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德育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11:01:00

導語:鄧小平德育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德育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德育特色

論文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從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高度,對德育的諸多方面都作了深刻論述,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主要是:從正確處理政治與業務、紅與專辯證統一的觀點出發,深刻闡明了德育的地位作用;堅持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的觀點,既為德育提供堅實的支撐點,同時又指明要善于在智育中發掘德育的內涵;強調理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內容;指明懂得歷史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幫助青年確立正確的歷史觀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把加強和改進德育結合起來,為深化和發展德育指明了方向。認真研究和把握這些特色,對于我們做好德育工作是富有意義的。

在我國進入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期,鄧小平十分關注教育工作,其中對加強德育問題發表了許多重要意見。他主要是從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高度,或如他所說的是“從政治角度”談問題的,高屋建瓴,言簡意賅,但他對涉及德育的目的要求、地位作用、內涵創新,以及德育與其他諸育的關系等諸方面的問題,都作了深刻論述。這些意見,對我們黨的教育方針中的德育思想,對我國傳統的德育教育,都有重要的發展,同樣表現了鄧小平理論的風格和特色。

面對新世紀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我們面臨的艱巨的歷史任務,高等教育如何全面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標,這是關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命運和前途的歷史性課題。因此,我們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進一步推動高校德育的建設和發展,以造就適應新世紀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這種情勢下,深入研究鄧小平的德育思想,對于我們開創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有關德育的論述是十分精辟的,現僅就其所蘊含的特色方面作些探討。

其一,從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培養一代新人的高度,強調德育的地位作用。

形象地講,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因而在培養人才的諸育中,人們總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作為諸育的靈魂和中堅。古代哲人墨子說過:“志不強者,智不達?!彼未穼W家司馬光則指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倍f時蒙學課本《三字經》也有“教之道,德為先”的說法。這些大體反映了人才成長的規律性要求。誠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德育是有共性也有特性的,內涵和標準是不同的,但就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上,則古今中外概同此理。早年曾把體育放在第一位,近代教育家嚴復也有過類似的提法,但這有其具體的時代背景。后來就一直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新中國50年來就是以德、智、體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教育方針的。

在學校教育的德、智、體、美、勞諸育中,德育居首位,這已成公論。如早在1939年就明確提出“青年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后來又多次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1](P780),都說明德育的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正確體現德育的這種地位作用,卻往往比較容易失之偏頗。我們既走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沖擊一切的很長的一段彎路,也遭到過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所造成惡果的懲罰。這些都給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在新時期,鄧小平以歷史和現實的經驗為鑒戒,繼承和發展了教育思想,他指出:“毫無疑問,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這并不是說要把大量的課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不僅不排斥學習科學文化,相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盵2](P104)實踐經驗表明,正確處理德育同智育的關系,是保證德育首位的一個關鍵性問題,鄧小平正是用政治與業務、紅與專辯證統一的觀點,深刻闡明了德育的地位作用,這對于我們做好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馬克思曾指出:“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3](P217)對于我們這樣的國家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鄧小平在1978年就強調說:“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沒有質量標準呢?有的。這就是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盵2](P103)同時,他根據新時期的特點和要求,逐步提出了從要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2](P369),到“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2](P408),再到“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4](P110)。從而完整地形成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標準。培養“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也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這“四有”中,理想、道德、紀律是屬于主要通過德育所形成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它們和科學文化素質一起,構成了人才的綜合的整體的素質。這就從培養人才的標準和目標上,突出了德育的地位作用。

其二,堅持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的觀點,既為德育提供堅實的支撐點,同時又指明要善于在智育中發掘德育的內涵。

列寧曾說:“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如果有人說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同時又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任何扎實的知識,那他根本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5](P285、286)鄧小平在強調德育首位的同時,同樣十分重視科學文化的素質。他反復強調要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如他所說,“智力開發是很重要的”。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紅與專的辯證關系作了深刻的論述,他引用列寧的話說,工人一分鐘也不會忘記自己需要知識的力量。沒有知識,工人就無法自衛;有了知識,工人就有了力量。這個真理在今天更加顯出它的重要性。他指出:“對又紅又專要有正確的理解,合理的要求?!盵2](P91-92)“專并不等于紅,但是紅一定要專。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專,你不懂,你去瞎指揮,損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誤了生產建設的發展,就談不上是紅。不解決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實現四個現代化。”[2](P262)

鄧小平關于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的觀點,大大擴展和豐富了德育的內涵。在他看來,德育同智育之間的關系,決不是互相對立或互不相關的,而應當是相輔相成、相融共通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解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正在倡導和加強素質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事實上,作為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樹立崇高理想、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陶冶美好情操、確立正確觀念等方面,都離不開文化素質教育這個基礎。文化素質教育是指大學生應具備的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的基本修養,這當然是屬于智育的范疇,但它又確實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德育中有關理想、情操、人格和文明行為等高尚品質的養成,也有賴于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在一般情況下,這二者是成正比的。因此可以說,離開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難免會流于空泛,使德育的內涵缺乏必要的支撐點。

堅持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的觀點,對于發揮智育中的德育功能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德育要求一個人應具有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養,就需要建立在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的基礎上。我們倡導的大學生道德修養,既從黨的優良傳統中,也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中汲取營養。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猶如一座富礦,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在元典《周易》中就提倡“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這就是說,善于修養的人,會經常從前賢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智慧,以完善自己的德行。我國數千年來優秀人物所追求和倡導的各種崇高精神,凝聚成為彪炳日月的愛國、報國、為民的國魂意識。如孔子的“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李綱的“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天文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這些話即使在今天讀來也仍震撼人心,閃耀著不滅的思想光芒。一個人如果缺乏這樣的精神境界,人生的真、善、美是很難立起來的,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不會是健全的。這說明把實現德育總目標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結合起來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所述,不僅說明不斷提升文化素質會為德育提供有力的支撐點,德育與智育相輔相成,同時我們從中也會領悟到,在智育和其他諸育中也蘊含著德育的內涵和功能,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共通性?!霸⒔逃跇贰本褪沁@種共通性的一個生動說明。在我國傳統教育觀念中,就認為為師者應具備兩種品格,即“經師”與“人師”,古來就有“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的說法。老一輩教育家徐特立說過,經師是教學問的;人師,教行為,即教怎樣做人。在新的歷史時代,我們提出教師要“教書育人”,就是把這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作為對教師的一個基本要求。這是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應有這樣的自覺。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往往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就是一場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甚至會對人的一生產生刻骨銘心的影響。這正是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令人肅敬的一個原因。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P108)

如前所述,過去存在過的把德育同智育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的觀點和做法,是不利于人才成長的。鄧小平堅持德育與智育辯證統一的觀點,保證了德育的健康發展,并為之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

其三,指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4](P190)從而指明要把理想教育作為德育的核心。

鄧小平提出“四有”的人才質量標準,是作為對人才素質、公民素質的整體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主要方面的素質。他特別強調要把理想教育作為“四有”教育的核心。他指出:“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盵4](P110)

歷史表明,理想、信仰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非理性到理性的發展歷程。隨著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非科學的信仰必將逐步地被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所代替。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共產主義作為人類最終奮斗目標,從而實現了人們的信仰由盲目到科學的質的飛躍。鄧小平曾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4](P110)“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盵4](P116)這就是說,在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我們既要心懷共產主義遠大目標,又要腳踏實地去完成現階段的歷史任務,這樣才能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業引向勝利。同樣,我們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離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教育,也是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的。鄧小平正是為了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才強調“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2](P256)因此,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任何動搖、否定和褻瀆,都是完全錯誤的。改革開放以來,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出現的懷疑社會主義制度、向往西方生活、價值取向移位等等問題,往往都是同理想信念的失落相聯系的。這是值得我們嚴重注意的,它從反面說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理想是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生奮斗目標上的集中表現,是人生的事業與生活的精神支柱。我們有責任幫助青年確立起先進的、科學的理想信念,使之獲得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巨大動力。鄧小平指出:“我們這些人的腦子里是有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盵4](P111)事實表明,科學的理想信念,會使人具有崇高的人生目的、莊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撓的品格和勇于獻身的精神。應當說,這樣的“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6](P169)這是任何單純利己的、個人主義的驅動力都無法比擬和企及的。

在理想教育中,鄧小平特別強調要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幫助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他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叭绻覀儾皇邱R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國現在還會是四分五裂,沒有獨立,也沒有統一?!盵4](P63)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科學理論基礎。鄧小平針對少數人懷疑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很樸實的真理?!拔覉孕?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盵4]

中國論文聯盟-(P382)他認為,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善于引導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但這種學習“要精,要管用”。要精,不僅指內容的精簡,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掌握它的精髓。要管用,就是要理論聯系實,要引導人們“根據它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4](P146)正是通過這種學習和實踐,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樣,就把理想信念教育奠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

其四,強調懂得歷史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從而指明幫助青年學生確立正確的歷史觀是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發生少數知識分子煽動學生鬧事,他們的主張實際上是反對社會主義制度,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所謂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要中國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在少數學生中也出現盲目地羨慕資本主義國家,懷疑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傾向,因而容易受自由化思潮的蠱惑。鄧小平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同不了解中國的歷史相關聯的。他指出:“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P206)

1990年春,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要制裁中國這一老調新彈的時候,鄧小平曾對一位華裔人士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制裁中國時,馬上就聯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盵4](P357-358)在這里,把要懂得歷史作為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這不僅是對史學功能的深化和創新,而且也在實際上指明一個人要有正確的歷史觀。這對于德育工作是富有啟迪意義的一個重要命題。

他在這里所說的中國歷史,主要指近現代中國歷史。在他看來,只有懂得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使命。懂得歷史,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事實中懂得歷史發展的規律,懂得運用歷史提供的經驗。對大學生來說,就是要從豐富的歷史知識中汲取營養,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了解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就是說,要通過對近代中國歷史命運的深刻理解,懂得近代中國對救亡自強之路的艱辛探索及其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從而真切地把握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這一主旋律的時代脈搏,自覺地將人生的價值取向同祖國的命運結合在一起。事實表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同科學的歷史觀緊密相關的。一個人具有歷史的自覺,是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高尚情操和百折不撓這樣的精神品格。所以,鄧小平關于歷史教育重要性的論述,確實為深化德育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

應當指出的是,鄧小平多次號召要加強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和中國國情的教育,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要通過歷史教育來宣傳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年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應該看到,由于復雜的內外原因,特別是自由化思潮的侵蝕,以及我們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偏頗,使一些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被扭曲,腐朽沒落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避世主義等意識滋生蔓延,漠視國家的前途命運,懷疑、否定馬克思主義,盲目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甚至喪失人格,羞辱國格。這種信仰危機現象的出現,是值得我們嚴重注意的。事實證明,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旦陷入信仰危機而不加以挽救的話,必將導致思想道德失落,精神支柱崩潰,那就會使社會失去凝聚力。鄧小平嚴肅指出:“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盵2](P369)“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P262)這顯然是歷史教育的一個任務,也是今天我們在德育工作中必須堅持和加強的。

最后,提出要把加強德育和改進德育結合起來,為深化和發展德育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始終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大計。他強調:“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薄坝辛巳瞬艃瀯?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4](P120)他重視人才,同時又強調培養人才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要培養“四有”新人,是對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針的重要發展,也為深化和發展德育指明了方向。

他從黨在教育戰線的歷史經驗出發,認為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要加強和改進德育與思想政治工作。在這方面,鄧小平作過許多重要論述。80年代末,他在總結近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時指出:“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盵4](P290)他還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盵4](P381)他在這里所說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即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他極端重視新時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總是把加強德育和改進德育結合起來思考。他要求從根本上改變“對思想工作不重視”的狀態,強調“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4](P166)他提出:“我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個有關部門的同志,整個社會的家家戶戶,都來關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進步?!盵2](P105-106)特別是“學校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家”。[2](P56)他呼吁:“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都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盵4](P145)“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盵2](P369)

鄧小平關于加強和改進德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論述,為深化和改革德育與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思路。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現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新形勢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條件下,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用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教育青少年;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如何堅持教育青年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還存在各種矛盾、社會生活中還有需要克服的消極現象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物質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指導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方面盡快適應新的要求。這些都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德育工作必須加強,德育工作需要創新。我們一定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努力創造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把學校德育工作做得更加生動、更有成效。

綜上可知,鄧小平的德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并有其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反映了新時期的特點和要求。認真研究和把握這些特色,對于我們做好德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