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育校本研究
時間:2022-05-24 08:31:32
導語:小學德育教育校本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優化德育教育的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在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首先查閱了橫塘的地方志和地方典籍,走訪政府部門,搜集并學習了很多有關鄉賢文化的資料,明確了鄉賢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然后我們發動退休教師、家長、在職老師共同參與校園文化的建設的研討,與專家學者交流探討,拓寬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路。在我校新校園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將鄉賢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構建物態性學習載體,呈現立體的、多彩的、具有深刻教育意義并且趣味化的教學環境。一方面,建立范成大祠、德善書院、茶吧、詩吧、先賢園、古味廊、非遺館、一湖(石湖)、兩河(大運河和胥江河)、三橋(行春橋、亭子橋、彩云橋)等文化景觀物態;另一方面,通過櫥窗、走廊等開設鄉賢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專欄,既可以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領悟鄉賢文化的核心內涵,也可以使家長和社會了解學校在鄉賢文化教育這一領域的實踐理念。學生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得到鄉賢美德的熏陶,鄉賢品質的內化,鄉賢精神的傳承。
二、挖掘鄉賢文化的育人功能,整合德育教育的資源
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小學校是地處千年古鎮橫塘的一所百年老校,橫塘古鎮歷史源遠流長,人杰地靈,從古至今鄉賢輩出,文化積淀十分深厚。這樣的地域文化是學校教育中十分珍貴、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不但有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范成大,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寅,而且近現代也出現了一大批對家鄉建設有突出貢獻和影響力的能人賢士,他們的杰出貢獻和高尚的人格值得小學生深入學習了解。學校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思想道德基礎,深入挖掘鄉賢文化的育人功能,整合豐富的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橫塘古鎮的鄉賢文化,接受人文教育,學習鄉賢人物的優秀精神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對橫塘的熱愛之情和對鄉賢的仁人志士的仰慕之情并努力效仿,激發學生樹立為家鄉和社會發展而奮斗的志向,促進學生思想與道德的自我優化。另外,我們以師生的文化資源積累和區域文獻資源《橫塘鎮志》為參考,通過《范成大詩詞》的檢索和積累以及對橫塘古鎮歷代各類賢人等文化建設資源的走訪與建檔,社區、家長、專家文化資源的借鑒與深度融合等等,不斷整合各種德育教育資源,以鄉賢文化陶冶學生情操,讓鄉賢精神扎根學生心中,促進思想與道德的自我優化,使學生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三、開展鄉賢主題的實踐活動,落實德育教育的措施
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也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我校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開展了“明鄉賢”“知鄉賢”“學鄉賢”“做賢人”等一系列鄉賢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如,游覽石湖參觀鄉賢故居,尋訪當代新鄉賢,開設道德講壇,舉辦鄉賢故事會,開展與鄉賢精神相關的演講和征文比賽,舉行“鄉賢文化”藝術節,開展“小賢人”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讓老蘇州、新蘇州人的孩子們充分感受到橫塘古鎮鄉賢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道德責任感、使命感。學校充分發揮鄉賢文化的德育價值,將鄉賢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既是對吳地鄉賢“厚德載物,崇德尚文”的濟世情懷的繼承與發揚,又在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體現了無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從常態的知識學習,到課外的德育實踐活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鄉賢文化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對橫塘鄉賢文化的敬慕之情和高度認同,有效內化為具有“賢人”特質的意志品質和思想情感,外顯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公民人格,從而使學生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有益于家鄉、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新一代鄉賢。
四、開發鄉賢文化的校本教材,拓寬德育教育的途徑
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德育校本課程是學生道德學習的主要載體,是拓寬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共中央在《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作為切實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積極提倡開發校本課程的背景下,我校基于橫塘古鎮的地域實際,以鄉賢文化為資源,以我校學生實際為本,由我校師生共同參與開發、建設面向地域文化、具有獨立形態的鄉賢文化德育校本教材。教材以德育活動為主要載體,以感受、體驗和認同為主要學習方式,并按照學校德育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促使學生與鄉賢文化相互作用,并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教育內容,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道德素養不斷提高。我們從制度、組織、師資隊伍等方面著手,通過課程的實施、評價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實現對課程的管理,并形成我校的德育校本管理特點。
習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鄉賢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養分,對當代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作為學校,我們應結合時代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鄉賢文化的寶貴資源和精神精髓,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賦予鄉賢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使它成為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基礎,在弘揚和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
[3]胡彬彬:《鄉賢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光明日報》,2015年5月31日。
作者:季紅梅 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成大實驗小學
- 上一篇:中職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 下一篇:基于“五小”活動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