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課程校本建設分析

時間:2022-04-06 09:55:41

導語:小學德育課程校本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課程校本建設分析

摘要:在新形勢下,隨著我國新課標的開展,對我國德育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斷實現小學德育課程教學的轉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以人教版德育課程為例,分析和研究了新形勢下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問題。

關鍵詞:新形勢下;小學;德育課程;校本建設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教育事業中不斷推進德育課程國家建設、德育課程地區建設、德育課程校本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注重小學德育課程教育和教學,注重培養廣大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通過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使廣大小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為他們日后為人處世、全面學習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樹立正確的德育教學理念和方法

在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教師在德育課程教育教學中就必須堅持德育思想理念,在德育課程設計中堅持德育思想的課程設計理念和教學理念,堅持和貫徹德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努力突出小學生特色教育以及技術能力的培養(比如體育技能、音樂視奏技能和繪畫技能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德育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思想品質、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在具體德育課程設計中要注重設計的問題具有挑戰性、可操作性;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但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分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努力做到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最大程度地實現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可以采取“異組同質,同組異質”原則,以此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例如,德育教師在具體的德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小學生知、情、意、行的教育與培養:使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關于社會道德關系、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道德理論的基本觀點;感受由于事物真善美和假惡丑等所引起的愛憎的真切情緒體驗;學會排除各種內部或外界的干擾,通過自己自覺頑強的努力實現某種思想品德行為和道德目標;學會在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思想品德認識、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情感支配下的正確行動。同時注重對小學生統一性發展的教育。注重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促進小學生學習德育課程書本知識和課外行動的學習興趣,以更好地培養自己的道德奉獻精神,并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加大小學德育教學隊伍建設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教師就必須在堅持國家課程標準、地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更好地貫徹和堅持校本課程標準,尤其是校本德育課程標準。各個小學也必須努力加大教學隊伍對德育課程教學轉化與結合的熟悉程度,加大小學德育教學隊伍建設。小學可以根據本校經濟狀況對小學德育教師進行培訓,促使他們通過培訓班進行思想政治知識、思想品德知識再學習,以更好地豐富他們的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在學校也可以通過考試制提高小學德育教師對人教版德育課程的熟悉程度和專業程度,同時加大對他們教師職業道德的考核,以促使小學德育教師道德示范專業和榜樣作用。例如,德育教師在具體的德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促進小學生教育、自我教育和思想內部矛盾運動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小學生自己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并且對于涉及到社會道德規范、傳統輿論教師必須尊重小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同時注重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果發現小學生的價值觀與社會道德規范或輿論相反,要予以及時正確地引導和糾正,而不是指責小學生,這樣會激發他們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教育適得其反。

三、注重小學德育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建設

在新形勢下要更好地開展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教師就必須做到在德育課堂上改進德育課程教學方法,做到尊重差異、引導小學生在展示中積極進行交流和分享。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道德規范、事跡、案例的講解和分析幫助小學生創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學習氛圍,重視教學情境創設,提高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理論知識;以新型的民主、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知識,鼓勵小學生努力掌握重點德育理論知識,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讓優秀的學生帶領部分后進同學更好地學習思想品德理論知識,實現共同進步、共同學習。

四、結語

在新形勢下不斷開展小學德育課程的校本建設,有利于促進我國小學教育,更有利于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整體的教學質量;更有利于響應我國素質教育策略,提高小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作者:吳東利 單位:蘭州市永登縣城關鎮五渠小學

參考文獻:

[1]張美華,徐春河,葛平蘭.淺析小學德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0(3):106.

[2]曹冬云.關注生活體驗重視活動創新:讀《小學德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