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細節特征研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3 03:41:00

導語:電視新聞細節特征研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新聞細節特征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旨在創立電視新聞細節的全新概念,闡述其定義、特征、作用。

[關鍵詞]電視新聞;細節

一、電視新聞細節定義的質疑與定位

隨著傳播觀念的深入發展,電視新聞細節的運用作為提升電視新聞傳播質量的形式開始受到重視。什么是電視新聞的細節?近年來散見于各種新聞學期刊的說法有以下幾種:“所謂電視細節,就是構成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情境、自然景觀的最小單位,如果說情節是電視藝術的筋骨,那么細節則是電視藝術的血肉。”

“所謂細節,一般是指作品中與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生活情境等產生有機聯系的局部或細部敘述單元。它是構成作品整體的基本要素。”

“細節,顧名思義,是指那些細小的、局部的環節或情節,……細節像‘血肉’,是豐富情節、塑造人物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綜觀這些定義,從電視新聞語言結構的特點進行分析,有以下兩處值得質疑:

一是均為借鑒《辭海》中對文學藝術作品細節的定義:“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組成單位。社會環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寫是由許多細節描寫所組成的。細節描寫要服從藝術形象的塑造和主題思想的表達,以具體生動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強藝術感染力為目的。”這一定義除沒有充分注意到電視新聞的傳播語境和特殊表意手段,失之偏頗外,還將電視新聞與其他電視“體裁”混同為“藝術”表現手段。

二是均強調細節是一種“單位”,但我們知道,細節在文學作品中可以由整個一章或“一回”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小的自然段組成。換言之,細節單位只能以“話語”來概括。“話語”的單位可大可小,從書面形式看,最大的單位是篇章,它可以被逐級由大到小切分為若干單位;而電視新聞的細節可以是“一個眼神”、“一聲嘆息”,用“單位”來定義電視新聞細節,不大準確。

筆者認為對電視新聞細節的定義,一要照顧電視新聞傳播的多符號綜合作用的特點,二要主要著眼其功能作出最高抽象,而不對其具體手段作描述。現試作出如下敘述:“電視新聞的細節是指能夠突出新聞的五個W和一個H的語言符號語言和非語言符號語言。它不僅指有沖擊力的圖像,還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現場語言、播音、音響、屏幕文字等要素。”

二、電視新聞細節的特征

特征,系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別顯著的征象、標志”。對于電視新聞來說,它的細節系指有別于節目中一般的聲音、圖像,能夠在傳播過程中引起受眾特別注意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這些符號大致呈現出以下特征:

1.具有信息傳播的突現性

細節對于信息傳播的突現性,是指電視新聞的畫面因素所涵載的信息能明確從基底上突現出來,形成信息的易受形態,這一特征可更好地集中觀眾的注意力,提高傳播效益。

電視新聞的聲畫是以時序運動的方式傳播信息,聲畫傳播的滾動性無疑增大了受眾對信息感知與存儲的難度。就聲畫兩者的難度比較而言,從畫面含義的模糊性和播音語言邏輯表述的明晰性來看,顯然畫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結構電視新聞畫面的突現性,是電視記者、編輯提高電視新聞信息質量的重要內容。

畫面信息的突現,就是要求每條新聞(以1分鐘的新聞提供10個鏡頭為標準)能夠提供4個左右的“可看性鏡頭”,其他7個系為“基底”性過場鏡頭。所謂可看鏡頭,是指信息意蘊飽滿、直指新聞要素的鏡頭,這類鏡頭可以轉變觀眾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所謂“基底”性鏡頭,是過程性、背景性的,觀眾對這類運動方式(推拉搖移)鏡頭的感知,其注意力是處于“無意狀態”的,此刻他們的興趣大多是在“聽”播音傳遞的主體信息。應該說這種以4:6結構而成的新聞畫面還是具有可看性的。問題是目前許多畫面的可看性與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之間。造成這種畫面信息缺省、無可看性,大都與記者任意推拉搖移鏡頭密不可分。

“基底性”畫面概念源自格式塔理論,格式塔,德文Gestalt,中文譯作“完形”,強調物象的整體性。所謂形,乃是一種組織結構,它與人們的視覺活動密不可分。“圖形——基底”關系,是格式塔基底理論最重要的內容,其實質內容是“知覺必須在對象和背景之間作積極的選擇。”我們這里闡述的信息傳播的突現性正是強調電視記者知覺的積極選擇,提高可看性畫面的比例,以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帶給觀眾充分的信息享受。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歸祖國、主權移交的關鍵時刻,當英國國旗徐徐下降時,香港本地臺一反眾電視機構一律用全景鏡頭記錄的常態,他們慢慢將鏡頭推向肅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當鏡頭推成半胸特寫時,只見彭定康垂首失色、滿臉悲戚,形象地向觀眾傳達了彭定康此刻“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復雜心情。此時,彭定康作為單個的圖形,從會場這個基底上突現出來,這種歷史性鏡頭叫人久久難忘。

2.具有信息傳播的單純性

細節對于信息傳播的單純性,是指電視新聞的畫面因素涵載信息時表現出來的簡潔、完善、集中的特征。這一特征可引導觀眾準確感受信息而不產生歧義。

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攝影時,至關重要的是對“形”的發現與把握,如何將散亂的人、事、物組成一段(時間內)有序的畫面,并顯現出它的單純性,使新聞的主體信息得以突現,這在國慶閱兵的新聞中突出各方陣的特點、突出主席閱兵神態,在朱基總理訪美的新聞中突出他待人接物的儀表及風趣幽默的演講等畫面,都較好地滿足了觀眾(視覺)對于簡潔完美形象的追求。這便是畫面細節在傳播信息時所體現的單純性。

格式塔構成原理認為:視覺對于簡潔完美形象的追求,心理學家稱之為“完形壓強”,心理上追求一種平衡以改變在探索中緊張的心情,以免除各種猜想和想入非非。當然,這種視覺活動過程,遵循著一系列的原則,例如相近原則、類似原則、圖底原則、共同命運原則、完形傾向性原則、閉合原則等等,連續的特性組織成為一個相對完善的結構。人們在觀察物象中,根據不同的經驗,以獲得某種強烈的印象(有時可能會出現偏差)而記憶在自己腦海中。若物象組織結構中不具備緊張的內力(視覺力、心理力),就不存在“完形壓強”,對視覺來說,就“不起眼”,印象較為淡漠。

簡潔完美的形象,可以是簡單的幾何圖形、高度復雜的式樣、人們熟悉的物體或其他能夠迅速識別和認識的視覺式樣等等,它們的不確定性和隨機變化性(無規律性)較低。某一完美簡潔的形象,知道了某些部分,可以依照完形律(各種完形都遵循一系列的原則)進行組織活動,譯解信息變得輕松、簡單、經濟、省力。形象是一種組織或結構,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組織水平。在特定條件下視覺刺激被組織得最好、最規則(對稱、統一)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簡單明確的形象,被稱之為“簡約合宜”的形象。如前文提及的電視記者對彭定康在香港回歸中國,政權移交時無奈神態的特寫鏡頭就充分體現了“簡約合宜”的原理,及其信息傳播的單純性。

電視記者采訪時,根據視覺的選擇原理及其新聞現場的條件(光線、距離、物象、環境、時間)等要素,總是先尋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單純構造或“形”加以感覺,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點,追求一個“完形”。而且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對其加強、減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這就是單純性的基本特性。視覺力求以簡單、符號的形式表現深刻而豐富的內容,通過精煉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傳達預想的意義。

單純性,在捕捉一個復雜的物象時,視覺是把一個整體印入腦海,構成印象,或叫第一印象。如看一個人,先觀察到僅是“人”,隨著條件推移才能辨明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如條件允許且又需要,則進一步仔細觀察他們的服飾、儀態、膚色和面貌。

3.具有信息傳播的證實性

細節對于信息的證實性,是指電視新聞的聲畫因素所傳播的新聞事實準確無誤所產生的見證效應。這種見證效應可以實實在在為受眾消除信息傳播的不確定性。

我們說許多電視機構報道1999年北約集團進犯南聯盟第一天的戰況不成功,就因為在10分鐘上百個鏡頭的報道中只有3個事實鏡頭,加上大量人物、事件、時間、地址等新聞基本要素都不清楚的鏡頭夾雜其中,顯然這樣的報道是很難證實事實。盡管新聞的文字聲音信息也大都是可信的,但人的“眼見為實”的心理欲求,要求電視新聞必須提供佐證新聞事實的典型(即細節)畫面。

傳播學原理認為:“新聞事實是由記者通過觀察、調查而發現的,事實是新聞得以形成與成立的基礎,新聞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歸納而獲得的,新聞依賴于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存在。電視新聞的畫面不僅需要盡可能地反映事實的過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實現的細節反映客觀事實的本質內容,為觀眾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判斷提供最直接的依據。”NHK東京電視臺2000年4月2日報道《有珠火山可能又爆發》時,使用了“有珠火山2000年3月30日爆發的場面”、“被疏散的居民在避難中心焦急不堪”、“救援人員從消防車水箱取飲用水”、“路人掩面蒙鼻防避火山爆發散發出的氣體”等細節畫面,具體地向觀眾報道沉寂了22年的有珠火山爆發后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這則新聞所提供的新聞本源事實畫面,使觀眾對這個“火山之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如前所述,“聽聲見景”,新聞人物的話語、新聞現場的音響有著不可更改的佐證性,從這個角度看,它有著比畫面更為可靠的真實性。現實世界存在著豐富多樣的聲音。這些聲音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總是與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物緊密相連,不同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正是由于現實世界并非無聲世界,所以畫面必須在聲音的輔助下方能實現對客觀現實完整真實的反映。

2000年3月中央電視臺對京杭大運河“三亂”現象進行連續報道。節目播出后引起了江蘇省交通廳、江蘇省公安廳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并迅速成立調查組,對違規違紀行為進行了查處。這組新聞為何會收到如此好的社會效果?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記者以暗訪的形式采錄到了大量聲音與畫面的細節,披露了水霸為害猖獗的事實。其中最為精彩的是記者暗訪時與勒索“買路錢”的村民的對話,5段對話構成了5段聲音細節,無可辯駁地揭示了當地一些地痞私設浮橋欺壓過往船只、恣意搜刮錢財的水霸現象,充分展現了聲音細節在電視新聞中敘述與證實的魅力。

三、電視新聞細節的作用

1.用以揭示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本質,突現新聞主題思想

本文在為細節定義時指出:細節語言包括有沖擊力的圖像和有吸引力的語言、音響、屏幕文字等。定義內涵除實指因素外,還有個虛指因素“力”。什么是電視新聞語言中的“力”呢?它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能夠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行為、言語、文字和音響等細節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它們和大量的表現力平淡的語言符號結構為一個整體,如果說,在這個整體中,大量的播音、圖像語言如平靜的流水,細節則如跳騰浪花,突現出信息的力度即揭示新聞事件、人物的本質之所在、主題思想之所在。細節的這種作用力從何而來呢?阿恩海姆在闡述格式塔心理學派關于視知覺的感悟力時這樣說:

“我們發現,造成表現性的基礎是一種力的結構,這種結構之所以會引起我們的興趣,不僅在于它對那個擁有這種結構的客觀事物本身具有意義,而且在于它對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意義,像上升和下降、統治和服從、軟弱和堅強、和諧和混亂、前進與退讓等(力)的基調,實際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不論是在我們的心靈中,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不論是在人類社會中,還是在自然現象中,都存在這樣一些力的基調。我們必須認識到,那推動我們自己的感情活動的力,與那些作用于整個宇宙的普遍的力,實際上是同一種力。只有這樣去看問題,我們才能意識到自身在整個宇宙中的地位,以及這個整體的內在統一。”

阿恩海姆這段關于“力”的闡述可以這樣用來分析“細節”在電視新聞中所占有的“力”的地位:細節的“力”不僅在外在形式上引發并維持觀眾的視知覺,而且將視知覺的興奮引向對信息本質的關注,以期從信息意義中尋找“自身在整個宇宙中的地位”,這就是細節語言在電視新聞中所享有的“力的基調”的地位。

有一條聲音細節和畫面細節力度皆強的新聞值得一說,它的題目是《代表民心的四次掌聲》。在這條片子中,電視記者充分發揮了電視視聽兼備之功能,把李鵬總理嚴正的神態、代表們激昂的情緒、掌聲雷動的現場,通過細節語言淋漓盡致的反映,充分表現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得到了代表12億中國人民的人民代表的衷心支持。這是細節的形式之“力”,將觀眾的視知覺引入興奮,進而細節又將觀眾的視覺興奮引入信息意義的內容之“力”,即阿恩海姆所指稱的“推動我們自己情感活動之力”,亦是細節魅力之所在。

實踐告訴我們,寬泛的視野、空泛的描述是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個點,作具體、細致的描述,才會使我們的報道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際。1997年6月30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的臨界時間,主權移交活動逐項展開。這天集結在香港的中外電視媒介多達56家,彼此同在一個新聞現場,都是采用衛星直播連續48小時至60小時傳送信號,按理說各電視媒介間不會有報道的時間差距,其實不然,媒介間傳遞信息的速度仍有仲伯之差。是日下午4時許,各電視臺都在轉播“彭定康告別港督府”的實況,在彭定康與列隊的警察一一握手話別的冗長時間里,港臺在轉播告別儀式的同時獨辟蹊徑,在屏幕左下角

摳出一個畫面,率先報道各方人士在啟德機場等待歡迎主席抵港的新聞,開創了在一個屏幕上同時現場直播兩條電視新聞的形式的先河。更值得一提的是,電子特技制作的這一細節,不僅是傳播形式的創新,而且在新聞主題意義的發掘上,體現出內容的深刻與新穎。

2.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觀眾記憶深度

眾所周知,細節的本質就是“放大”,通過細節的刻畫,可以將人物和事件的特點加以突出,從而愈加顯示出形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揭示出生活的本質,以達到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增強觀眾記憶深度的目的。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無所不能的電腦及數字特技技術,使得電視新聞語言的細節形式和表達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筆者長期觀察、研究港、臺電視新聞節目,發現港、臺電視人除了認真拍攝好每一幅新聞畫面外,還一絲不茍地運用動畫、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術,制作好每一幅與圖像新聞相關的畫面,以準確的文字、圖表等細節語言補充圖像語言敘事含混的弱點,力求使畫面中的具象語言與抽象語言達到最佳組合,最終保證信息得以清晰地傳播。

在北約集團進犯南聯盟“首日戰況”的上百條新聞中,真正看得出來自戰區的鏡頭只有3個:被炸地區大火(南斯拉夫電視臺提供)、難民撤向馬其頓(來源不詳)、北約向馬其頓屯兵(CNN提供)。由于在全天的戰局報道中多次插有人們觀看北約空軍軍事演習的鏡頭,致使演習、空襲、空戰畫面混淆不清,也就無法向觀眾證實,那些時間不明、航線不明在天上飛來飛去的飛機,究竟是北約還是南聯盟參戰的飛機。可以這樣說,眾多電視機構對第一天戰局的報道是不成功的。相對來說,港臺幾個電視臺報道“首日戰況”的新聞,在新聞本源圖像匱乏的情況下,還是有上乘表演。他們借助電子地圖、動畫、電話訪談、屏幕文字注釋與評述(見表)等細節語言,對第一天的戰況作了準確及時的報道。

港、臺電視新聞同仁追求語言形式的清晰傳播,表面上好像是他們有設備、重制作,實質上表明了他們對電視新聞畫面語言的全新理解,是一種觀念的嬗變。在他們的電視文化追求中,已不再一味崇拜圖像的魅力,而是認為在當代的電視畫面中,抽象語言符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只要使用恰當,兩類語言都可以構成細節語言。為保證這一觀念的實施,港、臺各電視機構的新聞部中都專門設有制作組,以保證后期制作動畫、字幕等細節畫面之需。公務員之家

3.傳遞深度信息,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時代感和真實性

人在長期的認識實踐中形成了一定的認知圖式與心理結構,形成特有的“資訊系統”。外部信息經感覺進入人腦后,所進行的不只是這些信息在人腦器官中的簡單傳遞過程,而是這些信息與人腦內部的原有信息相互影響,人腦中的認知圖式與心理結構對信息進行一定處理加工的過程。實踐表明,人們如果對外部感知能夠進行思索,并形成強烈的對該感知的意象,就可以獲得對事物的深度理解。就電視新聞而言,由于記者精心選取角度,在細節中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理解,細節就被賦予了一種記者獨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間,使得畫面不但蘊含了豐富的外觀形式,而且為觀眾提供了抽象思維層面的意象。曾獲全國電視新聞一等獎的《“老井”已不再是那個〈老井〉》是不可多得的片例。該片以準確到位的鏡頭,告訴人們當年拍攝電影《老井》的背景村莊所在地——山西左權、和順一帶——太行山這些昔日最為貧困的小山村,如今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井”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老井》。在這條新聞中,領導(村支書)的鏡頭很短,更多的是群眾臉上的微笑、碗里的炸糕、飛跑的大卡車、農家的電話……大量生動和有說服力的細節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老井村的變化是映在群眾的臉上而不是掛在領導的嘴上;是鐫在人們的衣食住用里,而不是寫在文件材料里。電話、錄音機等充滿時代特色的家用電器能與小山村的人們相伴,更是真實地表明“老井”已不再是那個封閉落后的老井,主題意義自然深含其中了。

注釋:

①高鑫:《電視藝術概論》,學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頁;

②郝建軍:《細節:電視紀實的魅力》,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③王貴平:《論紀實性專題節目的細節》,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④《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160頁

⑤《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7頁

⑥這組比較數據系筆者1998年10月統計20個中外電視臺的1000條新聞所得到的初步結論。

⑦關于“格式塔”的內容根據尹在勤著《詩人心理構架》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頁,余卓群著《建筑亮覺造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德]恩斯特·韋伯著《攝影構圖最佳選擇》中國攝影出版社1993年版等書編寫。

⑧筆者1996年6月參加臺灣大學新聞教育研討會的論文要點。

⑨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6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