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潛質性教育如何鞏固道德教育

時間:2022-12-18 03:48:45

導語:語文潛質性教育如何鞏固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潛質性教育如何鞏固道德教育

摘要:小學教學可分為課程顯性和課程潛在教學。作者從潛質教學中出發(fā),分析潛質課程的展示與內涵,其目的在于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德育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的顯性與潛在屬性;德育教育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教學基于對學生施教作用和表現(xiàn)方式來劃分,有課程之顯質屬性和潛質屬性。

一、語文課程之潛質特點

語文課程的潛質特點具有顯質課程所無法相比的道德教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強力式影響特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潛質教學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除了顯性教育外,所有民族小學教育中的其他因素均可包括其中。第一,從教師教學角度上看,教學環(huán)境包括校園人際關系以及泛泛場面上形成的行為模式和觀念與價值。比如,各類圖書和影像資料及網絡資源、校規(guī)班風、規(guī)章和制度能承載的文化與精神,以及學校建筑之布局與風格、樹木與花草等園林藝術的文化與物質等等。第二,從受教育主體(學生)的角度上看,無論是他們的“三觀”與學習態(tài)度,還是興趣愛好與情感動態(tài)等方方面面的個體心理要素構建,都受潛質教學的潛在性影響。這些影響既有靜態(tài)的,也有動態(tài)的,還有有形的和無形的潛質性因素。[1](二)自發(fā)式影響特點。顯質教學是以預置性思量,精致取舍的“外化”表現(xiàn)方法,可在學生的意識、積極心理反應上觸及他們的內心深處。其教育教學之影響比較顯明,在教與學的主觀與客觀上來說,這是可覺和可知的,教和學雙方在時空位上有著實時互動。教學過程前和過程之后,主體客體雙方均伴有自我評價,有目的、自行式行為調節(jié)。(三)可變性影響源頭。潛質教學的源頭影響可有實物式和虛物式兩種。實物式影響源頭是指各類圖書影像類資料及廣泛的網絡資源,還有校園建筑等物化教學環(huán)境。虛物式影響源頭是指班風與校風、校規(guī)與制度以及校園人際關系等潛在的因素。[2]

二、德育教育在潛質性教育行為中的體現(xiàn)

潛質教學的這類特性決定著其獨有的德育教學價值。潛質教學之豐富的德育價值有著以下特點:(一)潛質教學賦予學生心智成長的影響價值。學生的成長包括個體不時被外化、心智成熟的進程。學校是有組織的雛型小社會集體,須映射著社會的主流與主體文化范疇。小學生的成長往往是通過規(guī)范、規(guī)則、紀律的效仿與學習。學校要使他們開始適應學校的管理結構、研判與評價體系、群體式生活方式。(二)潛質性教學對學生個體形成的價值研判。學生的身心、才智、德行等多方面顯著有別于他人的自我特性,展現(xiàn)著人之具有的個體化差異。潛質教學的教育要素因其緘默性、內論民族小學語文潛質性教育中如何鞏固道德教育蘇梅雅(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小學內蒙古赤峰025156)隱性,人對其反應度和敏感度是不需要事先預備而只在潛在的狀態(tài),然后內化在心里。[3](三)潛質教育在教學實線中對情感陶冶的影響。情感元素系教育教學的外在情境,潛質教育正是為此提供實時互動的教學情境。潛質教育需要幽雅的教學與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鑄就和諧的人際氛圍、積極向上的校園風貌,包容著豐富的內涵、生動而具體的培養(yǎng)氛圍。它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以境育情”和“以境陶情”的效果。(四)行為規(guī)范和引導價值在潛質教育中的體現(xiàn)。潛質教學的諸多要素要從物化環(huán)境至文化與傳統(tǒng);從班風班規(guī)到校紀和校規(guī),再到人際關系;從教師的言談舉止到校園和教室環(huán)境的布局均顯現(xiàn)著教育的價值與價值取向。它有一種強勢的同化力,能使每一位學生接受潛在的情感感染,表現(xiàn)為一種歸屬式的心理需求,能夠進行自我心理調節(jié),自發(fā)地進行行為規(guī)范。除外因這種規(guī)范與引導的感染力之外,學生朝夕相伴的同學和老師以及周邊的學習氛圍,這些對他們來說既熟悉又有親和力;既不是空洞式說與教,又不是外力簡單式的壓服教育。[4]教師要把人格健全式教育與培養(yǎng),作為道德行為與心理健全教育相結合的切入點。健全人格的建構和培養(yǎng)是道德教育與健康心理教程的既定而共同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在于讓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模式。德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出具有符合社會要求的具有堅定信念、高尚情操又具有主體意識、健全人格和個性化才能的人才。因此,教師通過健全人格的建構與培養(yǎng),即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可把道德認識、道德情操、道德行為統(tǒng)一協(xié)調起來,讓學生建立一種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結構,從而形成一個高層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系統(tǒng)。健全人格的建構和培養(yǎng)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重要基礎。事實上,從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上講,人格健全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實質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過程。

由此可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因素都以健全人格的建構為基礎,都統(tǒng)一于人格教育中。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徑。人格教育講究關心體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對癥下藥,強調遵循個體的心理規(guī)律,注重個體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差異。這種教育與人性相結合的人格教育模式,一是可作為實施積極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二是可以為解決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過于抽象和理論化等問題提供新的思路。[5]

參考文獻:

[1]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楊海英.簡論老師職業(yè)素質[J].科學大眾,2008(9).

[3]王愛軍.淺談學生的主體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2007(2).

[4]哈斯巴圖.教具與教學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4(4).

[5]張興濤,郭東岐.新世紀老師素質[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蘇梅雅 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