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類型生產機制中呈現出來的諸種現象論文
時間:2022-09-25 10:24:00
導語:電視劇類型生產機制中呈現出來的諸種現象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視角切入,從傳播機制、意識形態語境、產業經濟多方面透視當代中國電視劇的類型生產,并在電視劇類型生產與本土語境、類型并軌背后的商業與意識形態影響、跨境影像生產中的類型策略三個方面探討電視劇類型生產機制中呈現出來的諸種現象。
關鍵詞類型生產本土語境跨境性
當代中國的電視劇生產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產業,黃金檔的電視劇是很多中國家庭晚間休閑活動的重要內容。盡管在特定本土語境下,長期以來“電視劇生產是處在政府宏觀監控之下的半產業狀態”,但電視劇市場迅速產業化的趨勢卻不可逆轉。迄今為止,80%以上的電視劇制作節目都來源于完全市場化的民營機構。電視劇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后果是其類型生產達到了一個相當多元的程度,既有帝王戲的長盛不衰,又有主旋律劇、都市劇、武俠劇、言情劇等各種類型劇的爭奇斗妍。電視劇是受眾投入時間最多的節目類型,是各臺在收視競爭的利器與法寶,也可以看成是電視臺生存的重要支柱。在央視-索福瑞媒介調查機構每年的媒介報告中,全國所有的電視節目類型中,電視劇一直占據30%以上的份額,位居榜首。電視劇產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在電視劇生產中,類型生產一直是一個重心,“利用演員或節目類型形成主題,成為一些電視臺提高電視劇收視率的重要策略。”本文關注的重心正是在于當代中國電視劇的類型生產機制。
那么,電視劇的類型生產僅僅是一種商業策略嗎?它與本土語境的關聯是什么?其背后博弈的文化機制和意識形態特征又是什么?在當下電視劇的類型生產策略中呈現出哪些特征與趨勢?對這些問題的梳理將對當帶中國電視劇生產的現狀和未來提供進一步的思考。
一、類型生產與本土語境:產業機制和本土文化
電視劇類型生產機制絕不僅僅與電視劇類型文本本身有關,而是與電視產業背景和中國文化語境密切相連。從傳媒產業的角度來看,類型產品的完善,是一個文化產業成熟的商業化標志之一。與電影類型多以題材和觀眾心理機制分類不同,國外電視劇的類型分類標準多是以受眾市場和播放時段為主,比如情景喜劇、黃金檔電視劇、午夜檔電視劇。目前國內的電視劇類型盡管還沿用了題材分類的標準,但在某些分類上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本土文化語境,諸如帝王戲、武俠劇、涉案劇、反腐劇,主旋律劇等等,這些都是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語境中生長出來的電視劇類型。類型機制的完善,無非是要面對不同的受眾市場,打造出不同的類型片,以期滿足不同類型受眾的文化消費需要,獲取最大的市場占有份額、促使利潤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各種類型劇的生產,可以說是合理分散風險的一種營銷方式。通過類型區分電視劇產品,是預售電視劇產品的一個慣用策略,因為“類型”是“由制片人、觀眾等共享的一套期望系統”,觀眾在收看電視劇文本之前便已經預設了一種期待的快感滿足。在觀眾的收視期待和制片人的商業動機之間存在著一種巧妙的平衡。當下的電視劇市場日趨分眾化,電視受眾對電視劇產品的口味也日益多元,同時,激烈的電視劇市場競爭迫使日漸脫離國家體制保護,僅憑市場力量求生存的電視市場要格外注重受眾反饋和市場回報。電視劇在生產實踐上從來沒有拘泥于某一種類型產品,將來也不可能,這是由強大的商業邏輯決定的。
從本土文化語境來看,當代中國電視劇類型生產與本土語境之間的聯系密切。中國電視受眾最為青睞的一些電視劇類型如武俠劇、帝王戲、反腐劇無不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印記和現實語境的影響。比類型更為重要的是類型系統背后的語境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類型也是“一種產生意義的語境”。
中國電視劇的某些類型,是與中國現代化轉型期特有的現實和社會矛盾密切相關,是中國本土意識形態整體語境的直接呈現。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急劇轉型,在此基礎上,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也衍生出種種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腐敗、社會階層分化、財富分配不均衡等等。這是本土語境在特定時期特定的關注點,電視劇作為中國收視面最廣的虛構敘事載體,與本土語境相連緊密。與之相關在中國衍生出兩種類型劇,一是帝王戲、一是現實題材的反腐劇。前者有《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等,后者有《黑洞》、《黑冰》等等。帝王戲一度在中國的電視劇舞臺上占據了大半空間。這固然與中國敘事傳統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模式有聯系,更重要的還是當代中國的本土意識形態語境。
二、類型并軌:意識形態與商業的雙重影響
在電視劇的類型生產機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多種類型的并軌。這既是一種意識形態策略,也是一種商業策略,或者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電視劇的一種“身份焦慮”。中國電視劇文本中長期存在著一種類型——主旋律劇。主旋律劇的意識形態背景非常耐人尋味。在這些電視劇中有傳統的對領袖、英雄人物、建黨建國建軍歷史、反腐倡廉等題材的呈現,是與主流意識形態緊密結合的,但在另外一方面又呈現出非常有趣的與商業結合的機制。從早期的《凱旋在子夜》、《烈火金剛》、一直到最近的《歷史的天空》、《亮劍》、《暗算》,主旋律電視劇在中國市場的收視率是非常可觀的,這些電視劇在近期的發展中越來越呈現出商業機制與主流意識形態的結合的傾向。筆者認為,主旋律劇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世界各國的影像文本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主流意識形態的痕跡。按照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內容會以或顯或隱的方式反映在那個時代的文化文本中,最有趣的是考察這些電視劇文本意識形態所呈現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但在實踐操作層面,它又摻入了后現代的消費主義特點,在某種程度上不再僅僅將電視劇文本當成意識形態宣傳的傳聲筒,也將其當成某種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娛樂產品,這體現在主旋律劇與不同形式的類型劇結合,以滿足不同口味的電視受眾的需要。
理解電視劇的主題、類型的呈現方式,其實首先要求我們理解當下中國語境的話語呈現方式、理解當下這個時代的“文化心態”,這種“心態”所指的是“一種超歷史的東西”,它在影像生產中呈現為一種“心理傾向——那些集體意識很深層面、意識層面以下的那些東西”。重要的不是電視劇文本所呈現的那個時代,而是制作、呈現文本的特定時代語境。正如費斯克已經指出的那樣,大眾文化產品只是一個“表述的中轉站”。電視劇也是如此,它在吞納了特定語境中的一些特定信息以后,又以文本的形式傳播出來。當下中國是一個消費主義與理性主義并重的年代,在當下電視劇文本的諸多類型中,我們既可以看見源于消費主義的草根性狂歡、也可以看見對傳統的權威的戲謔化解構,還可以看見其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合流。這種表意策略固然有強大的商業邏輯支撐,但歸根結底是與當下中國文化和意識形態語境的特殊性相關的。
三、跨境影像生產的類型策略
“跨境性”其實是當代影像生產的一個新趨勢。按照張英進的看法,所謂“跨境”(cross-border)是跨國(transnational)概念的一種衍生;跨境的說法避免了“國族”這一敏感問題,“跨境”應該也包括一個國家內的界限跨越,如沿海-內地、都市-農村、上海-香港、普通話-方言。“跨境”不僅表現在影像的內容生產上,同時也表現在影像的流通和接受方面。從傳媒經濟學的角度說,傳媒產品可以被消費數次而不會被耗盡,而且再生產的成本微乎其微,因此,傳媒產品很適宜進行跨境傳播,這也是制作商盡可能獲得更多的利潤的一種有效途徑。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于2007年8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海峽兩岸影視交流會”上,正式宣布出臺新政策。具體內容分為兩條:一,內地與臺灣地區的合拍劇可以進入各電視臺的黃金檔播出;二,凡有臺灣演員參加的電視劇,可下放到屬地管理部門進行審批。而在2000年初,國家廣電總局出臺政策,規定港澳臺合拍劇和引進劇等不能在內地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2004年3月3日,廣電總局又進一步重申了該政策,“未經總局同意的引進劇和合拍劇一律不得在19:00至22:00黃金時段內播出。”這正映證了影像跨境生產越來越強勁的趨勢。新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促進華語影像文化產品市場的迅速整合,與之相對,電視劇的制作和演出陣容日益增加“跨境性”的特點,不再有單一的市場壁壘,兩岸三地的電視劇制作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呈現出合流的特點。
而在考量“跨境”影像生產的時候,有必要規避單一的產業思路。跨國或跨境資本流動、演員陣容、制作發行的跨境整合是跨境性的一個表現,這種跨境性在保證制作商的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又反過來對電視劇文本的結構和話語特點產生影響。從跨境性電視劇文本的角度來看,那些源于華語地區共同文化資源的原型文本特別受青睞,比如改編自《西游記》的“豬八戒”系列,在兩岸三地的收視率都很出色,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文化原型在華語世界的影響力。影像文化產品盡管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語境的,但全球或大文化圈內通俗文化的流動和均質也在相當的程度上介入和塑造影視文化產品景觀。尤其在某些大文化圈內,共同的文化記憶和話語形式往往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早年的《三國演義》在海外市場的成功發行就是例證。
跨境性電視劇生產應該有幾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從傳媒經濟學的角度,跨境電視劇至少可以指向人員資金制作發行等的跨境流動。為了加強電視劇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中國電視劇產業越來越嫻熟地運用電影商業機制的某些慣例來尋求利潤的最大化。明星機制即是其中一例,一方面以合作拍片的形式積極引進港臺以及其他海外地區有影響的明星擔綱內地電影,一方面積極培養內地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在最近更演變成為了保證影片在華語地區和海外市場的收視率,專注于跨國、跨境明星合作,專注于某種類型劇的制作。
二是跨境流動中的文化共同體和文化均質問題。跨境性電視劇的文化土壤應該有兩方面的支撐,首先是來自某些文化共同體的共同文化記憶,支撐起跨境電視劇在某個文化圈內部的廣泛傳播和流動。如東亞儒家文化圈內,一些古典歷史題材的劇本傳播效果便有文化共同記憶的鋪墊,從而獲得更廣泛的接受。比如中國的《三國演義》、韓國的《大長今》等等。其次,跨境性電視劇更為重要的一個來源是全球流行文化;全球流行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它在總體上講跨越了地域與區域文化的局限,成為全球性的文化消費品。例如近年來十分流行的《我愛金三順》等韓劇,《流星花園》等臺灣劇,以當代青年流行亞文化為基礎,其生產、傳播都跨越了本土語境,成為整個東亞地區風行的電視劇文化產品。盡管與跨境電影相比,跨境電視劇目前國際化的程度并不是很高,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種趨勢,即文化產品的生產與傳播越來越依賴于開拓市場,因此,跨境生產成為一種可行。中國的電視劇目前在跨境生產中還僅限于華語地區市場的開拓,但也展現出更寬的思路。對一些流行美劇和韓劇的模仿和拷貝已經初步出現。但本土化策略的成功與否卻因劇而異。比如拷貝美劇《欲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談戀愛》收視不俗,拷貝韓劇的《白領公寓》卻觀者寥寥。
三是跨境電視劇傳播中呈現的文化折扣與文化沖突。即跨境性與全球化中本土的立場與策略問題。跨境電視劇的文化流動在全球范圍內并不總是均質的。從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流動是主要趨勢。從好萊塢向全球,歐美向日韓、日韓向港臺、港臺向大陸,都是常態的影像傳播流向,反流向不是沒有,但目前來看還不是主流。跨境影像的制作和發行都不局限于本土視角,但在傳播過程中接受效果并不是均質的。香港學者李立峰曾經研究好萊塢大片在香港本土接受的文化折扣問題,其研究表明,文化折扣是與電影類型緊密相關的,喜劇片因為滲透了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因此更難為相異文化情境的受眾接受,文化折扣的程度是最高的,而劇情片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為他者文化情境的受眾理解和接受。這個研究也可以類比在電視劇跨境生產的情境中,就電視劇而言,由于在資金投入不能與電影相比,因此在傳統上更傾向于對本土市場的占據。但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全球化的大語境又呈現出跨境生產的趨勢,這也使電視劇生產為了適應新趨勢而呈現出某些新的特征。就目前而言,電視劇的跨境生產也是與某些文化折扣相對較低的類型劇結合得比較緊密的,如言情劇、家庭劇、勵志劇等等。跨境生產的新趨勢有可能會強化電視劇生產的某幾種類型,從而將電視劇類型生產帶入一個更為模式化的機制。公務員之家
本文認為,對當代中國電視劇的類型生產機制的任何探討,都不能停留在單純的文本的分析上,而必須將電視類型生產背后的產業機制、本土文化和意識形態語境、傳播生態系統等整合為一個可以多層次理解的意義系統。只有如此,才能更全面地觀照分析對象。當代中國的電視劇類型生產策略只是電視產業的一隅,它源于本土語境的復雜和獨特性,游走在商業邏輯、意識形態話語和文化機制之間,巧妙地以雜糅的方式應對。它對本土文化語境的挖掘與再現,在類型生產中呈現出的商業機制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并軌與合謀、以及跨境性生產的新趨勢都使得電視劇的類型生產策略跨越了單純的產業或文化政治的思路,為我們思考電視劇生產的現狀和未來提供了一個更為多元的解讀視角。
注釋
尹鴻:《意義、生產與消費-當代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張海潮:《眼球為王——中國電視的數字化、產業化生存》,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頁。
[澳]理查德·麥特白著,吳菁,何建平,劉輝譯:《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頁。
[澳]理查德·麥特白著,吳菁,何建平,劉輝譯:《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頁。
[美]張英進:《審視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頁。
費斯克語,轉引自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頁。
[張英進:《中國電影比較研究的新視野》,《文藝研究》2007年8期。
- 上一篇:電視廣告的價值提升措施論文
- 下一篇:卡通形象特征傳播途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