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分析
時間:2022-06-27 02:58:32
導語: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喚醒內在德性的成長
(一)德性、心靈與“意義世界”的創造。德性既可以表現為外在的適應與響應,如所言所行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生活處置與社會的習俗相圓融;也可表現為內在的生長,如思想的通透、精神的飽滿和靈魂的光潔。如果說“德性”稍顯抽象,那么,“心靈”則可能更為形象可感。無論是內在德性還是心靈生長,都與人所建構的“意義世界”密切相關。[2]人不僅活在“現實世界”之中,人也活在“意義世界”之中,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意義世界”。這個“意義世界”是指由個體對生活意義和生命意義的追尋、體認、錘煉而構建的,超出日常現實生活功利之用的“意義之維”。它關乎“為什么如此”“我想要什么”“希望在哪里”“我可以追求什么”等心靈之問。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靈之中,大到關聯人生信仰,可讓人在危難之時舍生取義,小到連結日常百態,讓人于柴米油鹽之中體悟人生之真和平凡之美。“意義世界”中蘊含著自我的價值選擇、人生取向,當然也受人生經驗、文化背景、教育引導等影響。意義可被賦予,既可以被他人所賦予,也可以被自己所賦予,因此,意義并不唯一。即便是自己所尋覓或賦予的意義,也可能因時因地而變。本文之所以使用“意義世界”這一概念,是想突出有關人生意義的自我探求和創造。即便意義可以賦予、價值可以引領、意識可以灌輸,但是,每個人內在最真實的“意義世界”依然需要內在生發與自我尋覓,需要如蜜蜂釀蜜一般精細創造,而不可能完全被外在影響或塑造所替代。心靈活在意義之中,心靈不可欺騙,如果沒有鮮活的、深刻的、精微靈動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意義感的滋潤,心靈就會干枯萎靡。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生發和真實的探索錘煉,心靈所依賴的“意義世界”很可能是“沒有經過反思的”,虛構而迷幻,羸弱而空洞,不僅喪失生機與活力,甚至可能即便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刻也不會帶來心靈的安慰與肯定。人要對自己的心靈負責,因此,我們需要從對“意義世界”的探索和優化開始。意義的品味需要探索和學習,品味意義的視角也需要不斷打開和優化,在平淡中見真意,于榮辱處品中和,歷得失后覓本根。“看”到“意義世界”的可建構和可優化性,人就可能更為主動地徜徉其中,從而奔向自我超越。[3]在中小學德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所有的課程、培訓、研討都應該以啟發和幫助他們探索和優化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為目標,這既是終極問題,也是德育專業發展的起點。對德育教師來說,沒有自己對“意義世界”的洞察和優化建構的經驗,未來就可能缺乏心靈對話的背景和“同情的理解”之前提。“意義世界”的創造沒有終結之時,但可有意識覺醒和加速前行的初始。對“意義世界”的敏感,很可能就是內在德性生長的晨光。(二)經由“文化之網”獲得心靈滋養。心靈需要意義,意義的靈感根源存在于文化。在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茨的眼中,文化是由人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4]“網”有多種意象,“網絡”的意象指向聯通、傳遞、整合等;“漁網”的意象指向封閉、阻隔和束縛等。顯然,格爾茨所說的“意義之網”主要指向前者,但可能在功能上也包含了后者。探索和優化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需要連接“文化之網”。“文化之網”,在這里強調的是與人類歷史傳統中的意義創造相聯系,不是陷自己于孤立前行、孤軍奮戰的境地,而是將自己充分地與人類文明和歷史積淀聯系在一起,將自己的心靈置于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能量場和信息網之中,充分享受文化的滋養和潤澤。每個人建構和連接“文化之網”的方式各不相同,無論是文、史、哲、藝等所謂“雅”的集成,還是民俗、鄉風等“土”的氣息,都會幫人以各種各樣的途徑連接到“文化之網”。這其中的關鍵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連接的深度以及心靈營養的輸送與獲取。《莊子》中說“道”無所不在,《老子》中說“同于德者,道亦德之”。無論是來自“天光”,還是來自“地氣”,只要能幫助人去穩定而深化地感受“德”與“道”,就是好的滋養心靈的途徑。在中小學德育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中,在激發了自身對“意義世界”的反思和探索之后,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尋覓和聯通適合自己的“文化之網”。通過連接靈感和能量的源泉,來獲得心靈的滋養,保證自己內在德性的成長有源源不斷的能量支持。對于德育教師來說,課程教學和德育工作是需要高度心靈付出的,這意味著大量精神能量的向外給予。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享受到來自學生的感恩回饋、學校和社會的尊重和精神補給,但還是有可能面臨自身超額消耗而入不敷出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自身不能構建穩固可靠的“文化之網”來獲取“意義之源”和心靈滋養,從而構成能夠及時補充愛心能量和精神動力的生態網絡,那么,超額付出的愛心和精神可能會難以為繼,從而使得教師有陷入“意義枯竭”和職業倦怠的局面。如果這種職業狀態出現,無論是對教師的身心健康還是職業幸福感來說,都將是令人惋惜的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說,聯通自己的“文化之網”,獲得源源不絕的心靈滋養,既是對自己的關愛,也是對教育持久熱愛的重要保證。[5]
二、建好知識運用的基礎
(一)打開必備的知識視野。德育也需要知識,但需要的不是封閉、僵化、脫離生活、無法給人啟迪和幫助的“知識”,而是有助于人聯通當下生活語境、聯通“文化之網”和建構“意義世界”的啟發性和開放性“知識”。[6]例如,德育已經回歸生活,而當代生活又與現代政治、經濟、科技、倫理、法治等密切相關,因此,德育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這些話題和領域。那么,關于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和觀念,中小學德育教師都有必要涉及和了解。這些領域的知識主要體現在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等學科之內。受學時所限,德育教師不可能學得很深很全,但是,有必要掌握其基本的學科大概念,了解其特色的“學科之眼”,從而打開從事中小學德育教學工作所必備的知識視野。如何將這些學科的知識精髓與思維特色,在有限的學時里加以集成薈萃,以核心知識的形式,提綱挈領而又入木三分地展示和討論,是德育類課程整體規劃的重點和難點之一。[7]但是,此類課程所構成的知識結構,將具有重要承載力,是德育回歸生活、于生活中建構“意義世界”的重要保障,理應納入深化德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考慮范圍。(二)形成綜合靈活的思維能力。德育涉及領域之繁多、內容之復雜,對專業教師來說極具挑戰性。正如前文之德育“獨特性”所說,德育需要相對復雜的思維方式,這意味著既能在多種學科知識背景中自由切換與整合,又能針對具體事件,準確聯系相關知識和主題,快速尋覓能夠鏈接當前主題的知識路徑和拓展可能。如果教師不具備綜合靈活、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那么,有可能在涉及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話題時,感覺無從說起,突破不了常識,既無法給學生以啟迪和指導,也無法實現“于平淡中見真意”,德育的魅力和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要幫助德育教師形成綜合靈活的思維能力,就需要一些相關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無論是職前培養,還是職后培養,在前期課程基礎打好之后,在中后期課程中應該多一些深度案例教學和項目式教學。例如,以一些案例和探索性題目作為主線,讓教師有機會充分融合多種學科視角和核心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在這種嘗試和探索中感受到多科學視野和綜合靈活思維的益處,從而增強自身的專業自信和專業能力。當然,這樣的課程追求對于相關課程和培訓都會有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授課教師付出精心的準備,也需要小班授課的特定形式,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深度互動,提升課堂的實際承載力。這些前提條件也許短期內還難以完全滿足,但是,應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而逐步探索。
三、兩項功能目標的教學保障
《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蘊含著修身為學重要的次第論。在中小學德育教師的職前職后培養過程中,我們需要同時把握好喚醒內在德性成長和建好知識運用基礎兩大功能性目標,而且適當將前者作為早期培養重點,以“虛”帶“實”地展開課程和實踐,讓德育教師較早領悟到“為什么學”“學什么”“意義在哪里”。如此,才能提升德育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促進其自覺地將求學與修身聯系在一起,內修外化地穩步成長。同時,這兩項功能目標不是割裂的,更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配合與支持的。無論是哪一項功能目標,都要求課程不能太慣常化和學科化,而應該具有扎根學科精神又能跳脫出來聯系實際的靈動性。這些想法目前可能還顯得比較理想,其實際操作需要教學管理、課程評價等一系列相關環節的整體協調。只有目標清晰一致、論證周密,才更有可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同時,這樣的培育過程又必定不是單人單課所能勝任和完成的,必然需要相關授課團隊和課程體系的整體配合和支撐。在奔向這樣培育目標的過程中,十分必要鼓勵探索、勇于創新、敢于試錯,在不斷探索中將理想的圖景與現實的推進緊密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探索中,中小學德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德育實效性有望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德育是一門困難而偉大的學問[J].人民教育,2018(12):42.
[2]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
[3]魯潔.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08(9):1-6.
[4][美]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5.
[5]高德勝,安冬."關心你自己":不能失落的教育之"本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2):7-14.
[6]魯潔.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道德教育的現代綜合癥[J].教育研究,2005(12):11-14.
[7]劉峻杉.知識生產視角下的德育專業化——內涵要素與路徑選擇[J].教育學術月刊,2017(9):15-24.
作者:劉峻杉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 上一篇:中職生德育教育探索
- 下一篇:歷史課堂怎樣滲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