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質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17 03:18:00
導語:道德素質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在本質上是主體的,能動的。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活動同動物活動的本質區別時指出,“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正是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決定了人具有不同于動物的特有性質----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道德素質,指的是個體的人作為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依據其獨立自主、主動積極的理性思考所選擇的道德原則,自主、自覺與自愿地作出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的素質或能力。
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就是依據社會需要確立目標,以人的主體性本質特征為基礎,在德育過程中充分發掘并發展人的主體潛能,使之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
2.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是自主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主體不論是哪種所有制的經營單位,都有獨立的產權、經濟利益和經營意志,同時要對其經營結果承擔風險和責任,即成為真正自主經營的實體。市場經濟也要求人人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體,沒有主體意識的成員就難以適應市場經濟變革和競爭的現實。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人們主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也必然要求人們能自主地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同時,市場經濟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價值觀的多元化,從而使人們生活在有史以來最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市場經濟培養的主體性,既可以使一些道德主體提高道德境界,也可使一些道德主體為所欲為。例如:當帶有禁欲色彩的東西受到沖擊時,可能產生重視金錢并用誠實勞動去獲取它的效應,也可能產生金錢至上和拜物教意識;當唯上唯書、消極保守、盲目服從的觀念受到沖擊時,可能產生離經叛道,我行我素,絕對自由等觀念。在這里教育的作用十分重要。我們培養的學生最終要獨立地面對社會上各種實際道德問題,一個缺乏自主性道德素質的人很難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大環境中把握住自己,因此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適應時代的要求,符合時展的需要。
3.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適應青少年發展特點。
人的主體性在青少年時期得到充分發展。在這個時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他們渴望獨立,對一切都不愿順從,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隨著身心發展,他們思維品質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顯。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歡別出心裁和標新立異。他們不愿輕易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對別人的思想、態度和建議,經常要做一番審查,甚至有時持過分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他們開始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思維和主張,已能夠有意識地調節、支配、檢查和論證自己的思想。青少年主體性的發展為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提供了條件,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又將使青少年主體性潛能得到發展。
二、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主體參與模式
素質教育不是選擇適應教育的學生,而是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樣是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現在社會所需要的道德素質為培養目標,圍繞發展學生主體性潛能組織德育活動,最終使學生形成社會所需要的道德素質。依據這個思路形成的德育模式可以稱為“主體參與模式”。
1.主體參與模式是對傳統德育模式的揚棄。
國際教育理論界曾經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的模式,這些模式各有其優缺點。
①“美德裝”模式。一般是由成人先從社會的道德價值體系中途出重要的道德規范,由成人教給學生,通過一次次循環加深,最終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這種模式重視道德內容的傳授與灌輸,但把學生置于被動性地接受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②“道德價值澄清”模式。這種模式認為,現代人生活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里,其價值觀念陷入了混亂境地,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幫助他們澄清價值觀念的混亂,使其獲得明晰的價值觀念。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強調道德價值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道德價值的判斷和評價能力的訓練,其不足之處是否認有普遍的道德內容的傳授。
③“認知發展”模式。柯爾伯格指出:“這種方法之所以是認知的,是由于它認識到,道德教育尤如理智教育一樣,是以刺激兒童就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從事積極的思維為基礎的。它之所以是發展的,是因為它認識到,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促進各個階段的發展。”這種模式是把重點放在促進道德思維能力上,忽視道德內容的傳授。
主體參與模式不僅注重德育形式,而且也注重德育內容,認為內容依附于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在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社會里,強調一元化的價值觀和共同的道德準則。借鑒“美德裝”模式,“道德價值澄清”和“認知發展”模式的優點,在教育過程中,既要傳授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又可以把其它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行為擺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最終通過主體內化達到自主道德認識素質的提高。
2.重視道德實踐是主體參與模式的基本特征。
主體性道德素質不僅包括自主道德的認識素質,還包括自覺道德踐行素質與自我道德調控素質。主體性道德素質是“知”與“行”的統一,它不僅要求受教育者把社會需要的道德規范內化,還要求把內化的道德觀念外化為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這種從“內化”到“外化”的轉變靠的是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是道德意識的外化,是個人施之于他人和社會、社會施之于個人的主觀見之于客觀且具有價值意義的活動總和。早在古希臘時期,倫理學就被公認為實踐的科學;中世紀的托馬斯·阿奎那不僅強調道德必須以信仰為前提,而且強調道德必須化為人的行為和踐履義務的活動;近代的康德、黑格爾等也認為道德具有實踐性。不能付諸實踐的觀念,是不能稱為道德觀念的。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也有相當多的思想家把道德的本質看作道德實踐,如宋明時期的陸象山、王陽明等都認為“行”是道德的最基本的內容和最本質的特征。道德實踐活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類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主體性,是個體發揮主體能動性的重要形式,因此主體參與模式把道德實踐作為培養主體性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
課堂學習主要完成自主道德認識素質的培養,而自覺道德踐行素質與自我道德調控素質的培養主要靠課堂學習之外的道德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軍訓、各種無償的社會服務和公益勞動,更主要的、大量的、經常的道德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中,自覺地將正確的道德認識實實在在在地付諸行動,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個體還在實踐活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矯正自己的行為,從而不斷自我完善。
綜上所述,主體參與模式從內容上強調統一的道德標準和一元化的價值觀,從形式上強調發掘發展人的主體潛能,并認為主體參與的主要形式是課堂學習和道德實踐,課堂學習和道德實踐在培養人的主體性道德素質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有助于個體實現“內化”與“外化”這一道德品質形成的完整過程。
三、主體性道德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教師
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是社會發展對德育提出的新課題,只要我們抓住這一關鍵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德育將會出現新的突破。但在具體實施中有很多阻礙,其中主要問題是教師德育素質不盡如人意,表現在:①缺乏責任感,認為把學生看住了不出事就行,現在這一套滿可以應付又輕車熟路,學生走向社會以后怎樣,管不了許多。②不能正確地認識學生,教育內容方法陳舊。把學生看成容器,認為我灌什么里面就會有什么,看不到在新的形勢下,教師、學生同處在社會轉型期,在價值多元化和各種新問題面前,雙方處于同步信息、同步困惑、同步思索的同一起點,一味用教師當學生時的規范、標準要求今天的孩子,仍舊用大一統的封閉式的計劃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常用的單向灌輸方法。③沒有把握德育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區分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和道德教育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師安于現狀,不研究形勢,不研究學生,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工作,所產生的不良后果是:第一,學生厭倦教師的道德說教,甚至產生了逆反心理,你越這么說我越不這么做,使教育出現零效應或負效應。第二,學生會說不會做,缺乏道德踐行能力,把“助人為樂”、“熱愛集體”、“講究公德”背得滾瓜爛熟,但在實際生活中不會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第三,學生缺乏道德思維、道德判斷和道德調控能力,在校唯唯諾諾,被動服從,出學校門遇到復雜的社會問題不知所措,甚至會隨波逐流;更有的學生平時在老師“看、管、盯”的情況下規規矩矩,一旦失去外部控制,在無人管的情況下就無法無天。
德育過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品德規范和受教育者,其中教育者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判斷、選擇、實踐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主體的能動性,使道德規范順利向學生主體轉化,促進其素質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教育者手里。每位教師應以對今后十年乃至下個世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高度負責的精神,著眼于培養廣大青少年,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主動地進行德育改革。
- 上一篇:全球道德教育問題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論文
精品范文
1道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