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電影文化取值思考

時間:2022-02-23 03:47:00

導語:改編電影文化取值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編電影文化取值思考

關鍵詞文化取值藝術繼承藝術嬗變

摘要同為大眾欣賞藝術,文學和由之改編電影關系極為復雜。由于各自面對的政治傾向、大眾情趣、時代需求差異,電影改編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藝術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取值。在多維角度下對比分析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與其原著小說《問與答》,可以探究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中藝術繼承和嬗變的潛在規律。

一、電影的文學藝術的繼承

自電影誕生以來,有關電影與文學兩者關系的探討和比較從未間斷。在知識傳播與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這種不同藝術形式的相互沖擊和影響自然也愈演愈烈。建立在各類藝術的共性基礎之上文學,其包羅萬象的本質,在同類藝術中獨占鰲頭。在對不同種類藝術之間的關系的比較中,人們總能在其它藝術的身上找到文學的影子。文學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紛繁復雜的關系、各具形態的性格、曲折離奇的情節、精巧奇妙的結構,一直以來都被電影創作所借鑒和吸收和繼承。這點在根據原著小說《問與答》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尤其突出。

小說采用了一個知識競猜的形式,用12道問答題帶出了主人公的12段人生經歷,而這些人生經歷又反映了印度當下社會各個層面的現狀和問題。這樣的結構堪稱奇妙,作者很節省筆墨,但同時又構筑了作品堅固的結構。在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結構是一樣的,主人公每回答一道題目,都會回憶起一個故事,電影采取閃回手法,出現伴隨著死亡、離別、傷害等最黑暗的時刻的不同電影鏡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憑借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和備受好評的劇情效果,一舉斬下本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八項大獎,影響了整個影劇界。在觀看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大量影迷再回頭閱讀其原著小說《問與答》,審視比較兩種藝術,從電影對人類視覺感受的激發中獲得啟示,重新尋找原著的魅力,更好地從電影的藝術技法中理解了文學作品。

二、電影改編后主題的嬗變

電影在尊重原著精神實質和風格特色基礎上,充滿編者的創造性與主動性,這其中為了展示不同的主題,原著往往被利用的可能只是一堆素材,一個故事梗概。

在談到關于印度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對于電影原著展現印度底層社會的寫實風格而是否是“丑化”印度的爭議時,影片原著作者、印度駐南非外交官維卡斯·斯瓦魯普日前在香港接受《國際先驅導報》專訪時表示,“我沒有‘為設定而設定’地刻意將角色塑造為貧民窟民眾,只是想展現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現代的印度,展現在最困難的生存條件下挑戰自我的精神。”

對于電影與小說的差異,作者這樣說,最大區別在于,書中強調的是自己創造命運,影片中強調的則是命中宿定。雖然在小說和電影中主人公同是遭受苦難,同樣為了幸福與愛艱難前行,在這一點上,電影和小說殊途同歸。但在電影中,主人是一個單純的男孩,他渴望純愛、試圖遠離暴力,在談到它與女友的愛情與歸屬時,他說那是天定的,是一種對命運保守的認命和佛教的宿命論的崇拜。但在小說中,他在忍無可忍之時,也曾誤傷過人,并開槍打死過強盜,體現了他挑戰命運的精神。在小說的結尾。男主人占卜運氣的雙面正面的硬幣拋向大海,并信心十足地說,他不要吉祥硬幣,因為他堅信自己的好運。暗示與命運抗衡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這是對待生活和命運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三、電影折射的文化取值嬗變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由一個英國導演拍攝一個完全印度的電影。雖然在文化表現上極為自然,即使由中國影迷看來,也是如此感同身受,毫無隔閡,但細心之人仍然感受到原著與電影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價值。

雖然印度秉承西方民主價值觀、大力發展科技,軟件行業發展迅速,卻照舊是宗教文化統治下的農業社會。并且,今天的印度不僅仍然盛行全球大多數國家推翻和廢棄的種族等級制度,還存在著基建嚴重不足、民族矛盾和傳統觀念束縛等障礙;從來很少有文學作品像原著能將現代印度社會的二重性逼真地刻畫出來。作為一個有過很多在西方世界生活的經驗的外交官,作者的創作筆觸更西方化,帶有很多強烈而直接的情緒,展示了作者的強烈責任感。而不像大部分印度文學作品往往回避沖突,傾向于描寫一些幻想的東西。作者聲稱要代表他的國家不僅要讓印度人自身正視這些問題,也要讓印度正受到世界關注。

對比原著,電影中的問題和真實出現過的案例中的問題相差太多。電影里的電影明星欣然給滿身大糞的主角簽名非常時代化,可是書里面的相關部分卻是他對小男孩下手。另外書里的主角也不是像電影里那樣裝扮的像個羔羊,最后一題是他拿槍逼主持人說出答案的。這當然不是電影為了配合情節簡單化處理。電影比原著似乎美化了印度,把觀眾的吸引力轉移到印度文化中西方人好奇的方面,這樣增加電影的內容的新穎性。比如,電影結束之后有段和電影無關的歌舞表演,展示印度東方古老文化傳承的巨大魅力。

還有,電影的改名也是如此。電影英文標題《SumdogMillionaire》中slumdog一詞來自slum(貧民窟)和underdog(底層人),曾在印度國內被指有不尊重貧民階層之嫌。電影標題從《問答》改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不僅是為了對比鮮明、更加搶眼,更強調了一夜暴富的西方社會的投機文化。西方文學與電影中以富翁為內容的作品為數不少,典型的有《基督山伯爵》,還有馬克·吐溫寫《百萬英鎊》等。

四、結語

現在社會,電影與文學分別成為了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對立的兩種代表性的視覺文化藝術形態。作為一個結合體,他們之間是不可能分割的。為了更好地傳承傳文化、解構經典,充分展示文學藝術魅力,搭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的橋梁,了解文學電影的改編中的藝術繼承和嬗變規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