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與媒體互動研究
時間:2022-07-30 08:31:04
導語:電視劇與媒體互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0年以來,國產電視劇進入了一個全媒體時代。由于受到全媒體播出平臺和全媒體文本的影響,電視劇的創作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隨著全媒體網生代觀眾成為主流觀劇人群,電視劇創作呈現出粉絲化、青春化、輕喜化風格;為激發觀眾的收視,電視劇的內容通過流行話題、副文本衍生話題等的生產,形成了一種話題消費現象;由于媒體互動的影響,電視劇創作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打造多元混雜文本,應用數據互動制作,電視劇的多文本敘事和文本互滲特征日益凸顯。
【關鍵詞】全媒體;內容生產;媒體互動;敘事轉型
2010年網絡視頻成為一種新型觀看方式,有媒體和專家表示,電視劇已經進入了一個全媒體時代。從早期的網絡社區到如今的全媒體,電視劇的生產、制作和傳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以電腦、手機、Ipad及其他移動終端為介質,以網絡視頻、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自媒體為信息接收渠道,他們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審美標準、生活習慣、媒介接觸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電視劇的播出平臺也從電視機過渡到網絡及其他新媒體,大量的網絡自制劇、微視頻、微影視等不斷出現,超越了之前的臺網聯動模式,全面進入一個全媒體語境。由于受到全媒體播出平臺和全媒體文本的影響,電視劇的創作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通過對近年來一些熱播劇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全媒體語境下的電視劇創作所呈現出的一些特征。
一、新型觀眾與審美變遷
全媒體時代的重要影響首先就表現在受眾的變化上。傳統電視劇觀看是以電視機為終端的觀看媒介,觀看場景是家庭空間,觀看具有單向性。全媒體時代,觀眾在內容、時間、平臺等方面的選擇更加自由和多元。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00后”網生代群體成為電視劇觀看的新型觀眾。他們的觀看方式更注重參與式,審美趨向更是迥異,這使得電視劇創作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共同話題和可接受度。因此,近年來,電視劇創作在審美趨向和敘事風格上呈現出新的發展變化。(一)粉絲類型劇的發展。長期以來,國產電視劇的類型基本上是古裝歷史劇、家庭倫理劇、革命歷史題材劇、功夫武俠劇等。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觀眾群體不斷走向細分,觀看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基于對觀眾的觀看體驗和審美需求的重視,新世紀以來,電視劇創作越來越注重對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型觀眾的培育和挖掘,并根據目標觀眾的審美趣味和消費習慣,創作了各種以“粉絲”為主要目標的電視劇類型,進一步拓展了電視劇的創作空間。其中的諸多類型,有些雖然之前已有,如穿越劇、玄幻劇、懸疑驚悚劇等,但是類型的生成動力嚴重不足,也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近年來這些電視劇類型的流行,基本上得益于網絡語境中所培育起來的粉絲群體。如穿越劇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如《尋秦記》《穿越時空的愛戀》等,但真正成為一種流行的電視劇類型,則是起于2011年電視劇《宮》的熱播,由此激發了網絡穿越小說的改編潮。此外,玄幻劇、懸疑劇、仙俠劇等的熱播也都是由于近年來網絡玄幻修仙和懸疑驚悚題材小說的流行和網絡游戲玩家的大規模增加。近些年流行的行業劇、職場劇也是根據年輕一代觀眾的細分而進行的精準化創作,它們將醫生、媒體記者、翻譯官、廚師、談判官、律師等行業作為電視劇表達的題材,為在各行業打拼的職場觀眾(主要為女性)提供了職場生存法則和時尚都市元素。雖然這些電視劇的劇本來源并不完全相同,或是改編自擁有廣泛讀者群體的網絡小說,或是擁有眾多鐵桿玩家的網絡游戲,或是立足于網絡用戶畫像后的類型定制,但是它們都較好地滿足了網絡時代受眾的參與和互動的需求,他們在電視劇的觀看過程中,實現了電視劇文本和網絡文本、鏡像表達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參與式體驗。為了更好地吻合年輕人的審美取向,這些電視劇類型并非對網絡文本的簡單改編,也并非局限于網絡文本的固有類型,而是融合了歷史、穿越、玄幻、科幻、職場、青春、時尚、愛情等元素,甚至有些電視劇打著類型劇、行業劇的幌子,其本質仍是都市時尚愛情劇。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類型劇的出現,為家庭倫理劇、抗戰劇、諜戰劇等同質化的電視熒屏增添了一些新鮮的血液。(二)青春化傾向加強。全媒體時代,雖然已有的中老年受眾群體依然是電視收視的重要群體,但是年輕受眾無疑是更為重要的爭奪的媒介受眾資源。吸引年輕觀眾的收視是電視劇創作在全媒體時代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近年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呈現出一股青春化現象。青春主題、青春偶像化敘事和青年價值觀宣傳成為最值得關注的現象。近年來電視劇對青年題材尤為關注。一方面,青春勵志、愛情、職場、人際關系、育兒、都市時尚等方面都是電視劇的重要主題。穿越劇、職場劇、婆媳劇、育兒劇、都市劇、愛情劇、時尚劇等類型,幾乎都是講述青年的成長體驗、愛情婚姻、社會適應等過程中的艱難、喜悅和痛苦,以及青年人的時尚生活,引起了年輕一代的共鳴。另一方面,青春懷舊主題也是近年來青春劇的潮流。2010年歌曲《老男孩》引發的“70后”集體懷舊、2013年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引發的“80后”懷舊風潮,也迅速波及電視劇創作領域。隨后一批有關青春懷舊主題的電視劇紛紛問世,如《相愛十年》《匆匆那年》《北京青年》《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你好,舊時光》《我的青春遇見你》《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這些電視劇通過年輕一代對自身過往的回憶,通過亞運會、黑白電視機、網吧熱、摩托車等具有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所具有的獨特記憶,形成了一股集體懷舊的風潮。這些電視劇無論內容反映的是青春時尚,還是奮斗艱辛,無論是懸疑諜戰,還是神話穿越,都已經超出了歷史的厚重、家庭倫理的悲情,傳達出青年的奮斗、向上的價值追求。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青春化現象。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由于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講述的都是我軍經過浴血奮戰奪取勝利的革命歷史,因此其內容表達一直較為嚴肅和程式化。直到2006年的《亮劍》和《激情燃燒的歲月》將國共兩黨敵我緊張關系進行了弱化、將我軍將領的“高大全”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寫。即便如此,這些電視劇也仍然是在傳統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敘事框架之內。2007年,《恰同學少年》首次將革命和偶像元素相結合,其所引發的革命歷史劇的青春化、偶像化現象,不僅得到了主流話語的認可,也受到年輕觀眾的喜愛。隨后,《紅色護衛》《秋收起義》《青年》《人間正道是滄桑》《那個戰火中的青春》《我們的法蘭西歲月》《風華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麻辣女兵》《我是特種兵》等紛紛亮相熒屏。這些電視劇將戰爭、言情、偶像等融為一體,在演員選擇、敘事風格、語言表達等方面都試圖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既具有時尚元素,也彰顯重大革命主題。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通過青春化、偶像化的改造,縫合了青年成長環境與革命歷史之間的時間罅隙,同時也以革命者的風華正茂與青年的朝氣蓬勃尋找共鳴,較好地在歷史和現實、青年和戰士之間實現了平衡。(三)輕喜劇風格流行。隨著視頻網站、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用戶的生存壓力和碎片化閱讀習慣,使得用戶的內容接受表現出短平快的速食主義文化風格和全民娛樂的顯著特征。因此,網絡視頻網站、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渠道中,較為流行的就是輕喜劇風格的文字和視頻內容。在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的電視劇創作中,導演和編劇自然會敏銳把握住受眾這種風格轉型和審美變化。于是,“輕快的題材、輕松的風格、輕巧的制作,以及越來越年輕的觀眾——一個電視劇的‘輕時代’正在中國形成,不斷瓦解著大歷史、大明星、大制作所帶來的厚重感”。①2012年,《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以夸張的表演風格、幽默搞笑的臺詞和瑣碎的市井生活備受觀眾的喜愛。金太狼遵守的“對老婆大人要忍、對丈母娘要捧、對老媽要撐、對自己要狠”的“忍、捧、撐、狠”的四字箴言被觀眾認為是網絡時代好男人的標準,“嫁人要嫁金太狼”也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2013年的《咱們結婚吧》《老有所依》《抹布女也有春天》等,2015年的《前夫求愛記》《虎媽貓爸》等都市生活輕喜劇的出現,進一步穩固了電視劇創作的輕喜劇風格。網絡自制劇更是將輕喜劇風格發揮到了極致。《愛情公寓》系列劇通過時尚元素的包裝、搞笑滑稽的風格、夸張的表演,形成了一股強烈的輕喜劇風格,受到“80后”“90后”觀眾的喜愛。《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等仙俠劇也通過方言、流行語和網絡流行語的運用,對周星馳無厘頭的喜劇風格的模仿,形成了獨特的娛樂風格。“由于網絡傳播的影響和廣告消費的取向中老年受眾為核心向城市中青年受眾的轉移,更加具備現代都市文化的特點,帶來了中國電視劇創作主流從以電視劇文化變得更加年輕、更加輕松、更加娛樂,更加具備都市文化的特點。”②
二、社會熱點與話題消費
全媒體對電視劇產生的影響不僅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播出平臺的位移、題材和類型的創新,而且是電視劇傳播生態的變革。傳統媒體時代,電視劇的播出主要是在電視媒體,受眾的觀看也是在家用媒介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便是內容本身。全媒體時代電視劇的內容生產不僅是專注于內容本身,還要受到傳播平臺的影響。一部電視劇如何能夠在分散的傳播渠道和碎片化的接受中獲得受眾的注意,是全媒體時代電視劇創作的重要問題。因此,為了獲得受眾的關注,全媒體時代電視劇的內容生產也開始注重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而產生了電視劇制作中的話題消費現象。(一)流行話題的影像改造。電視劇的話題性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現象。2007年,《奮斗》點燃了“80后”的青春奮斗夢想,隨即引發了一批話題劇的出現。相較而言,傳統電視劇仍然注重意義的追尋,即便涉及一些社會熱點話題,也是努力挖掘內容中所體現的價值、反思等,雖然這些電視劇也會因此衍生成社會話題,但是從話題的產生來說,傳統電視劇所引發的話題是從電視劇本身所引發的,而如今的所謂話題劇則是根據已有的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電視劇的創作,并且在創作過程中,避開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剖析,而僅僅是將社會話題作為一種營銷的手段,是對話題的一種消費。全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深度的消解。新媒體的重要特征就是善于發現話題、制造話題和消費話題。因此,無論是傳統電視劇,還是網絡自制劇,都將話題作為電視劇內容創作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它決定著這部電視劇的傳播覆蓋面。根據社會熱點話題進行電視劇的內容生產,已經成為當下電視劇創作的重要模式。如《李青春的春天》《三十而嫁》《錢多多嫁人記》等反映的剩女題材、《裸婚時代》反映的高房價下青年的愛情婚姻困境、《醫者仁心》《心術》等反映的醫患矛盾、《無懈可擊》《杜拉拉升職記》等反映的職場生存法則、《雙面膠》《媳婦的美好時代》《婆婆來了》等反映的婆媳矛盾、《老大的幸福》《老有所依》《有你才幸福》等反映的養老問題。當然,一部電視劇所包含的主題并不是單一的。由于話題性能夠激發受眾的觀看,一些主題并不涉及社會熱點的電視劇,也試圖在內容上增加一些熱點話題。如《戰雷》(2013)講述的是一群拆彈部隊的戰爭題材電視劇,然而劇中也穿插進了官二代、富二代等當代社會熱點元素;諜戰劇《潛伏》也被網友總結出一套詳盡的“職場攻略”,迎合職場劇的熱點。這些電視劇對熱點話題的引入,極為密集、廣闊,但是從電視劇本身的情節來看,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意義化內容。話題在這些電視劇的創作中,僅僅是為了吸引受眾的關注而形成的一種概念化、符號性的市場資源。(二)副文本話題的“好奇收視”。全媒體時代電視劇的收視情況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越是有爭議話題的電視劇,收視率越高。原本一部收視平平、無法吸引觀眾興趣的電視劇,一旦被引燃了某一個話題,如雷人情節、演員人設、道具造型、抄襲模仿等,受眾就會循著街頭巷尾、網絡空間的熱議話題,紛紛成為該電視劇的觀眾,從而拉高電視劇的收視率。如《活佛濟公3》劇情和臺詞都很雷人,播出后批評聲不絕于耳,但收視率卻神氣十足,在日播劇中大多數時間占據收視榜榜首;于正的《宮鎖連城》被曝抄襲瓊瑤原著《梅花烙》后,收視率更是不降反增,全國網收視率更是從首播時的1.5%飆升到2.45%,遙遙領先于其他同檔期節目。一些所謂的良心劇、精品劇,往往還不如一部粗制濫造的電視劇收視率高。這一現象的出現,當然與受眾的好奇心有關,是由好奇心驅使的收視行為,因此這種收視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好奇收視”。因此,在當下電視劇播出后,經常會出現越有爭議收視率越高、越抄襲收視率越高、情節越雷人收視率越高等現象。于是,電視劇制作方就會據此利用觀眾的這種心理,在電視劇情節設置、表演風格上故意制造話題,如《女醫明妃傳》的“被雷劈”橋段、“神通譯”事件成為網絡熱搜話題,《新還珠格格》里的維納斯斷臂女神雕塑,《孤芳不自賞》的“摳圖演出”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所出現的抗日神劇里也出現了“手撕鬼子”“褲襠藏雷”“手榴彈擊落敵機”“繡花針殺敵”“包子雷”等雷人情節,他們試圖以此引爆電視劇的話題消費,從而吸引觀眾的觀看。縱觀近年來電視劇的話題消費,大多離不開“古人說潮語”“歷史背景錯位”“雷人臺詞”“雷人橋段”“五毛特效”“注水劇情”“經不起推敲的劇情”“演員的表演造型”等。這些引發爭議的話題,其實是電視劇的一個副文本,然而,恰恰是這個副文本帶動了電視劇正本的收視率。這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的創作跑偏和異化。
三、文本互滲與敘事創新
電視劇創作早期較為依賴文學作品,或者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或者是專業作家量身定做。如今,雖然還有很多一部分電視劇來源于文學或作家的創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已經遠離了文學,尤其是網絡劇出現和網絡文學崛起之后。近年來電視劇創作非常擅長對網絡資源的整合與挪移,全媒體時代電視劇的一個重要敘事特征就是多文本敘事和高度的文本互滲。(一)網絡文本的資源整合。網絡文本的影視開發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網絡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學逐漸走向邊緣,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學逐漸興起,并迅速成為大眾閱讀的主流文學形式。由于網絡文學的閱讀量和點擊率不斷攀升,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自然水到渠成。從1999年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初試影視,到2010年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進入成熟期,再到2015年的IP改編熱,網絡文學以其規模巨大的潛在觀眾,成為資本運作的重要領域。隨著IP概念的擴大化,IP的指向逐漸超越了網絡文學本身,進一步覆蓋了網絡劇、音樂、綜藝節目、游戲、漫畫等。因為其粉絲數量的巨大、辨識度高、熱度高等,都不可避免地成為電視劇內容的重要來源。其中,網絡游戲改編電視劇成為近年來電視劇的重要創作現象。2005年,第一部改編自國產單機RPG游戲的《仙劍奇俠傳》出現。制作方并未單純復制游戲內容,而是全面豐富情節線索,將美麗的愛情貫穿始終,此后還出現了《仙劍奇俠傳3》《軒轅劍之天之痕》《古劍奇譚》等。除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IP化的改寫之外,電視劇的創作還表現出對網絡流行文本的借用。由于網絡已經成為大眾文化孕育的重要平臺,擁有著巨大的開發資源,也是觀眾較為認可的資源平臺。電視劇的敘事文本也不得不較多考慮到網絡,采用網絡流行用語、網絡術語、網絡段子、網絡視頻等融入電視劇的創作中。如《屌絲男士》中的網絡熱句“元芳你怎么看”、《活佛濟公3》中的“拜托了,親”的淘寶體,大量的網絡流行語在眾多電視劇中隨處可見。電視劇創作中引入各類網絡文本、網絡流行元素,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無論是臺詞對網絡流行語、微博金句、網絡段子的直接挪用,還是故事情節對網絡橋段的化用或對網絡視頻的“致敬”,其所表現出的基本上都屬于新媒體時代的拼貼復制和挪用仿寫。然而,正是因為對網絡資源的無序整合,導致了近年來電視劇創作“同質化”“抄襲成風”等不良現象。2015年,有網友列舉多處細節對比,指出《花千骨》至少涉嫌抄襲《花開不記年》《簫聲咽》等4部網絡小說;③2015年,近百名志愿者歷時2年將《錦繡未央》與被抄襲的作品進行比對,認為該書抄襲了209本書,全書294章僅9章未抄襲,多為整章復制;④于正的《宮鎖連城》多處劇情抄襲《梅花烙》,原作者瓊瑤最終贏得法院判決。(二)敘事風格的多元混雜。在全媒體語境下,電視劇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試圖跨越傳統電視媒介、網絡播出平臺、移動終端等媒介形式,實現中老年觀眾、網生代的年輕觀眾共同觀看。為此,電視劇將傳統美學和網絡文藝美學實行雜糅,多種類型劇和敘事風格融為一體,于是,電視劇敘事文本產生了一種多元混雜的現象。這主要表現為:一是古裝劇中既凸顯古典美學風格,也同時糅合了現代和后現代風格。如《龍門鏢局》集合了古典的歷史場景,并嫁接或映射到現實職場,將智性與無厘頭、愛情與商戰、幽默與現實等各種元素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混搭的風格。根據游戲改編的電視劇《古劍奇譚》兼有文化上傳統元素基因與敘事風格上的游戲化做派,充滿著文本混雜性。二是多種類型和風格的融合敘事。《花千骨》是仙俠、玄幻與言情等類型的融合;《瑯琊榜》是古裝歷史和宮斗等類型風格的融合;《舞樂傳奇》是在古裝劇基礎上融入了民族題材和公路探險;《女醫明妃傳》是醫療劇、宮斗劇、青春勵志、愛情劇的融合,并借用了武俠劇的傳奇敘事風格和網絡劇的“瑪麗蘇情結”等風格。(三)數據應用的互動生產。傳統電視劇的創作基本上是單向度的,導演或編劇根據已有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或根據某一階段的社會現象進行創作,電視劇的效果、目標受眾大多是較為模糊的。全媒體時代的電視劇創作則有了更為明晰的路徑。電視劇從選題、劇本創作等方面,都可以依托全媒體數據資料進行。電視劇的選題策劃就建立在對已有數據的分析基礎之上,這些數據包括近期的社會熱點話題排行、文學作品的讀者構成、網絡用戶的興趣愛好、網絡點擊率、視頻點擊率、微博熱搜榜、貼吧熱度等相關網絡數據。電視劇的創作方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對電視劇的選題、目標受眾進行選擇,從而創作出適合受眾需求的電視劇。與此同時,在電視劇的內容創作方面,制作方也會充分利用網絡傳播平臺,向讀者征求劇本的構思、情節的設置等。電視劇的制作方會通過在貼吧、知乎、豆瓣等網絡渠道設立專頁,觀眾可以自由、分享及建議。尤其是一些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網絡游戲改編的電視劇,通過這種方式聽取用戶的意見,并適度開放電視劇的創作,能夠更好地生產出受眾喜愛的電視劇。在電視劇播出前后,該電視劇的制作方也會在網絡平臺制作專頁,聽取受眾對電視劇播出后的各種意見,從而為其后續電視劇創作提供借鑒。因為當下的許多電視劇都呈現出系列劇和續集現象。通過網絡平臺收集受眾對前一電視劇集的反饋,能夠較好地為制作下一部劇提供參考。
作者:李翠芳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 上一篇:電視劇跨文化傳播敘事策略
- 下一篇:熱播電視劇IP轉化及多維傳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