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提升教師品質的意見
時間:2022-04-25 11:07:00
導語:小議提升教師品質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技術與綜合國力的競爭促使社會關注教育,重視教師素質的培養,注重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師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重要任務,肩負著塑造靈魂,培養素質人才的神圣職責,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與經濟發展的根本要素;是時代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提高教師的素質有利于我國的教育蓬勃發展,早日實現現代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國際競爭;社會責任;職業要求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趨勢已見端倪。世界范圍的競爭日趨激烈,表面上是綜合國力與科技的競爭,其實質上是知識的競爭,教育的競爭。科技的掌握在人才,人才成為增強綜合國力與經濟發展的根本要素,而人才的培養依賴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由此可見:沒有知識的引導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經濟不會持續穩定地增長,國力不會得到鞏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全面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所在。注重對教師素質的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水平,對深化教育改革,加速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所謂教師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人的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以及潛在穩定的必要職業品格,是教師職業、教育人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綜合反映。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但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重要任務,而且肩負著塑造靈魂,培養素質人才的神圣責任和使命。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直接參與者,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師素質的好壞對于一切教育的改革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1世紀,知識經濟是主宰,為了迎接21世紀的到來,國家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跨世紀園丁工程”即要求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培養21世紀的新型教師。因此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是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挑戰以便迎接未來學生的需要,教師素質應不斷的提高和鞏固。教師素質的提高不但需要廣大教育職業者努力還需要國家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大力支持。
一、教師自身素質的完善
只有具備高素質的現代化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建立一只高素質的現代化教師隊伍,才能從本質上提高和完善教學質量,才能更好推進教育革新,實現教育現代化、科學化。作為一名高素質的現代化教師在具體上應落實以下幾點:
(一)良好的專業精神
良好的專業精神是指從事教學人員所具備的教育理念且擁有較高的職業榮譽感和責任感,無私奉獻、大公無私的的精神。教書是一份事業,是一種追求,不是一種謀生手段。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精神才是教師教好書、育好人的基礎。樹立良好的專業精神首先明確價值取向、樹立正確人生目標。其次,堅定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其三,明確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二)樹新型師教育理念
1.在教學觀念上,必須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切忌單靠教育經驗,對學生實行盲目的“灌輸式”教育,把學生當作容器和儲存庫,抹殺學生的創造力與獨立思考能力;2.在教生關系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改變傳統教師形象,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育的組織者,由知識傳授者改變為學生心智的啟迪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課堂上師生關系由服從改變為合作。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民主關系中,學生的學習才是積極主動的,形成的人格才會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3.教學方法上,建立新型的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去適應時代的需要。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與目標的一種手段。現代教學方法不僅僅包括傳統上所指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還包括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參觀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實驗作業法等等。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反映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特定觀念、意向和態度,但要涵蓋一定基本原理、教學目標、教學原則、過程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內容,就是現代教學優于傳統教學的地方。因此教學方法上應由傳統向現代化轉變。
(三)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能力的開發者,教師這一社會特征決定了教師不但要過硬專業知識,還應具備廣泛社會基礎知識和教育學專業知識。不能只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看輕一些必備基礎知識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導致知識結構不合理。只有大力發揚兩手抓:一手抓專業知識,一手抓基礎知識和教育知識,構建合理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教師知識結構現狀有一例:有學者為了“了解目前教師教育素質現狀”,對352名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其一,學科知識過深、過剩、過專;基礎知識,特別是人文知識過窄、過陳。如86.2%的人認為自己的學科知識能夠適應教學,57.8%的教師對“文化知識基本適應教學”持否定和模糊態度。其二、普遍缺乏教育理論方面的知識。有48.3%的教師對教育的本質和價值不理解,42.5%的人對我國的教育的一般思想模糊,36.6%的人不懂教育的歷史,36%的人對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一般思想滲不透。
(四)完善的職業能力
教師的職業能力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教師直接承擔著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只有具備過硬的職業能力才能完成國家和社會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作為21世界的教師應具備一下幾點職業能力:1.管理組織能力。管理組織能力是指:協調校內、校外事務;正確的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管理好學生,團結班集體;組織教學的能力等等。2.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現代教學技術是把科技成果運用于教學當中,為建立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益。廣大教師必須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學會計算機操作,了解計算機專業術語等等。3.工作計劃、課程安排的能力。工作計劃、課程安排是教師對即將開展的工作的設想和安排,如提出任務、指標、確定完成時間和步驟方法等等。有了工作計劃和課程安排能力,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更好利用課內課外時間,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五)良好的教師品格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啟示性,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只有具備良好的教師品格素質,才能更好的教好書、育好人,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獻身于教育事業。由于教師行為具有示范性和啟示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1.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道德觀;2.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精神;勤奮學習、刻苦鉆研;3.勤儉節約,真誠正直。
(六)創新精神的培養
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難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精神是一種勇于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培養教師創新精神有利于教師擺脫照課本按經驗上課等傳統教育方法,更有利于全面推進我國素質教育培養新一代創新人才。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客觀反思自我評價的能力、交際與合作能力、勇于實踐而從不言敗能力、自政治修養也是必要的。
二、提高教師素質,國家與社會應盡的職責
(一)加強行政管理與政策引導
政府加大教育投資與教師隊伍的管理,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為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的建議:1.嚴格把關教師的選拔工作,招聘具有真學實才、高素質、責任心強的教師人才。2.完善教育法律法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師工作待遇。3.推進教師進行再繼續教育,提高教師職業技能,使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知識,擴充知識面,為教師教學加入新鮮的血液。4.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教師到偏遠鄉村職教。
(二)科學化的學校管理
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尊師重教,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科學的管理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保障,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就必須有一系列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去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務實性。
學校應該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優化選拔教師人才,定期考核。確立嚴格教師管理制度,實行獎罰分明。塑造節約性、嚴謹性學校,構建學校新風貌;特別是在加強師范學校管理上更應該注意到,師范學院是形成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的基地與搖籃,是教師培養的關鍵。因此必須做到:1.學校加強對教師隊伍的領導和管理,重視學生對教師的監督和評價。2.提高生源質量。國家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吸引大批優秀學生報考師范院校。3.加強思想品德修養。堅持社會主義理念和做人準則。除此之外,還必須做到:不斷提高師范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處事與交際能力、嚴謹治學的能力等等。
總之,“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新世紀里,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隊伍不斷通過自我學習,提高自我素質,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國家與社會應努力創造條件,為教師素質培養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胡繼明,謝建忠,李乾明.中小學教師的人文素質[M].四川人民出版社.
[2]錢源偉.基礎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科技出版社.
[3][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譯.教學方法原理——教學漫談[M].人民出版社.
[4]汪瑩.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C].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5]唐松林.教師行為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小議會計報表分析評價詮釋
- 下一篇:語文教師個性化備課經驗心得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