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8:55:00

導語: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視節目為了滿足受眾休閑娛樂的需要,提高收視率,從而使電視節目出現了“泛娛樂化”的傾向。對于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現象,我們應該正確去對待,分析其成因,并形成有效的對策。以期創造一個和諧的視聽環境,使受眾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娛樂導向。

關鍵詞:電視節目;受眾;泛娛樂化

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對電視的影響尤其明顯,數字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電視節目的制作上。電視節目為了滿足受眾休閑娛樂的需要,為了提高自己的收視率,提高經濟效益,千方百計地設計和制作一些大眾喜歡的電視節目,從而使電視節目出現了“泛娛樂化”的趨勢,有人甚至把現在的電視發展趨勢說成是“泛娛樂化時代”。具體的表現就是各家電視臺紛紛推出娛樂化的電視節目。以湖南衛視為例,從《快樂大本營》、《真情》到后來的《娛樂無極限》、《越策越開心》,連稍微嚴肅一點的《晚間新聞》和《背后的故事》,都或多或少被灌注了娛樂的因素,其中,《晚間新聞》更是開全國娛樂式播報新聞的先河。湖南衛視組織制作的《國球大典》,由民間海選、大師對抗賽、乒乓嘉年華三大主體活動組成。這種高、低端互動的體育狂歡,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體育電視節目“娛樂化”之路,促進了體育與大眾傳媒的互動與結合。除了湖南衛視,從上海電視臺的《相約星期六》,到江蘇電視臺《南京零距離》、《大剛說新聞》,都不難看出現在的節目越來越貼近民眾,生動性、娛樂性不斷加強。有的電視臺為了增強娛樂化,甚至邀請相聲演員來參與主持電視節目,像近年來大紅大紫的郭德綱,頻頻出現在電視的鏡頭前,除了主持安徽衛視的電視娛樂節目之外,在遼寧衛視主持《到底是誰》,還在天津衛視和眾多名嘴主持娛樂節目《笑傲江湖》。就連電視媒體龍頭老大央視,也開始了節目娛樂化生機與危機的討論,并在實際的節目制作過程中,開始走向娛樂化,如《開心辭典》、《非常6+1》等品牌節目陸續改版,其中,《非常6+1》更是打出了“徹底娛樂化”的口號。除此之外,還有《夢想中國》、《星光大道》、《幸運52》等電視節目。甚至體育節目也出現了娛樂化的傾向,如《城市之間》。

那么,什么是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現象呢?所謂“泛娛樂化”現象,指的是電視媒體制作、播出的格調不高的娛樂類、選秀類節目過多,人為制造笑料、噱頭、“惡搞”、“戲說”過濫,連新聞、社教類節目也摻進“娛樂”元素,甚至用打情罵俏、大話“性感”、賣弄色相的情節和畫面來取悅觀眾。如科教類的電視節目,《探索·發現》、《走近科學》等一批優秀欄目,就是借鑒故事片等其他敘事藝術的手法和技巧,用講故事的方式,綜合利用各種電視手段,生動活潑地向觀眾傳播科學知識。

一、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成因

我們都知道,電視問世只有70余年,它通過光電交換使景物快速、連續傳播,將千里之外的景象瞬間呈現于觀眾面前,不僅聽到千里之外的人和物的聲音,而且能親眼看到他們的形象。電視的圖像、聲音、色彩(影調)向觀眾傳播各種信息,最迅速、最有效地再現真實的場景。同時,電視也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單一畫面到多畫面,從單功能到多功能的發展變化,發展速度非常驚人。電視發展到今天,其發展勢頭很強勁,欄目眾多,發展空間很大。縱觀各個電視臺的節目,我們可以發現,娛樂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成為媒體刺激受眾的重要手段,幾乎各種類型的節目,都在探索娛樂化功能的創造空間。娛樂性的電視節目自不必說,在一些非娛樂類節目中,娛樂化傾向也開始嶄露頭角,并大有不娛樂到底不罷休的發展態勢。

那么,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傾向是怎樣形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下面四個方面的影響。

(一)受眾的影響

西方傳播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把受眾看做新聞的主動傳播者,媒介是被動者,這種受眾理論是以卡茨(Katz)為首的研究者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的重要命題。意思是說,受眾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我國研究者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受眾本位說,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傳播,應最大限度地適應受眾的需要,以受眾為中心。現代社會隨著壓力加大、競爭激烈、節奏加快,人們不可避免地需要與繁忙的工作相適應的休閑娛樂性電視節目,以期得到身心的放松,更達到了享受生活的目的。大眾文化越來越被大多數的受眾所倚重,所以,電視節目為了滿足受眾的需要,就開始走向了大眾娛樂的道路。因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提供輕松容易的社會凝聚力的嘗試,無需昂貴的儀式便帶來道德上的認知和情緒的了解。這種文化……用空想取代了想象,用庸俗作品取代了情感……”電視藝術具有滿足受眾娛樂需求的功能,電視節目自然被受眾期待為一種娛樂工具。作為節目來說,一些乏味的信息和刻板的說教,已不再是大眾的首選,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樂”的生動化、娛樂化的節目。所以,受眾的影響,是促使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根本因素(二)市場的影響

每個電視臺都在搶占收視市場,市場的空間有限,而各電視臺卻又有層出不窮的電視節目。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經濟利益的驅使,是促進電視節目“泛娛樂化”趨勢的外部因素。在社會生活多元化的今天,節目形態也擁有多重的選擇,然而,最終的電視收視率直接決定了節目的命運,因此,作為電視節目的制作者來說,不得不考慮受眾市場的需求,沒有受眾或者受眾群小的節目遲早要被淘汰,所以,娛樂化便成為了目前電視節目爭奪觀眾、增強收視率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時也會給電視臺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2005年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節目,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根據央視索福瑞提供的31個城市調查數據,“超級女聲”廣州淘汰賽的收視份額最高時曾突破10%,這就是說,每100個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中,就有10人在收看“超級女聲”。有著如此優異的收視成績表,廣告收入當然也大幅攀升。在這樣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各電視臺當然爭先恐后地推出有賣點、有新意的節目,而娛樂化便是這些節目的共同特點。所以,我們后來又看到了“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我型我秀”、“名師高徒”、“絕對唱響”等娛樂性很強的電視節目的產生,甚至又出現了全部由明星參與的“舞林大會”。因此,在搶占收視市場的角度,我們看到了各個電視臺的競爭,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電視節目的成功舉辦,直接推動了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趨勢。

(三)信息的影響

媒介向來是傳播的主動者,決定公眾選擇新聞的范圍,但受眾并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自己需要的信息,毫不猶豫地拋棄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在受眾的約束下,媒介在傳播中主動影響受眾,不能不以信息的質量使受眾滿意為前提。信息傳播的大眾化的具體表現,就是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當今世界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從電視節目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一天都會接受不同的各式各樣的新鮮信息。那么,對于信息時代的受眾來說,受眾對于信息的取舍直接影響了電視節目的娛樂化。在紛繁的電視節目中,受眾更多的會去選擇一些有助于輕松接受信息的電視節目,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接受新鮮的信息。比如,《開心辭典》、《非常6+1》等類型的電視節目,受眾在娛樂化的氛圍中得到了自己不甚了解的信息。

(四)國外娛樂電視節目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電視節目也受到了國外電視節目的沖擊。各個電視臺為了增強競爭實力和搶占市場份額,也不斷地引入或模仿國外的娛樂電視節目。比如,《生存大挑戰》就是模仿國外的真人秀節目,黑龍江電視臺現在播出的韓國娛樂節目《情書》等,都在吸引受眾的眼球,從而提高自己的收視率。對于本土的一些電視臺,也開始嘗試學習國外的娛樂電視節目,或模仿或創新,這些也促使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

二、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對策

在如今娛樂當道、橫掃熒屏的風潮下,“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成娛樂業的廣闊舞臺”,選秀節目大行其道,《夢想中國》、《星光大道》、《我型我秀》等節目大受歡迎,似乎成為中國電視產業化之路的某種啟示。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這只是皇帝的新裝,文化內涵上的先天不足、機械性地移植和克隆,已經嚴重傷害了這類節目的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那么,我們面對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應該采取哪些對策來扭轉這一局面呢?

(一)堅守品味內涵,提升節目質量

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提供眾多的娛樂產品,這是當代社會文化方面的一個現實。但娛樂傳播也需要文化內涵的支撐,電視絕不能從“只講政治”這一極端走向“只講娛樂”的另一極端,電視娛樂節目更要堅守電視的文化品格,堅守娛樂底線,致力于提升電視娛樂節目的品質和品位,做到“不膚淺、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或說“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濫情,娛樂而不愚樂,平凡但不平庸”。門德爾松認為,普通人需要電視娛樂所提供的放松和無害的空想。如果沒有電視娛樂,人們也會尋找其他途徑舒緩日常生活的緊張。電視僅僅是比其他途徑更容易、更有力也更有效地滿足了人們的這些需求。這樣,我們現在的電視人,就要抓住這個有利的傳播媒介,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高品質的電視節目,從改善電視節目的內容開始,建立一個健康向上的視聽環境,而不是紛紛追逐娛樂化的節目,而忽視了對受眾的積極娛樂引導,做到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良好契合點,從根本上解決電視節目“泛娛樂化”趨勢。

(二)規范電視市場,創建和諧環境

在當今媒體競爭的時代,各電視臺都在搶占視聽市場,有時候甚至不顧及電視市場對受眾的影響,使一些粗制的電視節目出現在熒屏上,這樣就使和諧的視聽環境遭到了破壞。電視節目的娛樂化是市場化運作的產物,我們在警惕其滋生低俗、平庸等不良傾向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在吸引受眾、繁榮熒屏以及獲取穩定收視率等方面的可取之處。比如,它的靈活多變的形式,富有時尚氣息的包裝,廣泛吸引受眾參與的互動特色等,都值得傳統電視節目的制作者們進行研究與借鑒,積極推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對媒體工作者的實踐進行科學引導。如果我們有效地改進傳統的節目制作方式,主動與國際流行的電視節目制作手法接軌,不僅會積極推進中國電視的產業化進程,還有助于本土文化的更好傳承。這樣,我們才能規范電視市場,創建一個和諧的視聽環境。

(三)實現受眾本位,豐富節目內涵

眾所周知,電視娛樂節目曾一度“目中無人”、“自娛自樂”,沒有顧及觀眾的感受以及調動觀眾的參與情緒。和任何大眾傳播一樣,電視娛樂傳播要贏得觀眾的喜愛,必須建立“受眾本位”的傳播觀。在以受眾為本位的傳播關系中,受眾是傳播者服務的對象。電視娛樂傳播亟須建立對受眾的“服務意識”,在娛樂節目中“以人為本”,真正尊重受眾,為受眾著想,致力于滿足受眾的心理和審美需求,制作一些內涵豐富的電視節目。在當下消費主義盛行、電視庸俗化日趨嚴重的語境中,電視娛樂傳播只有不斷創新傳播策略,從追求“快感”邁向追求“美感”,致力打造富有品格內涵的“綠色娛樂”,才能開拓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四)挖掘本土特色,把握播放主動權

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后,國家已經批準了一批境外電視頻道進入中國的電視市場。客觀地講,以目前中國電視媒體的實力去參與全球化、市場化文化傳播的競爭,結果只能是加劇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在這樣的實現情況下,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開發具有競爭實力的本土化節目,包括娛樂節目,集中精力培植精品節目,有效控制外購節目的播出比例,嚴格執行國家廣電總局下發的有關文件,并盡可能加快整合速度,縮減頻道,精辦頻道,對于嚴肅的科教節目要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牢固地把握播放的主動權,有效控制娛樂化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