網絡時代道德與德育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11:10:00

導語:網絡時代道德與德育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時代道德與德育策略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青少年德育管理對策

論文摘要:分析了當前網絡時代青少年道德現狀。指出學校德育應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緯度來進行管理。隨著科技進步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日益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學生不斷“觸網”。

網絡的發展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為青少年學習知識提供了新的課堂,為青少年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為青少年的人際交流和溝通拓展了新的空間,等等。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與池田大作對話時所說:”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這種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網絡化給青少年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近年來,青少年“觸網”后的道德問題以及引發的社會問題不斷引起各界關注。

一、網絡時靴青少年的道德現狀

1.青少年道德意識弱化

網絡既是信息的寶庫,又是信息的垃圾場。而青少年正處在學習、成長的高峰期,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嘗試欲。同時缺乏社會經驗,其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對薄弱,對一些不良信息辨識力差,很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戲等網絡內容所吸引。

網絡自身具有的平等性和互動性,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去接受和傳播信息,最重要的是網絡本身又具有隱蔽性。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隱蔽性的“保護”下,通常會瀏覽一些如黃色、暴力的內容,這樣青少年的自我約束能力就逐漸減弱,任由自己去追求刺激和感官的滿足,而全然忘記道德和法律。

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被網絡社會中的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替代,在“人—機—人”這樣一個極其封閉的環境里,很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疏遠和冷漠。一些青少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上網,整日沉迷于網絡,與他人直接接觸、溝通、交流的機會就會減少。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交往淡化,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失去或弱化,缺乏社會責任感,以致于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他人與社會的幸福漠不關心,產生緘默孤僻、冷漠、緊張和不合群的行為。尤其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中,由于人們是以“符號”身份、在“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交往,感受不到對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反應,往往會做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民族意識弱化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道德之邦。我國西周H:期就提出以“孝”為主的宗法道德規范。儒家道德劫范體系的核心是“仁”,漢代以后,“三綱五常”成黃封建地主階級道德規范的基本內容,革命先行者刊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道德觀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和國家一直把“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作為公民的最高道德準則。2001年9月,黨中央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卻要》,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公民道德和行為規范。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數據中心統計:國際互聯風上傳輸的信息有90%以上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中85%來自美國,他們以資本主義政治思想低毀、侵蝕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同時,網絡的傳播也使道德價值趨于多元化,諸多的西方道德價值觀的人侵,給青少年學生的道德選擇帶來了困惑,加上這種選擇的自由性,使學校德育容易失控。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進行文化侵略和滲透,沖擊著學生未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輕易地摒棄本民族文化而崇拜西方文化,從而引發自身的文化危機。

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米特曾毫不掩飾地說,中國不會拒絕網絡,拒絕網絡就等于是拒絕現代化,中國只要不拒絕,我們就有武器。西方國家對我們的“西化”企圖昭然若揭。青少年在上網過程中很容易被裹著西方腐朽觀念的“糖衣炮彈”所擊中。La〕許多的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國家,認為國外的月亮都是圓的。可見,網絡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青少年的道德認識和價值觀念,弱化著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意識,把中國的傳統道德,傳統文化都拋之腦后,喪失了青少年的民族意識。

3.道德失范現象屢見不鮮,青少年網絡犯罪不斷滋生

杜拉凱將失范注釋為“一種社會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為社會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s}在網絡發展初期,新舊道德規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規范內容的沖突和銜接的脫鉤,引發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現象,進而滋生了很多網絡犯罪。

由于網上操作的匿名性與隱蔽性,網上缺乏相應的信息保護措施,加之一些青少年心理上的不成熟性,道德責任意識、自律性不強,又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幻想,這使他們極易產生破壞沖動。加之青少年時期易于表現自己,因此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有些人破譯他人網絡密碼,竊取、篡改他人網上IF息,甚至以傳播病毒為樂事。更有甚者為了貪圖和益,竊取其他網絡用戶及其他公司、企業的賬戶,夕中漁利,給他人、社會造成極大損失。還有些人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在網上散布虛假信息,揭人L私,毀人形象,甚至于惡意中傷他人。

網絡作為一種先進的事物,它有著許多的積極影響。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社會的發展,培養了青少年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效率意識、全球化意識(但我們在享受這一現代技術的快捷、高效時,對它的負面影響不可掉以輕心,應大力進行網絡道德建設。

二、學校德育管理的對策

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存在不在于網絡,而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因此網絡道德教育不應僅僅作為針對網絡行為的應時之舉,而應作為學校道德教育乃至社會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一味地將網絡本身視作洪水猛獸。那么學校德育管理如何應對網絡德育的一系列問題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充分發揮家庭的作用

家長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提高警惕,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首先,家長在觀念上要轉變,不能一味否認網絡的積極作用。其次,家長要通過各種途徑多了解計算機網絡的特點、利弊等,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以身作則,通過榜樣示范作用培養孩子良好的網絡道德。家長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家長自身素質提高,才能贏得孩子的敬服。即使發現孩子沉迷于網絡,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以引導為主,要以開放、平等的態度多與孩子交流。公務員之家

同時主動與學校和教師聯系、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以使教育做到及時、有效、針對性強。

2.充分發揮學校德育教育的作用

(1)學校應轉變德育教育的觀念

德育工作者只有把握住網絡條件下德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努力更新觀念才能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世界近百年的德育理論和實踐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反對傳統的道德灌輸,‑o〕我國的大中小學德育工作仍然普遍采取以教師、課本、課堂為中心進行灌輸的教育方式。在網絡條件下,青少年的自主意識增強,直接的灌輸容易產生排斥,因此,德育工作者可以用提供參考意見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引導,將引導和自主構建結合起來,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思維和道德判斷的能力,而不是把需要執行的道理規范直接灌輸給他們。德育活動要建立在平等的師生關系基礎上,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基本理念。

(2)發揮德育教師和其他教職工的作用

從廣義土說,每位教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他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健康成長、所以德育工作應積極宣傳,正面引導,深人到教職員工中,爭取他們的支持,讓他們自覺地配合,共促學生健康成長。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的影響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比專職的德育工作者作用更大。

(3)加大宣傳力度,創設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要重視校園網的建設。通過建立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將學生的上網需要和網絡行為納人到校園網中進行直接的管理與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網絡行為習慣。組織班級主題班會或主題辯論、討論。通過這種形式,大力倡導文明理性的網絡道德觀念,提倡網絡化學習的活動方式,批評具有危害性的、錯誤的網絡價值觀念和活動方式,形成健康正確的輿論導向,用良好的班級價值觀和輿論影響班級成員的網絡道德觀念。

3.呼吁社會共同關注網絡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關心學生的成長

首先,運用技術和法律手段對網絡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加強網絡建設,規范網絡運作,完善網絡立法。其次,發揮社會輿論的正面引導作用,凈化社會環境。再次,支持保護青少年學生的社會組織的活動。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共同努力,使網絡成為真正全面造福人類的工具,讓網絡道德深人人心,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的網絡道德社會,讓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