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時間:2022-03-09 04:03:52
導語:德育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語文課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隱性德育功能,用中國夢指導高職語文教學實現其重要的德育功能,從教材建設、教師師德修養及德育實施能力、傳統文化的作用、校園文化的開發,課內實踐與課外活動拓展等幾個方面給出了具體路徑方法。
關鍵詞:中國夢;高職語文教學;德育功能;隱性德育
中國夢的實現與高職教學改革,特別是與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關系十分密切。用中國夢指導高職語文教學實現其重要的德育功能,進而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好地培養“德藝雙馨”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鼓勵當代大學生“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1]”,更好地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
1中國夢為高職語文教學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中國夢不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富強夢、世界夢、和平夢,而且是中華文化全面振興的幸福夢、文化夢、道德夢。中國夢不但指明了國家建設的方向,指明了人民追求的方向,而且指明了行動發展的方向,指明了個人拼博的方向。同樣,中國夢也指明了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用中國夢指導高職語文教學實現其重要的德育功能,進而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引導他們“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讓他們在實現自身夢想的同時,堅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德藝雙馨”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人文素質教育類的基礎課,高職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與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和文化素養的同時,與職業特點結合起來,進而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高職的語文教師,應該心懷“鐵肩擔道義”的精神,把中國夢的思想與理念貫徹到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中去,把中國夢變成每個學生心中的夢,把中國夢落實到學生的行為習慣中去。基于中國夢視域以及黨和國家“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方針,高職語文課必須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去,必須把每個學生個人夢想的教育滲透到中國夢教育中去,而且這一定會成為全民族追求與實現中國夢時期的一個重要的改革方向。
2高職語文課程具有天然的隱性德育功能
隱性的德育功能是指“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面會起潛移默化作用”,具有一定隱蔽性的教育功能。高職語文課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隱性德育功能,中國夢視域下突出高職語文的德育功能是完全可行的。高職語文教學中,對于知識積累、認知欣賞、審美教育、素質提升、能力培養等主要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經典名篇的解讀、分析、探討、學習與欣賞中實現的,其隱性德育的導向功能、啟發功能、育人功能也都是在這些過程中得以實現的。通過對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探討、學習與賞析,學生不但可以拓寬自己的思維空間、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作品中的內容、思想、觀點、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學生心靈的凈化、思想的升華也是最有效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而且要善于聯系社會、生活、工作的實際,并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對這些優秀文學經典的內容、思想、觀點、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等具有德育功能的成份產生認同。
3中國夢視域下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實現路徑
3.1教材是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最好載體
語文這門學科不但具有天然的人文特征,而且具有天然的求真、向善、向美的感召力。在編寫高職語文教材的時候,不但要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的實際,而且要特別注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突出人文性、工具性與高職性的同時,更加側重考慮選進教材的那些經典篇目的道德力量。同時,還特別針對高職院校應用性、實踐性等方面的實際要求,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體現教學方法的啟發性,為高職院校應用型、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厚重的人文素養基礎。所以,自主開發編寫的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完全打破了以往按文學史,或者按文體編寫的格局,綜合設計了“大學•大師•創新”、“友情•愛情•夢想”、“經典•仁愛•智慧”、“人文•豐碑•藝術”、“自由•品格•財富”、“眼光•境界•人生”和“寫作實訓•語文實踐”等七大專題。這些專題均涵蓋了讀、寫、聽、說等各種基礎技能的訓練,并且做到了各有側重,各具特色,把高職語文所要傳授給學生的最為關鍵的內容均作了縝密的安排。選文方面的原則是力求選擇反映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類共同美德、涵蓋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體現了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內容和時代風貌,體現了各種不同的寫作風格。
3.2教師是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執行長官
德育教育是語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實現語文德育功能首席執行官的教師應有這樣的意識與高度,挖掘語文學科潛移默化的、滲透式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嚴格遵循語文學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備課的時候,力爭做到有效地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并充分利用各種語文教學資源。無論是作者簡介、作品講授,還是文學欣賞、讀寫訓練等任何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應該充分運用靈活的方法、生動的形式,使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全面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優秀經典中的通過教師最樸實的語言詮釋過的帶有德育力量的思想與觀念。在此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激情與活力,從而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狀態下實現思想的升華。如果要讓高職語文的德育滲透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一個教師的高尚情操與人格魅力也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子師以正,孰敢不正”,教師的高尚情操與人格魅力、語文教師身上“德技雙馨”的素質要求就顯得特別重要,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教師高尚的情操與人格的魅力對學生的品格教育雖然是無聲、無形的,但這卻是一種“大道”,教師人格楷模與道德楷模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視的德育滲透因素。
3.3傳統文化是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厚重根基
無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富強夢、世界夢、和平夢,還是中華文化全面振興的幸福夢、文化夢、道德夢,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滋養,那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深入挖掘蘊涵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神、光輝思想、可貴品格等并應用于高職語文教學中,才能夯實高職學生的文化根基,才能全面激活這股實現“中國夢”至為重要的力量。傳統文化當中不但蘊涵著“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積極入世的立身哲學,而且蘊涵著“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這些非常可貴的處世準則。數千年的教育實踐證明,傳統文化對一個人高尚品質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可以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自從提出中國夢以來,并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比重;要積極運用傳統的節日儀式等弘揚傳統文化;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方面的教育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級各類學校還要特別強調語文課堂應該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回歸,充分利用優秀、博大、深厚的傳統文化在立志、修身、愛國、仁孝、勤儉、誠信等多方面塑造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中國夢視域下要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當然要側重中華民族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側重傳統文化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擷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性、思想性,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往往能夠收到“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傳統文化的回歸,傳統美德的重塑,讓新時期的高職德育與高職語文德育都擁有了新的內涵,特別是中國夢視域下,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實現不但擁有了厚重的根基,而且出現了現代的元素,即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結合,傳統美德與現代道德結合,這樣更有利于共同構建現代高職學生良好完備的道德觀,也更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3.4校園文化是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肥沃土壤
只有充分重視校園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大學精神、行為準則、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校園文化設施等因素,并與高職語文教學密切結合起來,校園文化才能成為高職語文德育功能實現的沃土。在中國夢視域下,語文教師如果要塑造學生純美的靈魂,就要十分重視校園文化這片沃土的開發,特別是重視價值觀念與大學精神的解讀。正如民盟主席蔣樹聲所說:“大學精神應該是一個大學的靈魂,大學精神難以言述,但是無處不在,到處可以看到,包括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好的學風、優良傳統,綜合起來存在一種大學精神”。現代大學的德育理念的根本價值取向就是愛國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等精神的全面確立,并通過這些精神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些精神當中,最具鋒芒的部分是批判精神,因為批判精神不但是對“德育主體的精神彰顯”,而且是“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理性風格與探究工具”,不過,批判絕對不是吹毛求疵,其支撐點就是愛國精神,所進行的批判都是出于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熱愛,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并最終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在中國夢視域下,高職語文教師在重視價值觀念與大學精神解讀的同時,還應該時刻注意結合校園文化的相關活動,依照全校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與大學精神,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方面的能力。
3.5活動拓展是實現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實踐路徑
第一,高職語文教師在課堂內外都必須加強學生們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全面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賞析、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基于這種指導思想,筆者所在課題組編寫教材的時候根據項目導向的思路設計了專門的“寫作實訓”,每個項目都設計有項目說明、項目要求、基礎知識、基本功要求、寫作技能、模擬場景和實訓任務等操作性很強的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帶著項目任務進行有效的實踐與訓練。除此之外,還特別編排了“故事會”、“賦詩填詞”、“書香校園”、“即席演講”、“書法技能”等合適在課堂中開展的系列的語文實踐和訓練內容,不但充分突出了高職院校能力本位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要求,而且可以全方位地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常態化的訓練與實踐,教師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在學生的課堂實踐與訓練中有針對地融入中國夢及德育的因素。第二,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好課內的實踐活動,全面發動學生積極參加校內的各種實踐活動。例如,在大學一年級時,結合大學精神及時進行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結合語文課和各種語文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全校性的經典誦讀大賽、漢字聽寫大賽、演講比賽等。在大學二年級時,全面發動學生積極參加全院性的主持人大賽、校園歌手大賽等活動,深度整合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之外的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和項目,全面實施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與培養計劃,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各種技能技術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而促進和幫助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全面成長,全面成才。第三,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應將德育實踐納入語文課堂教學,創設有效、廣闊的德育環境,密切結合社會大課堂、生活大課堂,實行與時俱進、兼容并包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或實踐活動,到革命紀念館參觀訪問,深入當地社區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實踐活動中得到思想上與人格上的升華;另一方面是培養高職學生在平時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性地關注身邊人和身邊事,把高尚的人和事寫下來,記下來,并在班上進行交流。特別要善于借助高職學生到工廠,到企事業單位去實訓、見習或實習的機會,要求他們寫好實訓、見習或實習的方案、計劃、調查報告或實踐報告等。這樣做不但把語文課堂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了,而且把語文課堂與日常生活真正融合起來了。通過豐富的社會活動,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切身利益與前途命運,還與當前的社會、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語文德育滲透功能不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且在校園實踐與社會實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中國夢視域下的語文德育功能不但因此充滿了時代氣息,而且把素質培養、能力訓練落到了實處,適應了新時代對高職院校提出的培養“德藝雙馨”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綜上所述,在中國夢視域下把高職語文德育功能的實現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是時代的要求,是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郭孔生 單位: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肖群忠.仁義信和民本大同———中華核心價值“新六德”論[J].道德與文明,2014(5):11-15.
[2]郭孔生.論隱性課程的涵義、特征和建設思路[J].遼寧教育,2012(11):21-23.
[3]董根洪.論的傳統文化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9):6-7.
[4]宋洋.立足當代大學精神的德育創新建設[J].宣傳思想文化工作,201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