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國際貿易教改分析

時間:2022-05-10 11:33:27

導語:高校國際貿易教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國際貿易教改分析

一、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課程體系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專業課程教學分工的需要,講授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師一般情況下不講授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世界經濟概論和國際經濟合作,而這幾門課程中恰恰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導致了這幾門課程的教師很難有效的處理好課程間的銜接以及合理的設定相關課程的教學要求[2]。其次,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課程之前應該已經學習了相關經濟學的課程,例如西方經濟學等。但是針對經管類以外的專業來說,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英語學專業、物流工程專業和茶學專業并沒有開設相應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這就為國際貿易的教學設置了很大的障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時的補充基礎課程的知識,給課時分配帶來了難題,很有可能因為課時的限制,導致一些重點和難點內容在課時上得不到完全充分的保證,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課程內容需調整

首先,國際貿易課程總體而言是偏向于理論和政策的學習,因此對于初次接觸國際貿易相關知識的學生來說往往不容易產生很大的興趣,并且常常會對它的實用性或有效性產生疑問,進而失去了鉆研的動力,也就無法實現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最終目的,這也是目前很多院校國際貿易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教學框架體系內,更新或調整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顯得尤為重要。

(三)教材內容需更新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動態發展的學科,因此它的教學內容也應該是與時俱進,順應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但是,目前由于教材內容更新、出版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在多數高校所采用的教材中,從內容上看,都無法全面的反映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例如,本校采用的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的國際貿易教材,這本教材以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為主線,體系合理,在內容上重點和難點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但是,教材在案例和數據上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有些章節應根據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變化予以加強。

(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學習方法不合理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很多教師明顯的感覺到現今學生學習的動力明顯下降,這一點在本校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很多學生缺乏主動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了解當今國際經濟政治的局面,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相關知識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背景信息的鋪墊,同時也限制了學生利用相關知識分析國際貿易實踐的能力。另外,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停留在機械的記憶上,通過簡單的背誦來掌握相關概念和理論,不能有效的利用已學習的專業知識對國際貿易理論進行深層次分析,從而對相關理論結論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文字記憶上,這必然會影響學生們聯系實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合理安排課程體系

國際貿易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了解國際貿易的發展,深化對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和理解,也為進一步學習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打下理論基礎。所以在課程安排上應注意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銜接與整合,如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投資學、世界經濟概論和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等。同時也要求這些課程的相關教師需要進行有效的溝通,找出這些課程中的重疊部分,確定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強調每門課程的重點部分。另外,針對不同專業所開設的國際貿易課程,應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內容及要求,以符合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

(二)完善教學內容

1.更新與補充教學內容

為了體現國際貿易發展的時效性以及教學的系統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一些內容進行加強或補充。例如國際服務貿易的部分,國際貿易的競爭正在逐漸從商品貿易轉化為服務貿易,而在大多數國際貿易的教材中,針對國際服務貿易僅僅是概念性的介紹,點到為止,缺乏深刻的剖析和實時的數據。所以在進行服務貿易這一章節的教學時,不僅僅要求教師清晰明了的講解服務貿易的定義和特點,同時需要教師對當今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狀況多做一些介紹和分析。其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仍在不斷加強,國際貿易的對象已經從單一的國家和地區轉化為區域經濟集團,很多教材對當今主要的經濟貿易集團僅僅進行了簡要的概述,沒有具體的介紹這些經濟貿易集團的貿易現狀和影響,對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的關系也沒有細致的分析。基于此種現狀,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課外調查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區域經濟集團的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補充分析,強化重點內容,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有助于他們全面了解當今國際貿易的態勢。再次,在很多國際貿易的教材中,在國際貿易政策措施這一部分中,非關稅措施的介紹沒有重點突出那些對現今以及未來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的非關稅壁壘。同時,絕大部分的教材也很少觸及非關稅壁壘對涉及國產生的具體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案例教學法或專題教學法深化非關稅措施的介紹。另外,原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以及歐洲主權的債務危機致使發達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出現向保護主義的大步回退,這種轉變也是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予以傳達的信息,引發學生對于未來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的思考。

2.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增加教學內容[3]

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生源大多來自于本省,本省的學生對于當地的經濟狀況比較熟悉,針對這一情況,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相應的增加本省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情況,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曾經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補充了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例如安徽省的對外貿易情況、支柱產業和工農業的國際市場競爭情況、安徽省的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安徽省特色農產品的出口現狀及所遭受的貿易壁壘,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明確教學重點

因為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在其理論體系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基礎地位,所以針對理論教學部分,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扎實的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果基本的理論基礎沒有打好,那么就無法透徹的掌握后面當代的國際貿易理論。當然,在理論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能僅僅考慮基礎的重要性,也要體現國際貿易這門學科的前沿性。國際貿易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的,其理論也是隨著人類對外貿易的經濟實踐和認知而不斷發生變化的,所以對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不能僅僅做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應該作為一個教學重點,加大這些新貿易理論的講授力度,使學生對于當代國際貿易的現象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認識。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課程各個章節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性的來進行教學,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與實際聯系較為緊密的一種教學方法[4],在很多管理學的課程中應用較為廣泛。這種教學方法倡導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所以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案例教學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為社會熱點問題或者真實發生的事件,這種真實的環境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述貿易政策時,如果一味的向學生灌輸各種措施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失去聽講的興趣,但是如果引用相關的案例來講述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分類、內容與實施,并且分析案例中的措施對相關國家貿易的影響,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也對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2.提問啟發法

如果完全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一味的在講臺上獨自講解國際貿易的概念和理論,學生通常會在課程還沒有過半就因為覺得乏味而精力不集中,往往造成教師臺上大聲講,學生臺下小聲講的局面。針對這一弊端,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例如,在講述國際分工理論的時候,如果在講解之前向學生提問“你認為一國參與國際分工有什么好處?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時具有哪些優勢?我國與日本和美國比較,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就會引導學生思考國際分工的作用以及每個國家是如何參與國際分工的。

3.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各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在很多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僅僅起到了電子板書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信息量巨大,有些時候學生來不及吸收,反而使其教學效果不如傳統的黑板教學。那么針對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視頻文件等多媒體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和總結,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也不會覺得學習過程是枯燥乏味的。例如,在講到國際貿易產生與發展的時候,可以采用《大國崛起》紀錄片中的相關視頻;在講到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時候,也可以采用《貿易戰爭》中的相關視頻。這些多樣化的教學資料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不會覺得自己學習的知識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太過遙遠。

三、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嘗試與改進,安徽農業大學的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了很大的興趣。當然,任何課程的教學都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教師應順應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的新趨勢,不斷進行教學探索,從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服務。(本文來自于《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何婷婷工作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