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生活化研討

時間:2022-04-11 02:39:00

導語:道德教育生活化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生活化研討

現代德育研究認為:道德的教育與學習應該從受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關注受教育者現實生活的需要,尤其關注他們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們通過生活的體驗來理解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質“。

道德教育生活化措施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和素材要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道德教育的過程要在生活中進行道德教育的結果要超越生活.使學生不僅學會過有道德的生活.而且形成探尋人生價值.自我建構可能生活的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中學教學工作經驗提出如下幾點對策:

穩步實施中學課程改革。切實貫徹素質教育方針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推行.而“回歸生活”則是本次課改在基本理念變革上的最好體現它所針對的是以往課程在相當程度上的脫離生活甚至背離生活的傾向新課程所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新課程所反對的是脫離、背離生活的道德規范教育、社會知識等方面的教育。應該說.“回歸生活”是這次課程改革中各門課程共同追求的目標這也意味著.在以往的中、小學教育和課程中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教育與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現實生活,遭到學生的厭惡。相對而言’新課程、按照新課程標準所編寫的教材.在實施中普遍為學生所喜愛,他們開始對這門課有了興趣。新課程、新教材的魅力何在?從根本上說也許就因為它是學生自己的,來自學生的生活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穩步推進之時,教師和學生應依托新教材,共同建構嶄新的課程生活。如果我們把課程實施過程看作為一種生活的話.那么.這個生活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師生之間的互動是這個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以“生活”為基點.也就是摒棄以往把教育過程中的教師與學生看成是相互對立的兩極。或是以教師為主體,或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二元對立思維。教育和課程(實施)作為一種生活,它既不是學生的單獨生活.當然也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他們在這個生活中組成一個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成員。他們在一起生成和推進教育課程的生活.實現經驗的改造。在這個生活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他們在課程生活中承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在以往的課程生活中.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灌輸知識、課堂管理的教頭角色.學生則是一種被動被控的“從屬”角色。教師經常成為“獨裁之王”.那么在新課程中教師是不是又成了“無用之物”?回答是否定的在新課程中.教師對學生而言。居于何種角色地位呢?他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激活者.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人到學習生活中來.并且在與學生之間不斷發生的互動、對話、交流、溝通中引導他們的學習活動,不斷擴大、改造、推進他們的經驗.促使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自我建構。他是一名引領、激發和深化學生學習生活的人。他的角色應由“教書”轉向“教人”。他的日常教學行為不應專注于“備教材”“講教材”.而應不斷擴大、改造、推進他們的經驗.促使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自我建構。還要以對學生高度關懷的精神.去了解學生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發展現狀.并且在和學生雙向交流中不斷加深這種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支持學生的各種學習投入,促使他們心智的發展。

建立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體系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實效性不高已是公認的事實,為改變學校德育的面貌.人們已從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乃至德育模式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與探索。可德育的付出與德育的績效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落差.使德育成為學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也最令人不安的方面要提高德育實效,現實的學校德育工作該從何處入手?本文認為:除繼續推進德育課程改革.不斷凈化和美化德育環境之外.還要從外在的德育制度著手.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體系“任何一種德育.都要根據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實踐體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沒有制度體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會成為實際的教育行動的.因而沒有制度化的現代德育思想.也就不會有現代化的德育實踐。”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在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們是德育作用的對象.德育的最終成果要在學生身上來體現。所有的德育制度最終目的都是為培養學生的品德服務的。因此.德育制度制定過程中.學生應該有參與的權利特別是那些直接規范學生行為的制度.如學生守則,常行為規范,管理制度等等。在德育制度制定時,教育者應提供解釋.允許討論,甚至可以要求學生一道參與制定,而且制定之后師生要共同遵守。這樣所獲得的制度才是學生樂意接受的,才是公正合理的.才具有切實履行的生命力。要使德育制度對學生德性的培養發揮正向的作用.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即制度本身應該是道德的受教育者是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德育制度來學習對制度的遵從.進而將來走向對社會德育制度的遵從的。道德的德育制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義、公正、寬容、民主等精神,它既能要求個體做出道德行為.更有助于個體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看到:學生的學校生活是制度下的生活,教育者應關注學生不同方面的生活積極創設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努力實現制度與生活的有機融合。但生活的意義是多元的。并非所有的生活都是值得追求的。學校道德教育要直面現實生活,充分挖掘不同生活的教育意義.引導學生追求善的生活.抵制惡的生活。制度與生活是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相連的兩個方面。如果說制度提供道德規范和營造德性氛圍的話.生活化則致力于實現這些規范和促進外在氛圍向內在氛圍的轉化。前者傾向于德育外在條件的建立,后者則注重個體內在道德品質的實現。制度與生活彼此聯系,并統一于個體德性的養成在學校道德教育生活化過程中.如果能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體系.那就邁出了增強德育實效最堅實的一步。

凈化和美化德育環境要凈化和美化德育環境.就必須在學生每日生活于其中的校園環境上做文章,即堅決抵制不良的校園風氣,努力創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不同的校園環境對德育工作產生著不同的影響。校園環境包括校園文化環境和校園自然環境兩部分。校園文化環境是校園環境的軟件.集中體現于校風、學風、班風上。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是與這所學校的歷史傳統特色分不開的。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環境和心理氛圍。班風相對于校風而言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影響更直接更具體。因此。學校應注意挖掘、整理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學風、傳統校風以及優良的班風。校園自然環境是校園環境的硬件.包括學生學習、生活、活動的場所,優美整潔的環境對于陶冶學生品行的功能已經受到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當然,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學術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等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影響亦應受到重視。教育工作者應廣泛開展未成年人道德實踐活動,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通過內容鮮明、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使未成年人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ISle,還要注重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重視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開展教師行為示范活動,使廣大教師能以滿腔的熱情教育學生,以文明的行為引導學生,以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生活化是相對于知識化而言的,它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價值取向學校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并著眼于學生的德發展:才會有深厚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