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的失落及重塑芻議
時間:2022-03-25 05:00:00
導語:網絡道德的失落及重塑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
論文摘要:網絡作為高科技產物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的知識和文化水平,拓寬了大學生的生活領域,為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提供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學生主體性尤其是道德主體性的失落,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因此,從網絡的角度出發研究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的失落有助于我們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弘揚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大學生的道德狀況關乎自身的健康發展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業的實現。隨著網絡飛速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網絡用戶的主力軍。2003年7月第1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了6800萬人,網絡用戶中18歲一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9.1%,網絡用戶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從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中心的報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網絡用戶呈發展壯大的趨勢,而且大學生業已成為網絡用戶的一支龐大生力軍。
網絡是現代化的高科技產物,它的產生極大地提高了大學生的知識和文化水平,拓寬了大學生的生活領域,為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然而,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提供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學生主體性尤其是道德主體性的失落,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因此,從網絡的角度出發研究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的失落有助于我們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弘揚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的失落
(一)網絡道德主體自身的異化
主體自身異化是在主客體關系中發生的,是主體的主體性的喪失,是主客體地位的倒置。在網絡空間中,主體自身不僅面對著泉涌般的信息客體和作為主體的他者,而且還面對著身體與心靈同在的自我。由于真實的現實生活與虛擬化的網絡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實和虛擬交織的世界中,這種兩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將導致網絡主體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我”的失落。網絡是個弱社會性的空間,人們在此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實身份、特征和地位,而充分發揮想象以塑造自己滿意的多元“自我”。就一種網絡游戲環境來說,人們可以同時選擇兩三種角色來參與游戲,也可以在與不同的游戲者交流時選擇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去體驗不同的感受。這與社會現實中人格的單一性和確定性相比就呈現出多樣性和隨意性。于是,現實生活中與虛擬世界中何者為真實的自我就成了一個問題。
網絡創造的“賽博空間”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其間人們的行為變得“虛擬化”和“非實體化”。這種虛擬“將想象的變為真實的,而且破壞了同真實的任何對照,將真實吸收到自身之中”(鮑德里亞語)。這樣一種幾近亂真的虛擬使得人們在網絡中不用像現實世界中一樣受制于各種客觀存在,同時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像現實世界中一樣交往,從而擺脫諸多道德的約束。人們在網絡中盡可以我行我素,但問題是,由于虛擬時空與現實時空的區別,人格就需要裂化成雙重結構,一個適用于網絡世界,一個適用于現實生活。“賽博時空”將真實的人格抽離出去了,社會風險也由此增加。吉登斯曾指出,對多數人而言,經驗的存封意味著個體與事件和情景的直接接觸變得稀少而膚淺,而這些事件和情境卻是能夠把個體的生命歷程與道德性及生命有限這樣廣泛的論題聯結起來。于是,在現實社會中,人格變得二重性了,裂變的人格一旦逾越理性的審視而將虛擬誤認為現實時,網絡風險就會轉變成現實的危險。正因如此我們會發現許多習慣使用計算機網絡的人,偶爾會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出不負責任或草率決斷的行為,因為在潛意識中他們已經習慣了像在電腦里一樣“撤消操作”,而真實世界中“不可逆”的時間流則會使他付出代價。更有甚者,如果是一種變質的人格并危害他人時,其產生的社會風險將更大。
(二)網絡主體在信息客體面前的失落
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主體本來支配著客體,現在卻反過來為客體所支配。這種狀況對主體而言是異化,對于客體而言就是反主體化。主體為客體所異化意味著主體性的失落。網絡技術所支撐起的信息平臺給人們帶來大量的信息和知識,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科研,但同時良秀不齊、雜亂無章的信息流也反客為主,使得制造和提供信息的道德主體出現了異化狀態。正如西方學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描述的“熱衷于在閃爍的屏幕前進行假想的毀滅,讓自己的閑暇充滿好戰尚武之舉的電子游戲迷,早已將正義感和道德規范置之度外。在當今的社會里,大規模的殺戮被視為一種威懾,尸體只不過是一串統計數字,四千萬人的死亡被當作一次勝利,戰爭的連續升級被看成是和平,他們的正義感和道德規范更是無從談起?!比绻f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工業時代的電子游戲對人們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有著嚴重影響的話,那么社會發展到信息時代的產物—信息“拜物教”則對人們的道德主體性有著致命的打擊。
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催生了信息“拜物教”。網絡帶來了社會的信息化,社會的信息化導致了主體的“信息饑渴癥”。信息作為信息化時代的基礎資源,使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驟然增大,但對信息的渴求,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些可供選擇的可能性,而是往往變成一種極具強制性的必然要求,逼著人們不能不與之打交道。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濫,容易造成“信息饑渴癥”。面對更多的信息,人們的選擇幅度加大,總是感覺到手邊的信息不足。于是只要人們的自省和自制力不強,就會夜以繼日地坐在電腦前拼命地敲擊鍵盤以尋求洪水般的信息而心甘情愿地淪為信息的奴隸。這樣信息“拜物教”就產生了,信息作為主體的異己力量也就與主體對立起來,成為控制人的感覺、思想甚至行動的異己之物。信息“拜物教”者所認同的是信息自由主義,他們認為網絡營造的是一個絕對自由的公共空間,在此可以任意、傳遞和接收任何意義上的信息而不受限制。同時,信息“拜物教”者還是黑客哲學的推崇者。黑客哲學認為計算機和網絡應該是不受限制和絕對的:一切服從于手指的命令。這樣,在信息“拜物教”的影響下,“拜物教”的信仰者勢必濫用和誤用信息,造成網絡信息污染,導致信息膨脹、信息高速公路的擁擠和阻塞,最終造成網絡道德主體異化。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造成主體的異化。信息是網絡的靈魂,信息傳輸是網絡技術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是人們對網絡趨之若鶩的動力所在。網絡是個信息“百花筒”,信息多元化是網絡信息的主要特征。在網上,國外的、國內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大到國家、世界大事,小到平常人家瑣事,都能以0和1的形式出現??傊?,人們制造和提供了網絡信息,網絡信息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益處。然而本無性質差別的信息在人性的主導下卻出現了好與壞、善與惡的差別。信息多元化造成了一系列的道德間題,此類問題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在多元信息當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內容,如反動、色情、暴力等。二是多元信息必然帶來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的多元化,往往與現有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矛盾和沖突,這對處于主體意識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的思想影響極大。三是網絡在提供多元信息、言論自由的同時,各種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也堆積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壞。
(三)網際交往中主體視他人為客體
馬克思在研究商品經濟下人與人的關系時曾經指出,“每個人為另一個人服務,目的是為自己服務;每一個人都把另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這兩種情況在兩個個人的意識中是這樣出現的:(1)每個人只有作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2)每個人只有作為自我目的(自為的存在)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手段(為他的存在);(3)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作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其實,在人際交往實踐活動中,每個人都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一個真正理解自身作為主體的意義的人,同時也應該理解他人作為主體的意義。作為主體的人,他本身應當是目的,而不是單純的手段。“用康德的話來說,我們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僅用來實現他人目的的工具。我們中的每個人都就被看作一個‘你’,而不僅僅是一個‘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主體,而不僅僅是客體。
在網絡空間中,每一個交往者不是單純的主體或客體,即信息的發送者或接收者,而是具有交互式主體際關系的交往者,主體在實施世界普遍交往時,就將自己置于全球性交往網絡之中,置于一個網絡社會關系之中。這一網絡就是現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研究網絡的學者曼努爾·卡斯泰爾斯認為,網絡可以當作一種重組全球關系的范式。在網際交往中,交往雙方都是主體,是互為手段和目的的主客體統一的人。
網絡作為一種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的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達到了現實社會交往中達不到的領域,然而由于網絡固有的虛擬性、匿名性、符號性等因素,也必然帶來了一些新的網際交往道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道德情感冷漠,造成交往異化;網絡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網絡隱私權受到挑戰;網絡人際交往的欺詐和欺騙等不良道德行為;網絡人際交往中語言道德失范(主要表現在語言垃圾投放和言語侵權)等等。網絡人際交往中存在的種種道德問題也是網際交往的贈予與索取、信任與懷疑、互助與爭斗、游離與沉溺等悖逆性特征的反映。網際交往中出現的這些普遍道德問題歸根結蒂源于人際交往中交往主體視他人為客體而不是主體。如果交往雙方都視彼此不僅為客體也是主體,那么交往實踐活動就會順利發展,而不是處于異化的狀態。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的重塑
網絡技術創造的“賽博空間”具有虛擬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加速了大學生網絡主體在自我、信息客體、交互主體面前道德主體性的失落。而要避免道德主體性的失落,重塑大學生網絡道德主體性,還要從網絡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養來著手。
(一)大力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首先,樹立大學生網絡主體意識。大學生是網絡主體—網絡信息提供者、傳播者、接受者;網絡使用、服務和管理的主人;網絡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即道德認識、道德實踐、道德評價的主體。大學生作為網絡主體體現著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既有利用網絡和接受網絡帶來的利益的權利,也有維護和管理網絡的義務;大學生作為網絡交往實踐的主體,相互之間互為主體,相互之間要遵守交往規范和商談倫理。大學生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才能產生主體意識,也才能產生責任和義務意識。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強調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其次,開展大學生網絡人道主義教育。馬克思人道主義肯定人是最高價值,肯定人是目的;培養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是馬克思人道主義的宗旨。從人的主體性來看,人是通過自由自覺的活動來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來確證和實現人的最高價值。人既然是最高價值,便不應該成為他物的手段,而應該以自身為目的。人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服務于、歸屬于人自身。是否有益于人的存在和發展,是衡量、評價其他事物的價值尺度。網絡是人們發揮其主體性而發明的成果,人在網絡面前和網絡空間中永遠是主體而不是相反,永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相反,網絡的存在和發展要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路徑。人與網絡的辯證關系充分說明了開展大學生網絡人道主義教育旨在教育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人相對于網絡的主體地位以及人是網絡空間的最高目的。
最后,加強大學生網絡規范和網絡道德原則教育。網絡道德規范是基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和網絡實踐活動的特點而制定的約束和規范人們網絡活動的規則。網絡的發展決定著網絡道德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國內外一些組織、機構已經制定出了很多詳細的網絡道德規范來約束人們的網絡活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收效。比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就是一種網絡道德規范。其具體內容是:(1)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2)你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3)你不應該窺探別人的文件;{4)你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5)你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6)你不應使用、拷貝沒有付錢的軟件;(7)你不應未經許可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8)你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9)你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后果;(10)你應該以深思熟慮和審慎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網絡道德原則就是人們網絡道德生活應該遵循的標準。公正、寬容、正義、不傷害等等網絡道德原則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總之,網絡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系。作為教育者,就要充分認識道德規范和原則的重要性,并且經常對大學生進行網絡規范和網絡道德原則教育。
(二)全面提高自我道德修養。
網絡的自由、自主和開放性決定了網絡道德主體性的弘揚有賴于個人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就是要求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自覺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人們指出了有益的道德修養方法。慎獨和自省就是兩個值得人們借鑒和采用的方法。《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洞髮W·誠意》言日:“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君子必慎其獨也?!薄吧鳌本褪切⌒闹斏鳎蔼殹本褪仟毺?、獨自行事?!吧鳘殹本褪且髠€人在不為他人、社會所監督的獨處的情況下能夠嚴格按照道德規范行事。自省是儒家所倡導的修養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這種修養方法要求人們經常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開展自我批評并進行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孔子指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曾子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認為,“反求諸己”、“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鄙鳘毢妥允Υ髮W生網絡道德主體非常重要。一方面,主體自我與客體自我的差異需要協調;另一方面,虛擬身份與真實身份所導致的多元自我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如果主體自我和客體自我不能相互協調,主體不能順利實現虛擬身份和真實身份的角色轉換,則可能導致道德主體人格的分裂,從而給網絡和他人帶來惡的后果。所以在網絡生活中,慎獨和自省對大學生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修養方法。那么,在網絡空間中,慎獨就是要求大學生在自己不為別人和社會所監督的情況下,自己對自己的一切網絡行為后果負責,同時,自己的主體性活動要向著善的方向和目標靠近;自省就是要求大學生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即自我應該及時反思自我行為,對自我的適當性和對他人的正當性,并適當控制欲望以保持對自我的駕馭。大學生只有通過慎獨和自省才能達到個體道德修養和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塑造。
- 上一篇:乘務部干部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小議裝配式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