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傳承及創新

時間:2022-02-06 10:53:31

導語: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傳承及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傳承及創新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傳統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現代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啟迪,我們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逐漸重視起來,就目前來看,我國在傳統文化保護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一些文化類節目的誕生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統及創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效途徑。本文將對電視文化類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進行分析。

關鍵詞:電視文化類節目;傳統文化;傳統及創新;研究分析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我國逐漸邁入到新的發展階段,自此弘揚傳統文化成為一個重要目標。自媒體的發展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更多生機,提供了多種途徑,如,《百家講壇》、《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接檔產生,就目前來看電視文化類節目存在內容老套、節目形式單一、傳播媒介局限、受眾嚴重流失等問題,為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還應對其加以創新與改善,抓住主要受眾人群等。本文將分別從電視文化類節目研究、電視文化類節目問題研究、電視文化類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對策研究,詳情如下。

1電視文化類節目研究

近年來,《最愛中國字》、《成語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文化類節目逐漸開發出來,以“傳統文化”為素材形成諸多創意。在境外節目引進背景下,這類節目可謂是一種獨特的傳媒景觀,是我國原創力的主要體現。在文化消費中,電視產品屬于“快銷品”,其熱度能維持多久不可預知,這一點也讓人頗為擔憂。最近幾年多個原創節目上檔,但其收視率并不高,甚至呈現出下降趨勢。歸根結底是因為現在的節目類型普遍一樣,其同質化程度較高,分流了觀眾。有些節目為了順應時代,缺乏創新意識,粗制濫造、制作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激發觀眾熱情。盡管這類文化節目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對文化資源傳播潛力實施了充分挖掘,但如何對其創新成為從業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在眾多傳統文化類節目當中,貴州衛視《最愛是中華》與其他文化節目不同,該節目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文化內容及形式進行了有效創新及“精雕細琢”,使傳統文化節目趣味性逐漸提升,為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其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在《最愛是中華》這檔節目中,設置了一個九宮格形式的“文化密碼”環節,參賽選手根據九宮格內的漢字進行選題,答對并最先獲得9分的選手則勝出。“文化密碼”環節具備一定競賽性,且節奏感十分鮮明,這一環節所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十分全面,如,文學、歷史、文物、民俗等,充分激發了觀眾觀看節目的積極性。從播出效果來看,《最愛是中華》這檔節目結合了現代傳媒及時及播放形式,使現代游戲與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參與感。通過節目,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傳統文化深遠的內涵,其知識體系還會得到有效完善,讓觀眾對傳統文化更加了解,它不僅是各類詩詞歌賦,“禮、樂、射、御、書、數”,同時也是休閑娛樂的重要載體。與其他傳統文化節目不同,《最愛是中華》主要以游戲競技方式來傳播,確保人們更好地掌握知識,這也是“寓教于樂”方式的最好詮釋。就目前來看我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在開發相關節目時應把握相關要點,其一:應以傳統文化發展規律為主,通過媒體將傳統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加深人們對文化知識的進一步了解,一邊繼承一邊創新。其二,傳統文化應將自身魅力呈現出來,從而更好地吸引觀眾。其三,應充分把握傳統文化精髓,通過媒介來構建新的傳播形式。另外還應創建良好的傳統文化展示平臺。在激烈的競爭形式下,傳統文化類節目應另辟蹊徑,對我國傳統文化充分弘揚。

2電視文化類節目問題研究

自《百家講壇》節目后,傳統文化類節目卻逐漸走向低谷,歸根結底是由于節目形式過于單一,內容相對老套、傳播媒介受局限、時間設定不科學,受眾流失嚴重,詳情如下。2.1節目形式單一,內容老套自《漢字英雄》節目推出后,還未出現一檔吸引觀眾眼球的文化類節目,《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的出現使人們出現了審美疲勞。就目前來看,電視文化類節目形式過于單一,內容老套,從具體漢字來看,不論從字形或是字音來看,都存在一定限制,致使題庫不夠用的情況發生。盡管有些漢字字形相對較多,但出題模式相對單一,導致競賽環節屢次重復。從感官上來看,觀眾在比賽初期會產生一些新鮮感,但隨著難度的增加,這種感覺便會逐漸降低,不利于觀眾的耐受度。導致該現象產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比賽形式過于保守,節目組在漢字內涵挖掘方面還不夠深刻。另外因節目時長的影響,對于漢字的解釋不夠全面,導致觀眾無法對傳統文化進一步認識。《漢字英雄》本身就屬于真人秀,在吸引許多觀眾的同時也存在明顯弊端,真人秀節目的設定使其作秀成分相對較大,甚至一些選手特殊的身世成為了節目賣點,如,9歲的王梓旭因其表現出超越其年齡的成熟被漢字先生批判缺乏童真,使許多觀眾詬病,為《漢字英雄》節目帶來一些負面影響。2.2傳播媒介受局限《漢字英雄》節目的推出可以說是河南電視臺所做的大膽嘗試,不可置否的是,該檔文化類節目在第一季的時候的確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為了廣泛傳播,提高其收視率,河南電視臺通過與愛奇藝的合作試圖提高網絡宣傳力度,但這一創新也為《漢字英雄》埋下了一定隱患。從共性來看,網絡媒體與電視臺都屬于宣傳媒介,但兩者在許多方面有所差異,其性質及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電視臺受政府部門管理,肩負著宣傳職責,然而愛奇藝公司屬于商業性質因此對其利益的獲取更加重視,因此如何對二者利益進行協調成為影響《漢字英雄》是否長久播出的關鍵。2.3時間設定不科學,受眾流失嚴重如《漢字英雄》第三季開播時間有所調整,《漢字英雄》第一、二季播放時間通常是在寒暑假周四、周五的21:25。自第三季起播放時間便改為周五21:55單播,時間的調整使收視率受到一定影響。經研究《漢字英雄》第一季收視類漲幅最快地為4~14歲的兒童,但55~64歲的老年人收視類則相對最高。由此可見,這兩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十分符合《漢字英雄》受眾定位。值得深思的是,4~14歲的兒童以及55~64歲的老年人作息時間十分規律,當《漢字英雄》節目播出時間調整到21:55時便會損失這一人群。盡管與愛奇藝合作可充分彌補時間缺陷,但移動客戶端的使用并不適合這兩種受眾人群,其作用的發揮可忽視。

3電視文化類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對策研究

通過對《漢字英雄》這檔節目的研究,不難發現節目自播出至今呈現出諸多弊端,為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創新及創新,還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創新手段,通過對節目改進方法的探討來對同類型節目發展予以完善。3.1調整節目形式,增添娛樂元素傳統文化類節目若想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則必須對其新鮮感進行保持,在實際操作中應充分把握兩個要點,即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從目前最火爆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不難看出,這兩檔節目之所以火,創新思維不可忽視。《爸爸去哪兒》從第一季到第五季收視一路高歌,盡管主體未發生變化,但節目形式則多種多樣,每一季的情景各不相同,這便會使觀眾產生新鮮感,不會出現審美疲勞現象。《中國好聲音》的節目形式是固定的,但選手的演唱形式及故事都是不同的,從而起到吸引觀眾的目的。反觀《漢字英雄》這檔節目,在第一季時旨在強調選手個性,從而對節目內容加以豐富,吸引更多觀眾。但因該節目主體為漢字,節目形式相對固化,無法升華到審美層面,當《漢字英雄》播放到第三季后觀眾便會對這種節目失去興趣。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應對其不斷創新,將娛樂化元素引入其中。具體來說,可將節目常規形式進行創新轉變,對舞臺重新打造,給選手以及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節目的吸引力。基于這種情況下,《漢字英雄》節目還應對其主題加以深化,不僅僅對漢字進行宣傳,還應將傳統文化內涵引入其中,如,選手在寫到一些漢字時,可將這些漢字拓展至諸子百家等文化經典當中,加深選手對漢字的深刻理解,達到溫故而知新。3.2擴大網絡媒體宣傳,挖掘新的傳播渠道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媒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載體。電視節目為提高其收視率,便會對網絡宣傳加以強化。不論是初期的預熱還是播出后的炒作均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持。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平臺對節目內容進行宣傳,使其成為熱點,吸引更多人關注該節目。文化類節目為了脫穎而出,應加強與各種網站的合作,提高信息呈現速度,這也是《漢字英雄》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愛奇藝作為《漢字英雄》獨播平臺,在實際應用中并未起到擴散作用,在視頻點擊率不高的情況下,愛奇藝需與其他平臺合作。從中不難發現,一個節目的宣傳重點不是對其獨播權進行控制,而是將節目擴散出去,使更多人看到產生興趣,最終獲得良好的收視,從而使愛奇藝公司獲得更大的收益。3.3調整播出時間,黏合受眾人群對于《漢字英雄》節目而言,還應對播出時間進行合理調整,在節目播出前應提前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如:受眾定位、收視預期等等,另外還包括節目播出戰略,從實際情況來看,將《漢字英雄》播出時間調整到22:00點是一個錯誤的嘗試,因此對播出時間合理調整迫在眉睫。《漢字英雄》節目收視人群主要是老人與學生,據此節目組應將時間調得更前一些,如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時間是晚上20:00~22:00。這個時間段十分適合兒童、學生和生活作息十分規律的老人,同時也有助于貼近這些收視群體的收視習慣,并影響和擴大收視群體———一家人集體收看。

4結語

為促進電視文化類節目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還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創新手段,調整節目形式,增添娛樂元素、擴大網絡媒體宣傳,挖掘新的傳播渠道、調整播出時間,黏合受眾人群,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及弘揚。

參考文獻

[1]夏亦舒.傳統文化與電視節目結合的新范式———《中國詩詞大會》[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4):265.

[2]鄭英明.電視文化類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審美維度的拓展———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為例[J].電影評介,2017(11):48-50.

[3]劉新業.電視文化類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2):240-243.

[4]王華彤.原創傳統文化節目為何再度熱起來———淺談傳統文化節目熱播背后的思考[J].發展,2017(4):79-80.

[5]刁生虎,黃子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現代視聽,2017(4):16-19.

[6]李丹.從電視文化節目熱播看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例[J].新聞戰線,2016(2):103-104.

作者:彭穎 單位:長春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