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電視的娛樂文化生存機遇
時間:2022-03-31 05:03:00
導語:有關電視的娛樂文化生存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西方,“娛樂”一詞,使用起來通常有些受鄙視。這種鄙視隱含著兩種對比:其一關乎美學判斷,娛樂(逗趣的、即時的、瑣碎的)是與藝術(嚴肅的、超越的、深刻的)相對的;其二涉及政治判斷,娛樂(無關宏旨的、逃避主義的)是與新聞、與現實、與真理相對的。在中國,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受“政治掛帥”、“道德優先”、“文以載道”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影視媒介具有的上層建筑和信息產業雙重屬性特征,學術界更多地專注于精英文化與主流文化,對娛樂表現出一種有意無意的漠視和疏離,對娛樂的本質有意無意的誤讀,對娛樂文化也沒有一個較深層次的、全面的批評和分析。被“異化”的電視娛樂我們的時代正經歷著深刻的蛻變和社會轉型,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娛樂幾乎成了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標準。娛樂細胞無孔不入,于無聲中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如電視的娛樂節目、足球的娛樂功能、網絡游戲的在線狂歡,還有營銷傳播娛樂、教育和政治領域的娛樂化話語表達,甚至在西方電視上,宗教也被明白無誤地表現為一種娛樂形式。
人們告別“闡釋時代”,進入了“電視時代”和“娛樂時代”。在這個“其樂無窮”的世界里,一切都被“娛樂化”了。電視真人秀、綜藝類娛樂節目等如火如荼,新聞娛樂化、紀錄片娛樂化、談話節目娛樂化、紅色經典被改編……正如波茲曼所言:“在這里,一切公共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等等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或許有一天,我們是否會進入這樣的境地:到處是信息,卻沒有一點有用的信息;到處是娛樂,卻沒有真正的快樂。“電視節目的娛樂化傾向將帶來社會智力的集體下降,人們甘心被娛樂,甘心被電視掏空,僅僅為了獲得一種被操縱的快樂。”(引自李曉云,《被娛樂的大多數》)那么,當我們為這世界性的“娛樂化”之流歡呼、狂歡之時,娛樂之后的價值虛無、心靈空虛,電子傳播帶來的失重般的“輕舞飛揚”,讓我們有些不寒而栗,我們不由發出聲聲叩問:我們會如波茲曼所預言的那樣,踏上“娛樂至死”的不歸路嗎?
娛樂究竟是天使還是惡魔?怎樣構建綠色的和諧的娛樂文化?為此,保持敏銳的電視文化批判意識、深懷人文主義精神和加強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許是破解娛樂化困境的有益嘗試。電視娛樂文化的生存路徑文化的要點在于“化”字,化入人心,深為滲透。娛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大眾文化和電視文化。其作用不僅要“養眼”,還要“養心”。
不僅能實現“感性的快樂”,還能實現“智性的愉悅”。娛樂不再只是一個簡單詞匯,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生境界、一種可以有深度的“娛樂文化”。可見,把娛樂上升到一種文化是必要且可行的。至于電視娛樂文化的概念,陳龍認為,“電視娛樂文化就其節目形式而言,無非是指電視談話類、綜藝類、游戲類、競賽類、體育類、電視劇類節目,這些節目擁有很大的觀眾市場,是大眾口味的產物。”(引自陳龍,《在媒介與大眾之間:電視文化論》)他主要是從節目形態角度來進行考察的。而暨南大學新聞學者董天策認為,“電視娛樂文化是指電視機構播出娛樂節目以滿足人們的娛樂需要而形成的一種娛樂文化形態。”(引自董天策,《以電視娛樂文化作為研究范疇與視域》)在他看來,把娛樂僅等同于節目,把電視娛樂文化僅等同于電視娛樂節目,是過于簡單化了。
人類歷史迄今,出現了一個深刻的悖論:“征服自然能力的增長并未導致人類快樂和幸福的增長”。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人們的幸福指數、快樂指數反而在下降,在發達地區體現尤為明顯。那么,財富與文明為什么沒能帶來更多的幸福?幸福和自由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其它一切都只是為此目標服務的手段。經濟學原理認為,“一切生產和消費的目的是提高我們的效用”,而最終都是為人類謀求福利。幸福的邊際效用論指出,“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
因此,作為對人類文化價值有所建樹和有所作為的電視媒介,在為大眾制造娛樂的同時,在樹立人們正確的幸福觀、提升人們的“快樂指數”、縮小“快樂鴻溝”中,是一支重要的建設力量。再者,媒介文化具有“糾偏”功能,電視應努力糾正消費文化刺激下虛假欲望的無限膨脹和“強迫性消費”,糾正消費者錯把手段當目的的“拜物教”思想,而不是相反。我們只有真正理解娛樂精神,對娛樂保持寬容、鼓勵和規范的態度,為娛樂的文明、健康做疏導,并引導人們去追尋什么是幸福的快樂,這才是今天電視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建構公共的“娛樂空間”進入21世紀,人類的交往方式、對話方式、公共空間、社會結構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互聯網所帶來的公共空間的全新形態,也深深刺激和加速了電視的變革。電視日益成為公眾參與、自由表達觀點、互相交流、培養民主平等意識的公共論壇。
電視能夠創造娛樂的一種氛圍,一個娛樂的場域和公共的娛樂空間,能夠創造生命內在的體驗性快感。我國學者王岳川認為,“電視娛樂能提供一種寬松自由的公共領域對話和真實互動的‘主體間性’的交流平臺,電視創造的公共娛樂空間能為人們提供身份和文化的認同,能對公眾思想和精神文化生活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并進而形成公眾輿論和干預社會政治與文化進程。”(引自王岳川,《媒介哲學》)長期以來,我國電視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公共娛樂空間”處于缺位狀態,2005年“超女”的狂熱,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證了我們傳統的公共娛樂空間的單一和匱乏。
電視成為人人都樂于參與游戲的文化廣場。電視天生就“拒絕人與人之間的隔絕狀態”,喜歡“大眾熱鬧”,害怕“孤獨的狂歡”。首先,電視作為“時間的馬賽克”,在自身“片段化”的同時又對社會中“原子化”的個體進行整合,以減少疏離感。以大眾參與的娛樂具有“交往性”、“同源性”和“共同性”,是一個人在一種具有強烈的震撼性、感染性的集體氛圍下,從日常生活的平淡、乏味、瑣屑狀態進入到一種激情、快樂、充實的狀態。它有助于公共娛樂空間和交往共同體的形成。《百家講壇》、《世紀大講堂》等節目形態是電視走向娛樂化的典型體現,它們充分利用電視傳播這一開放、公開、影響巨大的公共空間,將學術話語大眾化、娛樂化變為電視話語,從而將學術資本變成文化和符號資本。其次,在中國社會自身的公共娛樂空間的建設中,電視娛樂中觀眾的被動模式被打破,娛樂受眾的公共參與和互動意識十分重要。“霍爾模式”證明了意義不是傳遞者“傳遞”的,而是接受者“生產”的。再次,雖然娛樂的體驗是感性的、狂歡的,但娛樂活動的過程受游戲規則的制約,具有一定的交往理性和嚴肅性。如果沒有遵循規則的理性、平等、民主意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共空間,娛樂也就不成其為娛樂。比如“快女”、“快男”、“星光大道”等眾多選秀節目幕后的暗箱操縱和“潛規則”,就是對娛樂游戲規則的破壞和褻瀆,進而大大損壞了娛樂游戲的公平、公正和公共空間。
由于我國目前媒介“公共空間”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就面臨著市場和政治力量的雙重擠壓。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戰略中,電視娛樂文化對“公共空間”的建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應該為電視娛樂文化建設一個娛樂交往與對話的平臺和公共的娛樂空間,并力圖在此基礎上實現娛樂話語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娛樂素養的培養凱爾納認為,理解了媒體文化等于理解了當代社會的所有現象,因此他提出了“媒體文化”的重要理念。既然媒體及其文化如此重要,電視文化又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因而,學會如何理解、闡釋和批評電視文化的意義與訊息變得舉足輕重。而面對錯綜迷離的電視娛樂“萬花筒”,公眾的媒介素養十分貧弱,娛樂媒介素養的培養迫在眉睫。美國學者瑞尼赫伯斯認為“素養是一種對各種形式的信息進行存取、分析、評估和傳播的能力。這幾個方面其實展現了受眾接受媒介信息的進程中的一種理性的批判的狀態。”(引自瑞妮霍布斯《美國媒介素質教育運動中的七大分歧》)長期以來,我們認為看電視是一個消極接受的行為過程,認知卷入程度很低。受眾看電視時是非邏輯性的、感性的、被動的。然而后來有研究表明,看電視是一種主動的認知活動,它是觀眾、節目以及觀看情境之間的一種主動的認識轉換過程。當今觀眾在享受“快樂電視”的同時,需要具備的娛樂素養有:如何提升自我的媒介素養,培養一定的批判意識和審美能力;懂得如何利用電視娛樂滿足自己、釋放壓力、尋求快樂等心理需要;怎樣既達到休養身心的目的,又不受消極信息的影響,自覺抵制娛樂節目中消極因素的誤導;如何實現感性與理性的平衡,達到身心的愉悅。正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媒介素質教育有助于彌補一種深刻的文化缺陷。
對于那種使人醉生夢死而樂此不疲的文化,那種視流行時尚遠重于實質內容的文化,那種以暴力色情作為娛樂主要形式的文化,媒介素質教育無疑是一種解毒劑。學者喻國明十分注重對娛樂文化及影響力的研究,他以為,國外傾向于把媒介視為娛樂性經濟,媒介消費是一個自覺享受過程,而不是接受宣傳灌輸的過程。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發現,真正的社會教育者在傳媒那里,而不是在傳統的學校和教會。媒介在輕松的視聽享受中教育人,改變人。媒介的力量首先是與人耳目,給人以快感、刺激,形成自覺接觸習慣。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培養大眾的娛樂精神、快樂理念和幸福觀,怎樣正確對待娛樂節目和理性解讀電視娛樂化現象?比如在一波接一波的“選秀熱”中,大量青少年逃學現象和盲目追捧行為就是他們媒介素養貧乏的表現。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受眾的媒介意識、媒介識讀能力,培養受眾理性地選擇、解讀、甄別信息,清醒認識媒介帶來的“快感”和“滿足”,并自主性地利用媒介創造幸福、快樂,來完善自己。再有,娛樂產品生產者還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養,成為“新型媒介人”,提高其文化內涵和娛樂品位,打造出真正優質的娛樂產品來。并且,我們應真正認識到,電視娛樂在提高人們的感受趣味和豐富性、敏感性上,為大眾帶來感性的解放上具有的職責。認識到大眾傳媒必須為體現人的目的、價值而存在,從而走在“優化”的道路上。
- 上一篇:副鎮長履行職責情況匯報
- 下一篇:縣城規劃區建設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