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型高中生德育教育策略
時間:2022-09-17 09:52:44
導語:巨嬰型高中生德育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首先,文章歸納了“巨嬰型”高中生的內涵與特點,如對父母的過分依賴、過分“自戀”、價值觀模糊等。其次,文章對“巨嬰型”高中生的心理演變與養成進行歸因:父母包辦一切,學生錯過“自我同一性危機”成長契機;社會與學校的功利性限制了學生全面發展;個人意識沉睡,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不統一。最后,文章歸納了幾點“巨嬰型”高中生的教育策略:家校合作,引導父母轉變教育方式;學校重視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喚醒個人意識,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巨嬰型”高中生;問題聚焦;反思與策略
青年被寄予很大的期望,他們是國家發展的希望。但近年來,學生巨嬰化現象日益突出,相關社會新聞屢見不鮮,學生“巨嬰化”現象反映的是我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工作的缺失與不足。高中教育作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在學生的“成人化”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理應承擔起“去巨嬰化”的教育職責。
一、“巨嬰型”高中生的內涵與特點
(一)對父母的過分依賴
一些高中生直至高考結束都不能適應緊張的集體宿舍生活,他們依賴于父母的照顧和安排,缺乏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學校一旦遇到問題便會立刻尋求父母的幫助,不會自我解決,甚至經常會因為承受不住學習壓力或其他方面的壓力就想回家。
(二)過分“自戀”
學生的過分“自戀”表現出兩種極端,一種是過分相信自己,另一種是過分否定自己,模糊了個人與外界的邊界。這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萬事要求順從自己的心意,若意愿得不到滿足,就容易與他人發生矛盾,輕則情緒大受影響,重則可能出現過激行為。此外,這些學生不能理解他人的處事方法,以自身的認知為評判標準,只要符合自己標準的就是對的,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就是錯的。
(三)價值觀模糊
這些學生的價值觀模糊主要體現在是非不分,以自己的認知作為評判標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沒有人生目標和學習動力。一旦出現問題,這些學生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會責怪教師、責怪同學、責怪家長,逃避責任。
二、“巨嬰型”高中生的形成原因
(一)父母包辦一切,學生錯過“自我同一性危機”成長契機
埃里克森指出,在12~20歲,孩子們最需要解決“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淆”這一對立沖突。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對自我一致性或連續性的感知[1]。例如,高考學科組合的選擇,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還是遵從父母的意愿或者聽從權威者的建議?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是否有充分可行的規劃?面對某一事件,是否有明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和答案?在思考與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學生經歷著自我同一性的危機。如果這一危機能得到順利解決,學生將獲得“忠誠感”;反之,他們將產生“不確定感”。這是一次難得的成長機會,一旦失去,學生就會錯過很多的成長契機。
(二)社會與學校的功利性限制了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社會的整體氛圍較為浮躁,追求效益和利益,容易忽視人的心理需求,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教育。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由于教育資源緊缺,在中考及高考的壓力下,很多學校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把理論教學放在德育教育的前面。升學率和升學指標容易讓學校和家長變得焦慮,致使學習成績提升為教育重心。這直接體現在作業量增加、補習班增加,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嚴重壓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三)個人意識沉睡,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不統一
學者羅杰斯曾提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可作為衡量一個個體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2]。如果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可以實現和諧統一,這就是“自我實現”。初高中階段正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完善的時期。但實際上,很多高中生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常常是不統一、不一致的,于是他們就產生了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例如,某學生從小就想從事公安技術類工作,但因為色弱不能報考該專業,他的理想自我便永遠不能實現,若該學生一定要實現該目標,可能會南轅北轍。
三、對“巨嬰型”高中生的教育策略
(一)家校合作,引導父母轉變教育方式
當前,很多高中學校實行的是住宿制,宿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與他人相處等能力的平臺。在高一入學階段,學生剛開始住宿,班主任與家長要加強合作,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學校和宿舍生活。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家長都要學會“狠心”一點,從“包辦型”家長向“引導型”家長轉變。在生活上,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與舍友相處、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獨立生活,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學業上,教師要避免全權決定學生的學習,剝奪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歸根結底,家長和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自主解決“自我同一性危機”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去試誤,在試誤中思考,在試誤中成長。
(二)學校重視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兩大核心,分別是教學和德育。教學與德育同時開展,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班主任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平衡教學與德育的關系,幫助學生穩步成長。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學校的集體活動,以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發展。例如,班主任要鼓勵“巨嬰型”學生大膽參與校運會、藝術節、英語趣配音比賽、朗誦比賽、繪畫比賽等集體活動,成為活動的參與者,甚至是設計者和組織者,使他們在活動中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同時,班主任要抓住“班會課”這個主陣地,開展一系列成長主題班會,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
(三)引導學生喚醒個人意識,幫助其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
1.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班主任要幫助學生樹立“比較客觀地、準確地衡量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幻想的我,并能正確對待自我”的自我意識,引導學生在評價自己的同時悅納自己,最終走向“自我完善”。引導學生悅納自己的常用方式包括客觀地評價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接受自己的不足。此外,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從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角度了解、認識和追求自我完善。2.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巨嬰型”學生表現出來的以自我為中心和過分自戀是缺乏責任感和同理心的表現。因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尤為重要。同理心可以促使學生換位思考,對他人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責任感可以讓學生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并積極想辦法加以解決。3.幫助學生尋找學習的動力和目標研究表明,在動機作用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能力,而是對自己能否勝任的知覺。家長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善于利用“自我效能感”。首先,家長和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事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效能。在選擇任務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鼓勵、自我表揚,從而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困難,完成各種任務。其次,家長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與自己相近的同學或朋友,學習并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來提高自我效能感。
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以學生為本,重視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在面對“巨嬰型”高中生時應讓良好心理素質成為學生努力學習的堅實基礎,同時引導他們發揮個性,逐步實現自我蛻變。
[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張培蘭 單位:廣東省深圳高級中學(集團)東校區
- 上一篇:以人為本理念初中德育開展策略
- 下一篇:高校思政課教師德育導師角色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