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語境電影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8 09:08:00
導語:后殖民語境電影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娘與偏見》是全球化浪潮中新一代印度電影的典型代表,題材是熱門的東西方文化沖突,音樂和舞蹈體現了民族與流行、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影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殖民統治結束后西方人“歐洲中心論”優勢心態的延續,脫離殖民統治后的印度人部分被文化殖民、部分保持民族本色的心理狀態,以及東西方文化在沖突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融合的趨勢,是一部探索新的印度電影語匯和模式的成功嘗試。
關鍵詞后殖民賽義德《新娘與偏見》
后殖民理論形成于20世紀初,由賽義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多位學者提出的理論自成一套體系,這些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文學、藝術、影視等領域。作為分析作品的有力工具,由此形成了“后殖民語境”。自后殖民理論被引進到中國的近十年來,在中國的影視評論、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領域,出現了大量的篇幅討論“后殖民理論”,并將其作為理論工具分析東西方的文學和影視作品。
印度電影近年來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與以往經典的《大篷車》、《流浪者》相比,印度電影在題材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表現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影片日益增多,諸如1999年上映的《舞動深情》、2001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印度往事》、2001年出品并獲金獅獎的《季風婚宴》等等。這些印度歌舞片將敘事的主線圍繞著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進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由印度裔英國籍導演顧倫德·查達哈2004年出品的《新娘與偏見》(BrideandPrejudice)。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體裁,它直觀而形象的再現了特定國家特定時代的社會狀況,在電影的表象內容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印度作為一個被英國殖民統治了近二百年的國家,其歷史和文化在保持其自身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深刻的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帶有強烈的殖民氣息,印度的諸多影視作品鮮活的體現了這一點,從后殖民理論解讀《新娘與偏見》有助于我們從另一視角重新理解它。
一、理論背景
后殖民主義理論的奠基人是愛德華.W.賽義德,他認為在西方對東方殖民的過程中,知識與權利密切結合,學術服務于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共同承擔著殖民的重任,東方人在無意識狀況下在西方文學、電影、藝術等影響下逐漸認同和趨向于西方道德觀和價值觀,在軍隊武器殖民結束后產生一種隱形的文化殖民,批判了西方主流學術界及西方媒體對“東方”的具有霸權式的錯誤呈現,一經發表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新娘與偏見》的導演是印度裔英國籍的顧倫德·查達哈,她于1960年出生于肯尼亞,1961年隨父母移居英國,雙重的文化身份使得她的電影作品中無不涉及對生活在西方的東方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滲透著多元文化的沖突和統一。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都以生活在英國的印度家庭為題材,包括作品第一部紀錄片《我是英國人可……》,第一部劇情短片《美妙的安排》描寫了一個英國的亞洲裔家庭在女兒婚禮上發生的趣事:關于年老的亞洲人回憶他們在英國生活的紀錄片《我們的年代》。2000年查達哈前往美國洛杉磯拍攝了《烹飪是什么》,這部影片同樣表現了多民族間文化習俗的差異。2002年查達哈拍攝了《我愛貝克漢姆》,講述了生活在英國的印度裔姑娘與足球之間的不解情緣。2004年她把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印度,將英國經典小說簡,奧斯汀的愛情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為大型印度式歌舞片《新娘與偏見》。
二、人物:多元文化的體現
《新娘與偏見》講述的是白斯家有四個亭亭玉立的女兒,白斯夫人一直想為女兒找到好歸宿,她所謂的“好歸宿”是與來自英國或者美國的有錢人結婚。大女兒與來自倫敦的有錢人波拉產生了感情,而二女兒則與來自洛杉磯的酒店巨頭達西由于文化上的差異和第三者的挑撥,產生了一系列的誤會和偏見。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后這兩對新人終于消解了誤會,共結連理的大團圓結局。影片中不僅有大型絢麗的印度歌舞,而且有印度、倫敦和洛杉磯三地的美麗景色,是一部很精彩的喜劇電影。
正因為導演雙重文化身份的背景,在這部電影中她對東西方之間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及各類人物的表現有深刻的體會和闡釋。電影的時代背景是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后的印度,影片中的人物安排有高高在上的老牌殖民國家的代表達西和基藍,他們表現出對印度文化的陌生與不屑:有代表完全被西方文化殖民、無根的印度人克里和白斯夫人,他們表現出對本民族文化的極端鄙視。對西方文化的無限崇拜:同樣有維護自身民族尊嚴和文化傳統的人物拉麗塔和白斯,他們表現出對本民族文化的捍衛與熱愛。
(一)殖民者的眼光——達西和基藍
電影一開始美國人達西被英國朋友波拉和他的妹妹基蘭帶到了印度。當他們在機場看到很簡陋的傳輸帶,在印度街上看到很擁擠的人群和動物時,達西對波拉說:“這是故意傷害,就像瘋人院一樣。”在他們參加印度婚禮的時候,對異文化的婚禮他們透露出的不僅僅是好奇,還有一種不理解、鄙視的神情。并評價說:“婚禮安排的有些怪”。達西評價異族的舞蹈“好像在用一只手擰燈泡。另一只手在寵愛別的狗”。電影中間當瑪雅為他們表演印度傳統舞蹈眼鏡蛇舞的時候,他們所流露出的是好笑、迷惑、害怕和茫然的神態,達西以上的種種行徑和神態表現出對印度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俯視殖民地的風俗習慣。顯示出作為歐洲殖民者的帝國主義心態。
當白斯夫人和兩個女兒去拜訪基蘭的時候,她表現出了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姿態。炫耀自己的房間緊鄰泰晤士河和女王的溫德森城堡,裝飾用的油畫都是從巴塞羅那找到的原作。而達西的母親見到印度人之后說:“告訴我印度所有事,我一直都很向往?!蠹野咽侄忌煜蛄擞《取鲨ょ?、吃辣椒這些很棒的東方的東西,在四處都可以體驗到何必親自去印度”。可見她犯了“本質主義”的錯誤,將印度文化當成一個簡單的、單一的東西,將其簡單等同于做瑜珈和吃辣椒等外在的事物,而忽視了印度文化內部所呈現的多樣性和特殊性,這正是歐洲對東方錯誤認識的癥結所在。是后殖民理論尖銳批判的核心。
(二)被文化殖民的東方人——克里和白斯夫人
在薩義德的著作《東方學》中提出:“如果說東方主義曾經只是影響著西方世界的話,那么。現在我們必須對東方主義的影響已經擴展到‘東方’自身這一事實敲一敲警鐘了,東方主義對于東方人的表述如今已變成東方人對自己的認識。簡而言之,現代東方,參與了其自身的東方化。”這一觀點在《新娘與偏見》中有直觀的表現,電影中有一個典型代表克里,他是白斯夫人的侄子,在加州擔任會計師,他回到印度的目的是想在白斯家四個女兒中為自己挑選一個妻子,他自夸自己雖然健康、有錢、聰明,但是因為美國的女孩沒有根基,不夠傳統,所以要回到印度為自己找一位妻子。他向白斯家的人炫耀他的房子:“這一直是我的夢想,殖民地式的房子,價值85萬……”克里在飯桌談論現代的印度太腐敗了,所有的印度人都想變成美國人。在白斯宴請他的宴會上說:“這些印度人不知道怎么招待客人……我有綠卡了,印度太落后了……”這些話語體現了他完全沒有了文化根基,對自己的母文化鄙視,不愿與自己的同胞為伍,一味的諂媚于西方文化。如果西方人對東方的鄙視和不尊重僅僅是因為文化差異和殖民者的心態,那么在西方供職根卻應該在印度的人對自己文化的鄙視。則是一種文化上的自卑和背叛,鮮活反映了被文化殖民的東方人的心態。
白斯夫人和拉姆巴的母親以自己的女兒能嫁給有錢的外國人或者是拿到綠卡的印度人為追求目標,在婚禮上見到波拉時說道:“這一定是從倫敦來的著名的波拉?!卑姿狗蛉藢Σɡ蛷拿绹貋淼目死镆晃队懞玫纳袂椋牭蕉畠壕芙^克里之后生氣地神態。聽說拉姆巴嫁給克里之后羨慕的表情,都表現了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向往和崇拜,被文化殖民的東方人對西方的盲目憧憬。
(三)維護民族文化的東方人——拉麗塔和白斯
電影的女主角是白斯家的二女兒拉麗塔。她是一個有文化、有獨立思考能力并且熱愛民族文化的印度人。當西方人對本民族的文化表現出不尊重的時候,她提出了抗議和反擊,影片開始她和達西之間的不和主要由于達西對其文化的不當評價。達西到格亞尋找酒店開發地點的時候,拉麗塔提出:“西方人到印度來的目的并不是想交流文化,而是想把印度變為一個主題公園,是一種典型的帝國主義心態,他們來到印度卻不想和印度本地人打交道。”她清楚的認識到:西方依然把獨立后的印度作為開發和賺取巨額利潤的地方,對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實施無形的控制。當達西的母親對印度文化表現出好奇但很無知的時候,拉麗塔提出她應該到印度去親自體驗。當達西的母親提出在西方到處都可以見到印度的東西何必親自去印度時,拉麗塔反駁說:“那到處都有必勝客是不是就不用去意大利了?!痹谖鞣饺嗣媲熬S護了自己和本民族文化的尊嚴??死镌陲堊郎洗笏琳務撚《热绾温浜蟆⑽鞣饺绾伟l達的時候,拉麗塔反駁說:“殖民者到印度之后主要做的事情是屠殺奴隸和尋找黃金。”白斯則說:“印度獨立之后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墒沁@是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可見拉麗塔和白斯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正確認識和反思。
達西在與拉麗塔的交往過程中,受拉麗塔的影響對印度文化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從影片開始看到印度傳統的舞蹈和婚禮場面表現出很不屑的樣子,到影片中間和拉麗塔交談后放棄了在印度開酒店的計劃,在電影結尾處婚禮上與印度人一起敲鼓。表現了他對異文化從不理解到認識到融入的過程,體現了東西方文化觀念的融合。
三、歌舞——印度電影的靈魂
歌舞在印度電影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為電影添加了亮麗的風景,而且對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烘托氣氛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讓觀眾在關注劇情的同時享受到視聽的盛宴。
影片中印度婚禮上男女之間互相奚落的歌舞音樂,充滿了印度民族風味,歌詞采用當地的印地語,唱腔婉轉動人、帶有特有的句尾拖腔,旋律上裝飾音、微分音較多,加上印度特色伴奏樂器西塔爾琴和鼓的音色,配上穿著印度傳統民族服飾的演員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展現出一個歡快、風趣和熱烈的婚慶場景。金廟中的花棒舞和瑪雅在客人面前所跳的眼鏡蛇舞均是印度的傳統舞蹈,花棒舞是印度人為了表現對神的敬意所跳的舞蹈:眼鏡蛇舞則通過眼神和身體的扭動模仿眼鏡蛇的形態。四個姐妹晚上一起唱的奚落克里的歌曲“Nolifewithoutwife”。舞蹈動作模仿克里動作的粗魯和低俗。并唱出了自己對所心儀對象的要求,曲調優美、風趣、幽默:它和拉麗塔內心獨白的歌曲“takemetolove”都是典型的流行曲調。配以流行音樂的配器,采用通俗唱法。在格亞沙灘上的大型歌舞表演歌詞是印地語,旋律則是印度曲調加入了電子合成樂的元素,舞蹈是熱辣的西方街舞,體現了民族與流行的完美結合。電影結尾處“takemetolove”在流行曲調的基礎上融合了印度唱法和黑人音樂的元素,表現了此部電影的音樂和舞蹈融合了民族與國際、傳統與流行的諸多元素,是整個電影主題的點睛之筆。
結語
具有雙重文化身份導演顧倫德·查達哈的《新娘與偏見》描寫了全球化浪潮下東西方文化沖突與融合,老牌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與脫離殖民統治后國家人民之間的微妙關系。電影中所塑造的人物既體現了殖民者的優勢心態,也體現了被殖民地人民一部分被西方文化殖民,已經完全認同西方的道德價值觀,生動的體現了賽義德所奠基的后殖民理論。電影中的音樂和舞蹈既有典型的印度民族風格的片斷,也有西方電子合成的流行曲調及街舞片段,闡釋了東西方文化在沖突的過程中逐漸融合的趨勢。
- 上一篇:員工素質低服務質量問題分析論文
- 下一篇:企業留住人才對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