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9 03:47:00
導語:網絡環境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類已進入信息,信息技術飛速,不僅滲透了各行各業及百姓家庭,也已經向提出了挑戰。“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和社會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就是各中小學所關心的比較重大的。本文結合壽光市北洛一中的實際情況,論述了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需要
“當今世界,突飛猛進,知識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
當前,以多媒體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對當代社會產生著重大的,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知識經濟的來臨,呼喚著教育必須進行創新和深刻的變革。同時也表明,教育的深刻變革,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頭的是現代教育技術。為此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需要。
1、網絡技術是改進課堂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在,現實的教育現狀是:教育比較落后,發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別多。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的教學形式主要是面向學校班級的課堂教學,雖然素質教育是開放的(學校、社會、家庭的范疇),但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所強調的素質教育也必須在這一基礎上實施。這給課堂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時代的需要一套辦法,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中的網絡技術是改進課堂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2、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的特點為素質教育提供實施環境
看看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的特點:信息資源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網絡環下教學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這恰恰應合了人本主義和素質教育的倡導,這也說明,一旦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組織起來,必然帶有松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在不脫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下,這種教學,的確是前所未有的一種新嘗試,在我校校園網這一智能教學環境下,我做了課堂教學實踐。
3、壽光市北洛一中為網絡環境下教學提供了條件。
壽光市北洛一中是山東省首批規范化學校,并先后獲得“全國目標教學先進單位”“山東省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學校”等省以上稱號15項。現被確定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外語教改實驗學校”“山東省電化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創新教育實驗基地”,承擔了“網絡技術下教與學的研究”等省級以上課題6個,并取得顯著成果。我校早就意識到上述對教育改革的要求,并結合實際,明確提出了創建五個一流(一流師資、一流環境、一流設備、一流管理、一流質量)的奮斗目標。實際上就是建設現代化學校,包括建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和現代化的教育環境。在建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的時候,高屋建瓴,緊緊以研究和現代教育技術為突破口,著重以發展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的教學環境兼顧常規媒體。主要是:2001年,投資30多萬元,將校園網連入城域網,同時建成了百兆校園網二期工程———備課網和教學子網的另一部分,一次性完成了300多個信息點,將教室、辦公室宿舍有機地聯系了起來,達到室室通、戶戶通、班班通。7月份,投資30萬元,在教學樓上建成了兩個網絡班,深入開展“現代化小班教學”改革實驗,不斷探索網絡技術環境下學生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8月份,我們制定得力措施,充分調動教師購買微機的積極性,一次行購買586品牌電腦100多臺,將辦公室辦成“電子備課室”,基本上實現了專任教師人手一機。10月份,投資35萬元又建成一個擁有70臺微機的多功能多媒體網絡教室(共3個),加大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教育力度。12月份,經過積極籌劃,又投資30萬元將所有24口教師全部安裝多媒體教室,給教師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帶來了方便:信息調用虛擬化和快捷化、信息管理規范化、分散化(但信息儲存是集中的)、便于開展多媒體課堂教學、便于個別教學、便于開展討論、便于遠距離教學。也就是這一點,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便成了我校應用的焦點所在。,我校正在完善多學科、大范圍、多媒體化的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管理系統。這又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教學是如何開展的?教師的角色是如何定位的?我校是如何在管理和制度上發揮科任教師完善系統積極性,在教師和學生培訓上我們的做法如何?文章的最后我將論述到這個問題。
二、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的實踐比較
1、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兩種課堂教學比較
當前,課堂教學分為以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和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前者主要是以行為主義學習為理論基礎,后者主要是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前者是通過教學進行教學事件的設計及呈現教學事件的教學策略的設計,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選用學習資源或外界幫助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學習分析,設計學習資源,認知工具以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支持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模式。這種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符合了人本主義及素質教育的對教育的要求。我從實踐中對這兩種“中心”進行比較試驗,主要是以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媒體形式的不同和學生自主程度不同來區別的,從以上論述中可知,網絡環境有助于形成素質教育的一種氛圍,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樣?
在內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樣的情況下,媒體選擇及使用情況就體現出來了以教為中心和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優化程度。以多媒體組合的課堂教學比起照本宣經的原始先進了許多,但它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的地位依然是處于被動的位置,教學依然是教師的個人表演舞臺。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組織本身是線性的(從開始到結束),但內部教學資源的使用不再是線性的,因為各個內容區是用虛框圍起來的,學生可任意在各個區漫游,學生自主學習在一節課時中占了90%的時間,學習過程的意義建構絕大部分是由學生自主完成的。兩者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師的位置,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廣播者,教師除了主要起到教學資源的組織(當然包括教學資源的設計、制作、整合、試驗、測試等)作用外,還在教學當中起到輔導個別、督促個別、察看全體學習過程。畢竟,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意義建構,個體特征不一樣的學生對某一教學目標意義的建構就不一樣,有的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有的可能會問在導航系統設置一個虛擬教師,隨時隨地指導學生,不是更好嗎?實際上,目前的計算機智能化程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計算機依然是程序控制的(設計上可以采用菜單式、圖表式、層次式、遞進式等方法實現導航系統)。在這里要說明一點的是,班級上課的教室必須能滿足人手一臺多媒體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必須構成局域網并且聯接上互聯網)、必要的多媒體控制平臺(可以是以計算機為主的軟硬件)、完整穩定的網絡教學信息系統和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
2、兩種教學實驗的個人體會
網絡環境下教學中,作者的個人體會是:一是學生不太習慣于這種不太“象”上課的模式,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入角式(可能與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沒有次序,不容易進入學習的角色,另外網頁內容外觀花樣多、干擾大。但這次課堂教學實踐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大部分的學生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學習興趣增強了,創新能力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戰,壓力增大,因為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表現主要是從前臺走到了后臺;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由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代替,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唯一選擇是需要不斷的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教學組織是單個教師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絡化的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制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網絡環境下優秀的教學課件是網絡環境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3、網絡環境課堂教學的優點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最起碼是基礎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比如幾何畫板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學科各方面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于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互聯網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長,傳統教師念經式上課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這種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學生是否作好了準備?教師、學生要轉型到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培訓便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三、環境下課堂教學實踐所帶來的思考
1、呼喚教師要進行技術的培訓
上述的教學實踐給我們很多思考,我們認為,多媒體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的,為基于認知的教學設計提供了環境。處于信息時代的教師和學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和認知工具的學習環境,如前所述,這種教學環境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提供了教學條件。在這種環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的職業技能和應具備的能力結構也隨之轉變了。“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要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長陳至立。為了順應這種轉變,信息時代的教師必須掌握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關于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體來講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處理、演示文稿制作、收發郵件、網頁編寫、課件的編制、動畫制作、學科教學專門軟件等。同時,還必須掌握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思想和,用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指導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才能優化教學過程。
2、壽光市北洛一中教師、學生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辦法
縱觀客觀的要求,近幾年來,我校著眼于未來,為構建新的教育模式,努力培養現代化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特別是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于課堂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上述的教學實踐能如此順利的運用,得益于我校改革實踐: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我校加強了校園文化方面的建設(包括校貌、環境的表層文化,規章制度的中層文化和群體認可度等深層文化);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我校規定學科電教教學使用率占該學科總課時的30%以上,理科占50%以上,以硬性規定促進科任教師學習、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為了使以上措施真正起作用,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分層培訓制度,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
學校在“校本培訓“和“先化人后化物”的思想指導下,指定每學期的培訓計劃,培訓內容除windows的基本操作、wps、記事本、word等文字處理軟件及Excel電子表格外,重點加強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軟件及網絡知識的基本學習,采取校內與校外想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法,不斷加大培訓力度,除每周三、四晚由本校微機教師按培訓計劃進行輔導外、還選用50%的骨干教師利用周六上午進行集中學習,并多次聘請信息技術專業教師就培訓計劃中確定的重點內容進行專題培訓。
(2)建立評估獎勵制度,大大促進了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緊迫感和使命感。學校建立科學、合理、完善性強的現代教育技術評估體系,加強對教師的管理、評估、檢測和調控、定期組織理論測試,漢字輸入、word、Excel軟件操作、課件制作、網頁制作和優質課等比賽,并及時進行量化評估,將量化結果納入年終考核,按獲獎級別進行獎勵,并作為評優樹先和獎金放的重要依據。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為學習必須要掌握計算機這種認知工具的基本使用。為此,我校對新入學的學生采取了強化的培訓手段,主要是基本內容的普及,其次充分利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課,對學生進行網頁制作、網絡瀏覽、郵件發送等方面的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100%的學生能上網獲取資料,能下載網上學習資料,能通過網上資源處理信息;35%以上的學生能進行電腦制圖,能編制電腦小報,另外,我校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每年都派學科骨干教師到發達地區中小學參觀考察,了解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及應用,以指導學科教學和;實施“六個一”工程,即參加一次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理論,成績優秀;制好一個新顆件,新穎實用;上好一堂信息技術創新課,方法先進;寫好一篇信息技術創新論文,推廣經驗;指導好一項信息技術創新活動,收到實效;參加一個信息技術課題研究,見到成果。以上措施的實行,我校的網絡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離全方位開發、應用豐富的互聯資源還有不小距離。“教無定法”,這里的例子——網絡環境下課堂教學也只是其中一種,或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完善。但,學生、素質教育、網絡、課堂教學、教師將是未來課堂教學最活躍的要素和永恒的話題。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技術也應及時作出相應的改善,用先進的教學技術造就優秀的新世紀人才,是刻不容緩的事,網絡教學、網頁式課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正處于發展狀大之中,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校園網將實現全區、全國的聯網。這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只有不斷奮進,努力進取,才能跟上時代潮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
:
1.《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及思考》宋連昌
- 上一篇:網絡環境信息課程教學論文
- 下一篇: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