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育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1-09 08:03:23
導語:小學德育教育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影響。本文闡述了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小學德育教育應從心理疏導、環境搭建、同伴交往、課堂教學、人格塑造等方面進行標本兼治,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中認識生命,并尊重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心理疏導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只有在生命中進行的德育教育,才是鮮活的,完善的。對于學校而言,如果缺乏關注生命成長、發展與提升的生命教育,會讓小學德育教育失去靈動與活力。品德新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生命發展、道德構建的教育目標,樹立以學生生命為基點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要實施小學生命教育,必須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從心理疏導、環境搭建、同伴交往、課堂教學、人格塑造等方面進行標本兼治,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中認識生命,在人際交往中尊重生命,引導其成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趨向真善。
一、科學分析,準確定位開展教育
小學生年齡小,未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缺乏正確的生命觀。內心對世界、生命的向往,與社會現實、同學交往等外部影響出現矛盾時,常會迷失方向,導致一系列消極情緒的產生,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出現自殺、校園暴力等漠視生命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不能簡單貼上“幼稚、脆弱”的標簽,也不能隨意歸類為“家庭教育缺位、學業壓力大”等外部因素。學校通過觀察、訪談、調查等,對學生交往、生命認識等生命品質認識進行了解,掌握真實情況和數據。根據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論,小學生正處于好孩子的心理定向,以及法律與秩序定向的習俗水平。這一時期的孩子“不只是遵從個人的期望和社會的要求,而且是忠于這種要求,積極地維護和支持這種要求,并為它辯護,對與這種要求有關的個人和集體也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對小學生必須從心理定向(即環境氛圍及同學同伴的影響)與秩序定向(即對學生的行為規范、道德秩序的引導)這兩方面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二、形式多樣,開展定向德育教育
學校要加強德育工作,采取干預措施,開展主題活動,規范行為教育,如設立心理咨詢熱線、開設網絡論壇等,同時也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學生成立互助小組等自主活動。此外,通過品德教學、德育教育等活動,規范學生行為。首先,必須進行好孩子的心理定向,解決“被同學排斥”的問題,教會孩子處理同伴關系,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如結合品德課“關心你,愛護他”,告訴孩子要學會互幫互愛,和諧相處。其次,必須實施“法律與秩序定向”的德育教育,通過心理疏導、活動教育等,如三年級品德第三單元“我和規則交朋友”的教學,讓學生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通過教育,以防治為先,懲罰欺凌現象,加強規范引導。
三、了解需求,創設溫暖和愛的環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進行針對性的德育教育,給予他們生活的向往與陽光。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今“00后”的小學生,一方面,很多農村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下成長,這樣的孩子情緒不穩定,表現出冷淡、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城市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事事爭強好勝,盲目追星、攀比。他們都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自閉或暴力。由此可知,孩子最大的心理需求是來自于家庭等外部環境的溫暖與愛,而且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對外部環境存在較強的依賴性,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外部優良的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顯得尤為重要。美國的桃樂思•諾特博士說:“孩子在批評中長大學會責難,在嘲弄中長大學會膽怯,在鼓舞中長大學會自信,在贊美中長大學會感激。”由此,不管小學生發生什么樣的問題,都要始終相信,溫暖和愛是良方。在學校和班集體,通過品德教育與德育活動,如通過品德課“我們班里故事多”和班級活動、少先隊活動等,給孩子構建溫馨和諧的集體。在家庭和社區,通過家、校、社區三方攜手,如開展家長學校講堂、家校沙龍等教育活動,共同將生命教育滲透、延伸到學校、家庭、社區等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為孩子營造溫暖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釋放天性,與孩子進行精神的對話。
四、心理疏導,引導處理同伴關系
布萊克在《天真的預言》中寫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攤開你的手掌,永恒在剎那收藏。”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是來到凡間的天使。可是,有的天使會迷路。現在的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處理同伴關系,缺乏成長所必需的社會交往,由此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自閉、自卑、懶散、暴力、叛逆、依賴、焦慮、厭學。他們的同伴交往與心理問題相關,因而需要心理層面的疏導,如若不然,就會引發道德問題。這時候,該如何教會孩子處理同伴關系呢?關鍵是要激發孩子精神世界中的美好。首先,品德教材也將同伴交往、集體生活作為重點內容,甚至一年級第一單元的“新朋友、新伙伴”就教育孩子學會交往。教師要靈活、有效利用好教材,通過課堂教學鼓舞和喚醒孩子的精神和心靈,讓孩子體驗同伴的友愛、交往的樂趣,進而讓每位孩子充滿陽光的活力。其次,要在各種課堂及活動中滲透同伴交往的行為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同伴交往行為與習慣。讓孩子在交往中敞開心扉,讓孩子在與同伴的心靈交流中,拔除自私、焦慮、恐懼的稗草,讓生命的陽光撒入集體中的每一個角落。
五、課堂教學,讓德育散發生命之美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生命教育依托課堂教學為主,多維度拓展,通過專業的生命課程及日常學科課程的滲透,開展生命教育,在潛移默化間,促進學生的人格塑造,讓德育散發生命之美。
1.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體驗生命之美。課堂里有舞動的靈魂,課堂里有精神的交融,在課堂里教授生命的課程,是讓課堂滲透生命的空氣、陽光、水分,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生命的美麗、美好。因此,學校結合品德新課程標準與學校德育教育特色,積極開發以“生命”為主題的德育教材,通過學科滲透以及學生社團或學校聯合,塑造熱愛生命的人格,用寬容、陽光的愛關心學生,讓孩子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從而在學習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麗。
2.日常教學中融入生命意識,滲透生命之美。對于教師而言,努力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源泉,要讓教學洋溢著生命的詩意和旋律,充滿師生之間心與心的共鳴。如在科學課上,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愉快生活的體驗。例如“食物鏈與食物網”一課,讓他們在音樂之聲中感受森林里萬物競相生長的活力,體會到生命的樂趣和美妙。教師要深挖各學科的生命特色,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塑造學生陽光的人格,牽著孩子的手走出陰影,讓學生人格健康、豐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
3.生命德育活動課程,內化生命之美。活動是最好的教育,貼近學生生活的專題式活動是實施生命教育的良好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體驗道德情感,認同道德標準、內化道德行為。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愛活動等心理特征,開設“自護自救、心理健康、安全之家、健康上網”等實踐性、興趣性高的生命德育活動,提高生命教育實效。例如,有一位老師設計的“讓生命之花綻放”品德與社會的活動課就十分精巧,整個活動設計成“學科教育,滲透生命的美好”“主題班會,提煉生命的精華”“實踐活動,體驗生命的可愛”三個系列,分別用詩歌滲透生命的美好,用故事、名言提煉生命的精華,用觀察記錄、體驗生命的可愛,在人格的塑造中,根本上內化了對生命的認識。生命是平常的,也是美麗的,小學生是生命之花綻放的最美時刻,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回歸其生命教育本質,通過創設環境、心理輔導,開展定向教育、課堂教學等多維度的生命教育,讓生命在關愛的陽光下煥發道德的光芒,讓德育教育在學生的心靈散發生命之美,使德育教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夏健君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西路小學
- 上一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