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散文類型體現

時間:2022-07-17 09:36:04

導語:電視散文類型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散文類型體現

電視散文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和較高的文化品味,是一種舒緩、淡雅、優美的藝術形式。電視散文的宗旨便是表現天地人、音詩畫、真善美;通過電視語言和文學語言的雙重表達和有機結合,再現以至升華文學作品中那至純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至善的心靈。無論是名家名作,還是新人新作,都力求選材獨到、個性鮮明、制作精良,實現其通過電視藝術手段達到對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目標。電視散文《最憶是江南》是一部典型的抒情式電視散文作品,作品通過唯美清新的江南風光和蒼勁荒涼的大漠風景闡述作者本人對江南無限留戀的情懷,散文充滿感性的文字,朗誦男聲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演女子清麗的容顏……電視散文《畢業了》是一部懷舊內容的作品,作品主要講述一群大學學子將要面臨畢業,離開母校時依依不舍的心情。作品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短小片段回憶再現大學四年的酸甜苦辣。《畢業了》通過大學畢業生自己的視角,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描寫了大學生活的苦與樂,通過不同的拍攝手法,向觀眾呈現了畢業時的傷感、大學生活的甜蜜以及對未來的憧憬三種不同的復雜感情,可以說是電視散文中的一篇佳作。在這里主要對這兩部作品的情感表達方式,從鏡頭運用、聲音元素的選擇以及人物表演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鏡頭運用不同

鏡頭是電視的基本組成元素,鏡頭語言也是電視內容表達的主要渠道,典型鏡頭的運用,能傳遞給受眾獨特的信息。《最憶是江南》中,鏡頭運用以中景和全景為主,主要運用此類景別鏡頭來表現景色的優美和意境的深遠悠長。劍客遠去,夕陽下拉長的背影;小橋流水,假山重疊,園林內風景的別致;江南在竹林中奔跑,美麗的身影……《畢業了》中,鏡頭景別以近景和特寫為主,特別是特寫鏡頭,石碑上面鑲刻的字跡“我們的母校”;宿舍樓墻壁上面的宿舍樓編號;足球場上面遺落在地的背包;記錄在同學錄上面的一個個名字;窗外鐵欄上放著的籃球……一點點折射出大學校園生活的痕跡。特別是,《畢業了》這部作品中還添加有特殊效果鏡頭,片中大學生活場景以剪切畫似的一一體現,懷舊色彩的添加運用,給受眾一種回憶的味道;大學生活片段運用相機快照的方式,將畫面瞬間定格,如此鏡頭處理方式,給受眾以親近的感覺。

二、聲音元素的不同選擇

這里所講的聲音元素主要是指電視本身所應具有的電視語言元素,包括電視散文配音、電視散文音效和電視散文背景音樂。首先,兩者的電視散文配音選擇不同。《最憶是江南》選用的是中年磁性男音,以朗誦的方式將凄婉哀怨的故事一一道來;《畢業了》則別具一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運用學生自己的聲音和語氣緩緩闡述離別時的心情。《最憶是江南》是一部朗誦運用較好的作品,可是,電視散文中的朗誦卻不是電視散文情感的表達的最佳途徑,作品《畢業了》中的配音更貼近受眾接受心理。文學的語言不是電視的語言,我們聽到的電視散文的語言是文學作品的朗讀,它保留了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卻失去了文學作品中人物自然的有個性特征的語言,而這種因人而異的語言充滿抑揚頓挫的聲調,是任何人通過朗誦都無法表達的。其次,兩者的音效處理不同。《最憶是江南》中只有一種音效,就是夏日蟲鳥齊鳴的聲音。相比較于《最憶是江南》,《畢業了》在這方面就稍稍多彩一點,學生關閉電腦的聲音,籃球撞擊地面的聲音,進宿舍開門的聲音……除此之外,還有片子中穿插的對大四同學的離校采訪……由此,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電視散文應該放下文學的架子,順應時展潮流。近年來,有些作品開始放棄“格里爾遜”式,讓大自然打開喉嚨,開始有了自然音響,有了同期效果聲。《畢業了》這篇電視散文在這方面有了新的嘗試。最后,兩部電視散文的主題背景音樂不同。當然,散文風格決定了音樂風格的選擇,《最憶是江南》音樂以凄婉為主,明麗為輔。當劍客與江南初見時,音樂明麗活潑;當離開江南望穿秋水等待的時候,音樂凄婉動人;當一時做了他人嫁,劍客無限懊悔時,又有點點的愴然在里面。此片音樂的選擇極其符合電視散文本身的風格。《畢業了》音樂主要以離別為主旋律,以歌頌友誼為片子主題,傷情中又不乏少年的可愛。

三、兩者的人物表演程度不同

無論是紀錄片還是電視散文,這些講述性的各種元素都是為了很好表達片子自身的主題,往往會運用演員的表演來達到情景再現,同時還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最憶是江南》里面的表演是顯而易見的,身著古裝、腰掛佩劍的江湖過客;溫婉美麗一身長裙的江南少女,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起來。與它不同的是,《畢業了》運用的則是日常學生的生活片段,作品中人物都是真實鮮活的,他們出現在作品中,本身雖然可以說是表演,可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則是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是真實的,受眾更容易接受。電視散文應該拒絕“表演”,或者說電視散文的表演與影視表演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電視散文,像《我的老師》、《記憶中的一位少女》、《我與地壇》,中間的人物基本上都沒有表演,但是散文文本中的情緒通過畫面中的人物造型和行為動作,還有音響等藝術手段綜合后,同樣會深深地打動觀眾。《電視導演應用基礎》一書中,曾強調這樣的觀點:“電視散文的真情要求表演上不能留有痕跡,不能有任何矯揉造作的表演特征。電視散文往往拒絕表演,過火的表演或過于強調表演往往會使表演喧賓奪主,使觀眾過多地注意表演而忘記了電視散文的本體———文學。”

總之,電視散文不能夠僅僅被定位為高雅的陽春白雪,畢竟文學化不等于貴族化,書卷味也并不完全排斥通俗精神,電視散文還有通俗化的一條道路值得探索,既文學化又大眾化,電視散文才能夠從溫室中走出來,更加貼近大眾。“曲高而和者寡”,通俗也不一定要與庸俗劃等號,電視散文也可以嘗試新的制作方法來增強與受眾之間的溝通,拉緊與受眾的距離。雖然,電視散文的觀看與閱讀行為也有一定的矛盾,難以完美地統一,但恰恰是這種矛盾才構成了對電視編導的挑戰,吸引著我們不倦地探索,電視散文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