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德育”課程開發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3-03 03:55:52

導語:“微德育”課程開發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德育”課程開發實踐與探索

學校秉承“和潤于心,競立于世”之校訓,圍繞“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以“努力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為辦學目標,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開展“微德育課程開發實踐與研究。倡導德育教育要通過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小”而“實”的話題,深入細枝末節,大育化小、小題大做、見微知著,通過“微德育”,做好“真德育”,實現“暖德育”。

一、“微德育”的提出背景

《左傳》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黨的報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都會扣錯。這第一粒扣子就是青少年的“德”,是青少年心靈的底色、人生的方向。傳統的德育內容和方式,與學生的學習、生活距離較遠,德育目標空洞抽象、落地艱難,德育形式古板僵化、實效性差。德育工作在推進過程中缺少生活氣息和生命張力,學生不易、不樂接受,“立德樹人”工作落地艱難、不易推進。

二、“微德育”的核心概念

微德育是相對大一統的德育而言,是指以培育學生的基本道德和基礎文明為目的,從小事著手,從細節抓起,以內容短小、時間靈活、形式多樣、指向明確為特點的德育教育。重實踐、重參與、重體驗、重感受,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改變學生的行為。德育微課程是指師生選取實際生活中反映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心理狀態的具體事件,教師依據德育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情境、內容、方法進行選擇和設計,構建大育化小、小題大做、見微知著的教育策略,并用相對較短的時間,以“一事一議一悟”的方式組織學生對事件進行內涵剖析,辨識植入,形成社會期望的品格教育活動。

三、“微德育”的研究價值

1.創新德育效能。把微課程引入到德育中,與相關專題教育進行整合,提取微課程的“微”性、針對性、生成性與發散性,促使其校本化,從而更好地彰顯德育微課程的教育性、專題性與生成性。2.創新德育體系。我們依據《中小學德育指南》,圍繞學校德育培養目標,形成“一核心兩縱段三橫面五主題”德育教育框架。一核心是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兩縱段是指以學生的年齡特征,開發低年級段、中高年級段的微德育課程;三橫面是指圍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實施;五主題是指圍繞感恩、環保、愛國、法治、禮儀五個內容進行主題教育,形成主題鮮明、板塊突出、緊密聯系的學校微德育課程體系。

四、“微德育”的實施策略及效果

1.榜樣示范。單靠說教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比如課下學生在走廊內追逐打鬧、排隊擁擠,教師每天都強調,但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四年級一班制作了文明禮儀微視頻,展示各類禮儀規范,從到放學,從讀書到表達,從課間到活動,從同學相處到師生相處,文明規范無處不在。班會時間,組織全校學生集體觀看。第二天學生入校的秩序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排隊的現象沒有了,在隊伍里擁擠的現象不見了等。寒假期間,我們在全校范圍內舉行了“德潤童心”微視頻創作大賽,圍繞保護環境、禮儀規范、遵守公德等方面進行了視頻錄制,要求學生自己編排、參與、錄制,鼓勵家長配合。開學后,收到了近千個微視頻。獲獎的微視頻在全校進行展播,學生看得非常投入,因為學生所看到的微視頻都是他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景。2.故事啟迪。故事總能在講者娓娓地敘述中開啟智慧,化育人心。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啟發性、趣味性、生活話為原則,搜集了以“感恩、環保、愛國、法治、禮儀”為主題的中外優秀的寓言故事、成長故事、勵志故事、數學故事等。對搜集的微型故事進行甄選、編排,形成學校的德育故事讀本。微型故事教育意蘊豐富,能給學生深刻啟迪,情節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鮮明,貼近生活,能讓學生在故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教師講故事變為學生講故事,師生一起講。學校把一個個好故事“變”成一堂堂好課,讓學生們從中體驗人性的真、善、美,明白人世間的是非曲直,從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讓他們“聽著故事長大,講著故事成人”。3.崗位體驗。“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學校一直以來推行班級自主管理的模式,讓學生在參與管理、服務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不斷提高責任意識和自主管理的能力。班級層面,學校實行“長管”制度,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管理崗位,每個人都是這個崗位的最高長官,燈長、水長、門長、窗長、簾長、黑板長、衛生長等稱呼應運而生。學校將每個角色的職責進行細化,班主任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能力以及性格,安排適合他們的角色,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級管理格局。學校還推行“管理體驗崗”,實行值周班級負責制,三、四、五學年級每班負責一周的學校值周管理工作,每周通過上崗、檢查、日匯總、周評比等體驗崗的活動,讓體驗崗的成員,參與到學校值周管理工作中。少先大隊實行大隊委競選,從設計競選海報、演講答辯、才藝展示、推薦投票,都是學生自主參與,正是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真實體驗,促進了學生的成長。4.實踐鍛煉。“哇,這個燈籠做得好漂亮呀!”在學生們一聲聲的贊嘆與驚呼聲中,春節過后開學第一天的“傳統文化作品展”在學校操場拉開了帷幕。本次展覽作品多樣:有頗具年味兒的燈籠、春聯,具有傳統特色的剪紙,根據中國節日以及民俗繪制的連環畫以及與齊文化相關的手抄報等。暑期來臨,40多支雛鷹動感小隊,組建了自己的隊名、隊徽、隊口號、隊公約,參與了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植物園、博物館、圖書館、敬老院、陶瓷館內活躍著他們的身影;清潔家園、指揮交通、花草澆水、烘焙制作、整理圖書、廣告清理等,他們做得有模有樣,認認真真。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獲得了不同于課堂的生活體驗,激活了他們的情智資源,完成了道德情感的升華。5.課程浸潤。我們關注學生的認知,重視生活的作用,化整為零,以“微”入手,構建了“入學課程、入隊課程、藝術課程、誦讀課程、閱讀課程、畢業課程、戲劇課程、健康課程”八大德育“微課程”體系。一年級入學課程,家長牽著學生的手依次穿過“知禮門”“守紀門”“勤學門”“啟智門”,每道門口都有一副對聯,表達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讓家長們心中多了一份滿意與欣喜。校園戲劇課程中,成語故事、社會話題、抗戰劇目等被搬上了舞臺,學生們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去更自如地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更多地學會傾聽、學會尊重。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學生帶來自信和快樂。“微德育”就如推開門窗迎來的縷縷陽光,豐盈著每一個心靈,滋潤著每一個生命,讓“大德育”不再是空中樓閣,而變得有人氣,接地氣,有暖意,富實效。

參考文獻:

[1]鄭方.社會轉型時期的德育實效性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7,(1):84.

[2]施良方.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1).

作者:姚麗君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和平小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