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欄目劇設計制作特征

時間:2022-07-27 09:27:50

導語:電視欄目劇設計制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欄目劇設計制作特征

隨著電視臺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為了在降低播出成本的同時贏得更多、更忠實的受眾群體,提高電視臺自身的投入產出比,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數十家電視臺不約而同地從傳統收視率冠軍——電視劇劇場的硝煙戰場中抽身而退,開始自辦電視欄目劇。國內欄目劇最早的雛形源于十幾年前重慶電視臺的《霧都夜話》,當時這個欄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霧都夜話》制片人馬及人將欄目劇的特征歸納為“五化、一性”,即形態生活化,題材平民化、演員專業化、語言地方化、情景真實化;一性就是觀眾的參與性。欄目劇成為地方臺提高收視率及面對央視、省級衛視等強大競爭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有力武器。何為電視欄目劇?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涌認為:以欄目的方式來生產、制作、播出;具備電視欄目的基本特征,如有主持人、相對的板塊化;由演員扮演的講故事的節目形態。在清晰地把握了電視欄目劇這三個特點之后,我們的問題呼之欲出:電視欄目劇的收視率為何越來越高,甚至在有些地區已經超過了黃金時間段的電視劇?從表面上來看,無外乎兩點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有好多電視劇經常通過編劇拉長劇情,并在前期拍攝和在后期制作中人為地剪輯,將劇集拉長,以降低單集成本,從而導致劇情沉悶、節奏緩慢,而欄目劇則像“快餐”一樣,能夠做到一集就講述一個故事,風格簡單明了,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另一方面,欄目劇將電影、戲劇、電視劇、小說、評書、談話類節目、互動參與性節目等等來了一個大綜合,打包成為了一檔全新的電視節目,非常適合大眾的胃口。筆者以為,電視欄目劇之所以獲得如此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欄目創作特點和風格決定的,即:內容民生、方式互動、成本低廉。

一、內容民生。

民生是一個新詞,也是一個熱門詞,說電視欄目劇內容民生,主要是因為它在內容上緊貼人民大眾的普通生活,具備了以下特點:題材平民化、語言地方化、情景真實化。題材的把握使得電視欄目劇既貼近群眾生活,又貼近現實社會,觀眾在收看欄目劇的同時會產生心理上的貼近感,因為這些素材源于生活,反映的是真真切切的平民故事。欄目劇用方言講述,增強了觀眾的認同感,使用大家熟知的方言,觀眾很容易分辨出哪個是本地的語種,從而使節目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和喜愛。電視欄目劇的情景則創造出一種讓觀眾審美真人真事的情景。與電視劇相比較,電視劇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相互演繹,而欄目劇更多的則是角色和觀眾的對話,觀眾并非把演員當演員,而是看成是當事人,觀眾不是“心理間離”地看戲,而是“心理認同”地參與。

二、方式互動。

欄目劇與電視劇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草根性,強調的是老百姓來演繹自己的生活——劇本主要采集于民間大眾的日常生活故事,而演員也大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將欄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做到了極致。以湖北經視的《經視故事會》為例,在欄目運作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好多市民都是被欄目劇的貼近性打動,帶著“這就是我的故事,我有體會,一定能演好”的心態,全身心投入到節目的攝制過程中。這些群眾演員雖然沒有表演經驗,但出現在鏡頭里卻很真實自然,而且群眾的參與還帶動了連帶的人際群體參與到欄目劇中來,形成小范圍的規模效應。不少觀眾反映,自己愛看欄目劇,更喜歡看這類群眾演員。“看專業演員演的電視劇就像看別人的故事。而看老百姓自己演欄目劇,就像照鏡子一樣,看見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點點滴滴。”正是由于欄目劇極限互動的方式,俘獲了一批批忠實的觀眾,使得欄目劇不斷地發展壯大。

三、成本低廉。

作為電視臺而言,投入產出比是衡量一個欄目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據,試想:一個欄目(非新聞導向類)辦得再好,知名度再大,不能產生效益,能夠長久嗎?與電視劇相比,欄目劇的最大優勢就是成本低廉。以一個普通省級電視臺而言,一般電視臺買劇,一集都要花上七八十萬甚至上百萬,而欄目劇每集的制作成本才6000元左右。電視劇是“罐裝節目”,很難做到有針對性,相比而言,欄目劇既省錢又能保證相對穩定的高收視率,從而達到較高的投入產出比。盡管電視欄目劇在制作、包裝方面遜色于電視劇,但是它卻比電視劇更有時效性、利用性,更重視故事和戲劇沖突,而非平淡無味地描述,同時有了觀眾的全情投入,加上電視臺的大力推廣,使得電視欄目劇在全國有了相當的創作規模和收視市場,并正在走入一個不斷上升的穩定發展期。

可以說,電視欄目劇以一種“草根風格”有意模糊真實和虛構的界限——“生活中,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以投入少、產出高的制作理念,打破了長期以來影視制作必須依靠高投入才能高產出的神話。當然,作為中國本土化的電視節目形態能否走得更遠,還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