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時間:2022-09-10 06:23:00

導語:小學德育教育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教育策略論文

當前中國社會價值觀正在由一元向多元發展,原主流價值系統已受到挑戰,失去原來全面主導、支配人的行為的地位,而新的主流價值體系尚未形成,更難說己經處于支配主導地位,各種不同價值觀的相互沖突依然會十分激烈。因此,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價值觀特征的道德教育體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試圖通過對當前學校德育及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對以普遍性道德為特征的學校德育相關問題的探討,來達到對當前學校德育改革有所助益的目的。

一、目前小學德育教育概況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能夠而且必須探討教育在當前世界中的深刻意義,并且重新估計教育對于那些要為明日世界作好準備的新生一代所應負的責任。我們必須探討教育的力量和理想,它的前景和目的。”

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古往今來,德為人之本。我國素有重視德育的傳統,中國古代的德育主要是倫理教育。而現代,不同的著作對德育的定義各不相同,如: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與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地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上述幾種德育的表述,雖然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德育就是培養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活動,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幾方面。現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歸為德育。

自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在教育指導思想上,一直都比較重視學校的德育,只是在不同的年代,強調的是德育不同的功能與價值。

建國初期,德育的主要內容是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強化集體主義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從實質上看這一時期的德育工作基本上是戰爭時期政治教育的延伸。

1956-1965年,學校德育工作根據當時現實斗爭的需要,強調對學生進行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的教育。

“”十年是中國教育嚴重倒退的時期,是社會道德被嚴重扭曲的時期。這十年中學校德育就是搞“階級斗爭”,學校變成了思想斗爭、政治斗爭、階級斗爭的場所。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建國前30年的學校德育工作是以突出政治為中心的,“學校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政治工作或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就是以政治為主要任務,政治可以決定一切、沖擊一切、代替一切”。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學校德育工作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有了實質性的進步。這期間,國家有關部門先后了一系列有關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綱要和實施意見,如: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1990年國家教委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1994年中共中央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文明辦、司法部飛教育部分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開展社會誠信宣傳教育的工作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小學誠信教育的通知》。這一系列的通知、綱要和實施意見,使學校德育有章可循,加快了德育朝專門化、全面化、開放化、規律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提高了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應該說這一時期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但我們在肯定學校德育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目前德育仍然缺乏相對穩定的價值系統,內容陳舊、僵化,不適應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我個人認為,目前學校對德育的重視,僅僅是因為政治或某方面的需要,那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就提出加強那一方面的教育,德育的政治化色彩仍然很濃,道德作為德育的基本價值體系還是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因而如何解決學校德育同現代化的沖突,同時完成自身的現代化建設便成為世紀之交的重要課題。”

二、當前小學德育存教育中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我國恢復WTO組織的成功,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德育對學生收效甚微,德育一體化的大教育思路,不能與學生的行為產生共振。筆者認為,當前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

1、德育工作內容陳舊、僵化

脫離少年兒童的實際,缺乏一套大多數人承認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價值觀體系作為德育的一貫內容。德育要讓人們把社會道德規范付諸社會實踐,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學習及全部的社會生活中去,使社會道德的規范變成行為準則,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性、可實踐性。目前,我們的德育內容,基本上不具備操作性、可遵守性,更談不上實踐性。道德教育更是與少年兒童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

2、德育目標的層次不適合,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和年齡特征

德育目標層次上的不適合,是指德育的理論運離了少年兒童的實際生活,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點錯位。“知、情、意、行是構成學生品德的有機整體,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影響到品德的形成。”

我國目前的學校德育目標,只關注道德的原則和規范,忽視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更談不上讓學生感受生活。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師一方面高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視分數如命。就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道德教育來說,“它的目的也不在關注少年兒童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與內在的精神發展,而更多地受外在的功利的制約,其活動亦越來越帶功利的色彩。極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動變為盲目的對規范與守則的遵從與機械的行為操練。學生中出現的道德人格的雙重性與大量道德行為上的兩面性不能不說與此有關”。

從心理學來說,人的道德品質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德意識的發展;二是道德行為習慣的發展。前者指人掌握的道德原則或信念,后者指把道德原則、信念付諸行動的能力。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是從無到有,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但我們的德育卻是從最高級的共產主義教育開始,以最低級的搞好環境衛生教育結束。這不符合人的道德品質心理發展規律,不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則。

3、德育教育的內化過程不夠,脫離了少年兒童的主體

德育過程實質上是規范的內化過程。當代的學校德育,強調表面上的東西太多,學校實施的教育行為與其向學生進行的教育往往不一致。目前學校德育的核心仍是傳統規范的一記憶、模仿和訓練,強調的是外部環境的制約作用,著重他律,“運動式”的德育讓人無所適從。應該說,對小學生采用一定強制性的方法來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這對他們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文明規范確有很大作用,但學校的教育未能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使之內化,學生的認識和操行僅僅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層面上,則難以培養其自律的品質,這使得德育與目前少年兒童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

4、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呆板單一

學校德育途徑單調,多以灌輸、說教為主。人們以為把如何做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會成為那樣的人,以往常常提倡把一個高、大、全的人作為學習的榜樣,就是灌輸的體現。當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喜歡創新,老一套的方法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其作用自然十分有限,實效性必然不高。“德育(禮教)的過程,與其說是德育(說禮)的,不如說應是詩化的;與其喋喋不休的說教,不如讓學生更多地從情感上去體驗。情感的體驗是源于生命本體的內在深層的東西,它能從根本杜絕不規范行為的發生。而目前學校欠缺的恰恰是這一點。”

5、在觀念上,道德教育在學生中還未成為調節人與人關系的準則

大德育中零散的道德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道德觀念的多元化,呼喚著一種以獨立人格、公正、平等、自山等為內容的多元道德觀,來調節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經濟的市場化,使人們的道德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增強的同時,加大了自己與他人、集體的對立;在注重人際關系、機會和技巧的同時,產生了將投機鉆營、溜須拍馬作為獲得權力和金錢的捷徑的傾向;在追求財富和富裕生活的同時,易放縱自我和追逐物質享受,理想信念淡漠。如果我們不建立與現代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那么,面對“入世”帶來的思想、文化等無形競爭,我們就會經不起考驗和沖擊,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將受到極大影響。經濟的全球化呼喚我們建立先進的道德教育體系。

三、改進學校道德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教師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地方是課堂,課堂是教育實踐的主要場所,也是師生面對面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學校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表現最多,只要我們在學科教學中,善于抓住時機,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結合教學環節培養誠信品質,就能結合學生特點,把道德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從而實現教書和一育人的統一,最終完成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任課教師若能在平時對學生注重優秀道德品質的教育,不但能培養出有“才”的學生,還能促使學生成為有“德”的人。

在課堂方法上把道德教育作為切入點,從知識化、認知化轉到重視情感體驗及情感發展,“使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學生能夠(盡可能遠地)站在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宗教、意識形態之外,允許我們接受或拒絕、贊同或批評任何文化中的各個要素。”

1、借助教材培養價值觀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它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思想都會在教材中得到反映。教學既要傳授嚴謹的科學知識,又要引導學生領悟做人的道理。我們說教材具有思想性,并不是說把所有的內容都牽強附會地用來進行道德教育,而是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施教的對象,設計好教學情景,適時進行教育。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故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各門學科都可以采用。例如,在自然科學課堂上可講述著名科學家的傳記和科學小說里的故事;在社會、文史思想類課堂上,好的文學作品與歷史事件,都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道德價值觀,能使青年學生,既欣賞到生活的美,又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教育了幾代人。

我們不是說,所有教學內容都有明顯的道德教育題材,但只要我們注意去挖掘,有些隱性的東西就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聽過一節小學生英語單詞教學課,隨著課堂教學的展開,我被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所吸引,一個簡單的單詞Chocolate,居然被老師發揮的那么淋漓盡致。她在講述了這個單詞的發音、拼寫和漢語意義后,讓每一個學生,以這個單詞的字母為開頭,拼寫出九個英文單詞。同學們不一會就寫出了各種不同的單詞,老師對同學們的積極參與精神給以了表揚。隨即,老師也寫出了九個單詞(Care,Heart,Ori.e.ntation,Cooperation,Options、Love,Altitude,Task、Excellence),讓同學們評議。同學們從一個單詞學會了幾十個單詞,這是學科教學的成功。當老師進一步解釋它們的詞義時,把關懷、心靈、方向、合作、選擇、愛心、態度、任務、卓越,與現代社會人應具有的素質及做人的道理融為一體,同學們不僅感受到了英語學習的樂趣,還領悟到了深刻的做人道德規范。這樣的教學一定會使學生一記憶猶新,終生受益。

以上的綜述說明,各科教學的道德教育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正如人們所說的“教師免于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精神影響的唯一途徑就是關閉學校”。但教育者的任務不是任其自然,而是應該更自覺地根據教材本身的教育因素,充分發揮各科教學的道德教育潛能。

2、創設適當情景,培養道德反省能力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理論家柯爾伯格指出:“學校里的正式課程固然是影響兒童道德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還是一個行為問題而不是一個課程的教授問題。事實上,學生所獲得的大量價值標準通常并不是來自學校的正式課程,而是來自學校的‘隱性課程’—學校正式課程以外的一切能對學生的行為、態度、價值觀產生影響的因素。”柯爾伯格的理論認為,促進少年兒童的道德應該由低級向高級逐步展開,要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圍。他采用“道德兩難法”,向兒童講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斷上進退兩難的故事,并從被試者的回答中來了解他們的道德水準,提升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故事是:

在歐洲,有一個婦女患了一種罕見的癌癥已瀕臨死亡。醫生認為還有一種藥可以救她的命,即該鎮一位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鐳。藥劑師以10倍于成本的價格2000元出售該藥。病婦的丈夫海涅想盡辦法也湊不足錢買藥。他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買給他或賒款給他,可藥劑師就是不答應。失望之余海涅終于夜間破門而入,偷走了這種藥,去救妻子的命。請問:海涅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

這種道德兩難問題,不同年齡、不同道德水平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提供不同的判斷理由。

“道德兩難”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經常發生,它來自于現實生活,情景真實。如果我們讓學生角色換位,身臨其境的去體驗這種道德兩難的判斷,學生會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見,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沖突。通過各種道德觀點的交流和比較,促進了學生道德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

3、教導解決人際沖突的原理和方法,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為了認識、化解沖突,我們首先要研究引起人際沖突的根源是什么。沖突分為幾個層次:國家之間;集團之間;家庭之間;個人之間。人有心靈和身體內外兩個層面,當心靈與身體能夠協調時,心靈就能夠主導身體的行動。心靈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更大目標,它居于優先的主體位置,而身體追求的自我維持與生存的目的是從屬的。如果自我維持的目的占了主導地位,個體就會感到不和諧,這正是沖突的本質。因而我們說,沖突的根源在人的心底,來自于只為了自己而生活的價值觀。沖突很容易招致失去理智的行為,“教師必須幫助兒童考慮真正的道德沖突,檢查他們用以解決沖突的推理,找出他們思維方式中的前后矛盾和不當之處,并發現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

自私的行為是造成沖突的催化劑,只有無私的態度才一能扭轉自私的行為,無私不僅可以愈合裂痕,而且有可能避免未來的人際沖突。驕傲自然會引發敵意,別人會認為這是不尊重人的態度,謙虛則給人以平等的感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這與人的自尊心相符。在人際沖突中,一旦有一方承認自己的片面與錯誤,則另一方也容易妥協;貪婪促使一個人想要得到比自己應得的更多的利益,由此引起沖突,為解決糾紛,就需要以慷慨來扭轉貪婪之心;服務是一種滿足別人需求的關愛行為,不同的個人與群體總覺得比其他的人和群體優秀,因而總想統治對方,從而引起憎恨與報復,為糾正這種惡行,人們就應該彼此服務;道歉不論在什么場合,都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學會道歉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公務員之家

學校可舉行化解沖突的原理講座,對形成緊張對峙的原因、如何公平地不用暴力化解沖突、調解的技巧、減少敵意的方法進行講解,教導學生學會無私、謙讓、慷慨、服務和道歉,培養學生以公正的非暴力的方法解決紛爭的能力。

4、結合現實生活,通過服務體驗并用法律意識教育來輔助道對德意識的情感教育

服務體驗是要求小學生們學習為他人服務是實施道德教育的寶貴策略。學習服務的例子包括:輔導同學解決課業上的困難;自愿承擔班級勞動;為學校的各種需要出力;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探訪病人;清潔社區環境等。

小學生們通過積極幫助他人,得以親身體驗地學習,道德意志得到激發。服務的學習課程,需要有計劃地像學科課程一樣去認真設計,其內容、方法和目標都必須明確。在美國的學校,每個小學生必須完成規定的義務服務學時,這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目的還在于通過親身的服務和實踐形成人的道德規范。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是用來調節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不同的是,法律是國家制定和強制實施的,道德卻并非如此。法律和道德一樣都要人們自覺遵守,法律實質上是部分道德的規范化,它對人們所限制的行為也就是道德所限制的行為。我們要把加強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構建必需的諸如“公平”、“責任”、“公平競爭”、“法制”等德育內容,實現法制道德教育的一體化,這也是現代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處。

四、較適合當代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建議

從兒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看,道德品質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加深,逐步發展而達到一定的境界。實際上,道德原本就產生于現實的社會生活關系,離開了生活就不可能滋養德性。生活是酸甜苦辣都有的,只有通過體驗實際生活,人才能不斷超越自身從而擴展和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在開設社會實踐課程和開展各種社區活動,目的也就是為了讓道德回歸生活,讓生活成為道德最重要的老師。

1、小學校道德教育應從封閉的校園走向社會生活實踐

小學校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逐步加深的過程。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學校,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通過該學習領域,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使學生的人格趨于完善。例如組織學生參加“清除小廣告”的社區服務活動,帶領學生清除社區中電線桿、墻上的小廣告。在清除過程中,不但使學生認識到小廣告的危害,而且通過學生自己的行動為社區清除了“毒瘤”,美化了社區的環境。另外,組織學生打掃社區衛生,參加慰問社區老人等社區服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樂于助人,心中有他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公德調查”是一項好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商場、廣場等人多的地方去觀察人們遵守社會公德的情況,發現好的方面和不足之處。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知道了應該怎樣遵守社會公德,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認識,規范了自己的道德行為;同時,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富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從而也保證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實施。社會實踐使學生提高了道德認識,完善了學生的道德人格。

2、寓道德教育于活動中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喜歡玩、喜歡活動。如果把活動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寓教于樂,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開展有意義的道德教育活動要因時因人而異,如在低年級學生中,可以開設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課,組織觀看有誠信教育內容的影片,在文體活動中穿插有誠信教育的節目(如講故事,說相聲,演小品等),開展評選“最有誠信品質的學生”等活動。在高年級學生中,可以開設有關責任、博愛教育的主題講座,如征文活動、辯論賽、成立道德法庭、組織對現實生活中公德狀況的調查活動等。其實道德教育活動的時機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在平時教育教學活動中,用敏銳的觀察力及時捕捉教育時機,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就一定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全愈著:《素質教育在美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蔡克勇著:《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茅于軾著:《中國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4.薛瀾、張強、鐘開斌著:《危機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5.國際教育基金會:《道德倫理教育會議演講集》,1998年。

6.梁小明、劉德純主編:《21世紀創新學生健康人格新概念》,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

7.王坤慶著:《精神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徐澎、劉浩注譯:《道德經》,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易連云著:《重建學校精神家園》,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

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千意見》,2004年3月22日。

11.葉瀾主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12.柯爾伯格著,魏賢超、柯森譯:《道德教育的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約翰·威爾遜著,蔣一之譯:《道德教育新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解思忠著:《國民素質憂思錄》,作家出版社,1997年。

15.亞瑟·亨·史密斯著:《中國人的性格》,學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