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敘事策略

時間:2022-02-02 10:14:14

導語: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敘事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敘事策略

【摘要】雖然小說和電視劇同為敘事藝術,但前者是靜態的文字敘述,后者是動態的圖像敘述,這一文本的轉換過程會影響其相應的敘事策略的變化。對于小說和電視劇來說,敘事策略是敘述一個好故事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當前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的火熱浪潮下,有必要研究從文本到圖像過程中敘事策略轉變的特點,使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更契合受眾的審美期待。

【關鍵詞】網絡文學;他律性;敘事策略

數字媒介時代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方式和接受模式,使信息的存儲和傳播更為方便快捷,網絡文學在這一廣闊的現實環境下應運而生,以其平民化、大眾化、自由化和互動性,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學樣式備受關注。網絡文學的創作過程也告別了傳統文學以作者為中心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強調與受眾的互動,汲取受眾對作品敘事的意見,不斷完善作品,提升作品的生命力,同時也讓受眾有了更強烈的參與感和審美體驗。由網絡文學改編而來的影視劇也深諳此理,突破了傳統的“你制作,我觀看”單一模式,不斷解鎖新的模式以更加契合受眾的審美需求。“從一種樣式改編成為另一種藝術樣式,既要不傷害原作的主題和風格,又要通過稀釋和填補來使它成為主要通過形象訴諸視覺和聽覺的形式。”①總的來說,審美的生活化與生活的審美化促使網絡文學發展迅猛,但如何更好地利用形象敘述故事、傳播正確意識才是網絡文學改編劇的長久發展之道。

一、在宏觀層面兼顧審美文化的自律性與他律性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樣式,是審美文化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辯證統一。自律即相對獨立,他律則指對大眾審美的迎合。這一宏觀層面的兼顧也體現在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的敘事策略中,《花千骨》《瑯琊榜》等改編劇一經播出便廣受關注,其與受眾審美的契合是他律性的體現,而電視劇本身所肩負的責任又要求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也應強調符合主流價值觀,注重主題上的倫理意識和對藝術性的追求,因而在敘事策略上不可避免會受到自律性的規勸。網絡時代催生的網絡文學普遍具有節奏快、娛樂性強、情節豐富等特征,因而其改編劇也相對具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兒女情長、豪門恩怨、宮斗大戲、婆媳大戰等豐富多樣的題材能充分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相對觀照和替代性滿足。(一)他律性:情節設置上的戲劇化沖突。不同于文學作品,在電視劇中,人物形象的個性塑造、故事主題的精準呈現以及審美敘事的表現效果都主要倚仗于情節的豐富發展和變化,情節設置上的戲劇化沖突使得相應的人物、主題和敘事表現更加突出。因此,網絡文學在改編成電視劇時,便十分注重矛盾沖突的戲劇化,以凸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審美體驗。改編自阿耐同名小說的《歡樂頌》在情節設置上以五個家境不同、性格迥異的年輕女孩為主線,展現其在由此形成的各種沖突中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成長的故事;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由顧漫同名小說改編,在情節上以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愛的網游作為導引,講述了男女主人公從游戲中結婚再到現實中相愛的美好愛情故事,這一別具一格的情節切入點符合受眾想而不得的美好幻想,在營造審美體驗的同時給予受眾心理上的滿足感。(二)自律性:敘事設置上的藝術化內涵。盡管網絡文學題材各異、內容多樣,但其敘事主題卻始終是圍繞主流價值觀的,不管是對真誠、善良和美好的集中弘揚,還是對虛假、邪惡和丑陋的大力鞭撻。簡單來說,電視劇的發展是立足于整個社會大環境下的。在此大環境下,電視劇本身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對藝術內涵的追求,有著自身獨特的審美意識。由海晏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瑯琊榜》堪稱良心巨制,雖然表面上仍然是宮斗的老戲碼,但其沒有流于俗套,不僅在內容上精益求精,而且對視覺影像極其重視。“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與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變。”②雖然男女主角選用當紅演員胡歌、劉濤,符合當前網絡時代的偶像效應,但創作者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豐富著人物的內在精神、畫面效果,使整部作品脫離一般改編劇的明星效應、“五毛錢”特效,極具審美意蘊。

二、在微觀層面對矛盾沖突與懸念設置的敘事策略

(一)戲劇沖突的設置。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一個故事可以平淡,但不能沒有高潮,也就是不能沒有矛盾沖突。電視劇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設置二元對立的矛盾沖突,不僅人物性格難以彰顯,故事情節也會寡淡無味,遑論敘事的張力和受眾的審美期待。電視劇的收視率高低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受眾的觀看度和期許度密切相關,而這些又都取決于該劇的故事情節是否具有豐富的戲劇性。要想捕獲戲劇性,就要制造沖突;要想制造沖突,就要形成正反兩股敵對的力量,而這兩股力量又體現在人物形象的設置與塑造上,人物在敘事中的意義不言而喻。一般情況下,一部劇中包括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和推波助瀾的小人物。也正是在矛盾雙方力量交織、相持不下的對立中,受眾的眼球被牢牢吸引。此時,再加上小人物的助力或阻撓,不僅推動著劇情發展更加復雜深入,還能從側面表現出正反兩面人物的性格,從而更好地體現主旨。網絡小說在情節設置上普遍較為注重矛盾沖突,由此改編而來的電視劇更是大力凸顯矛盾沖突,因而人物性格豐滿、戲劇效果極佳。例如有濃厚網絡文學基因的電視劇《羋月傳》圍繞羋月這一傳奇女性波瀾起伏的一生而展開,劇中,羋月與春申君黃歇、義渠君翟麗由最初的相愛到后期在觀念上的對立,促成了重要的矛盾沖突,使得劇情更加跌宕起伏。電視劇《花千骨》中,花千骨與霓漫天由最初的好姐妹變成仇人,這一小女生之間為情所困、因愛生恨最后兵刃相見的對立十分具有代入感,由此衍生的一段段既驚心動魄又咬牙切齒的故事情節讓人欲罷不能。有沖突才有戲,有戲才有味道。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十分注重人物的二元對立,以保證敘事的戲劇性和豐富性,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二)劇情懸念的營造。在電視劇中,對于懸念的設置主要是指在故事情節上展現一種撲朔迷離、難以琢磨的走向,從而給觀眾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讓觀眾滿腹疑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在這一緊一問中,電視劇的感染力得以增強,這一設置方法被廣泛運用在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中。例如,根據金獎小說《天眼》改編的電視劇《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2007)可謂個中翹楚,該劇講述末代皇帝溥儀被困東北時,愛國勇士們為了保護皇太極陵中陪葬的一只神秘的紅木盒子不被日本人搶奪而深入皇太極陵,從此圍繞這個盒子發生的一系列死亡、失蹤等離奇事件。該劇十分注重在保證邏輯性的基礎上設置懸念,從而一步一步撥開云霧見青天,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三)在繼承發展中打破“時滯”走向“陌生化”。1.打破“時滯”所謂“時滯”,在影視行業主要指一種特定的審美習慣和欣賞方式。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穩定性,這種表現在人類身上尤甚,人們總是習慣于穩定、保守地進行定向判斷和期待。因此,當人們在觀看一部影視作品時,往往會根據自己儲備的知識經驗去體味其中的敘事,如果一部劇符合觀眾的判斷和期許,就會備受關注和好評,相反則會無人問津。例如新世紀以來翻拍的四大名著電視劇大多市場與口碑均不如意,似乎現代豐富快捷的拍攝技術卻不如以前艱苦樸素條件下拍出來的效果,這其中便有“時滯”心理的影響。當然,對這種“時滯”效應不能聽之任之,而是要不斷努力打破這一僵化模式,保證在既尊重受眾定向期待的前提下,又有足夠的創新,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在這一思路下顯然走得更快更遠一些。愛情是藝術作品永恒的主題,向往美好、向往真誠、拒絕欺騙、拒絕傷害,這些直擊人心的命題充斥在網絡文學改編作品的各個角落。電視劇《遇見王瀝川》《微微一笑很傾城》《何所冬暖何所夏涼》等都是以“愛情”為主題的改編劇,雖然內容各異,但都表現了對美好愛情的堅守和執著,是當下年輕人勇敢、堅強的真實寫照,符合目標受眾的情感感知,這也是網絡文學改編劇成功的重要原因。2.走向“陌生化”人們常常會對未知的事物充滿期許,但若不能理解,則會無法體味其中的美妙。因此,對受眾來說,理解就非常重要。既想新穎,又要可解,這就要求電視劇作品在創新過程中要做到既陌生又不陌生。所謂陌生化,就是指“對現實和自然進行創造性的變形,使之異于常態方式出現在作品中”。③表現在網絡文學改編劇中,就是要能突破傳統的、慣常的審美框架,形成新的審美體驗。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其一,新瓶裝新酒。如果說經典名著改編電視劇是“舊瓶裝新酒”,那么源于“民間”、樣式新穎的網絡文學改編劇就是“新瓶裝新酒”,其雖然內容接地氣,但在敘事上巧妙納入“陌生化”的技巧,以全新的創作模式和生動有趣的內容吸引眼球,引發大眾共鳴。改編于網絡文學的電視劇《瑯琊榜》被觀眾戲稱為一部“飄逸的正劇”,劇中集武俠、宮廷等元素于一體,家國情懷是絕對主題,兒女情長僅穿插其間,但霓凰郡主與江左梅郎的坎坷愛情依然牽動著受眾的心,令人唏噓。這一獨特的敘事模式跳出了傳統模式的柵欄,從一個更高、更廣的角度去詮釋家國大愛、個人小愛,營造了自身的獨特魅力。其二,一角多色彩。角色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好的角色、好的演技能更好地為電視劇的內容和主旨服務。傳統電視劇習慣于將人物完美化、平面化,或好得沒有缺點,或壞得沒有下限,缺乏真實感,使受眾在觀看時往往難以代入和共鳴。當前,網絡文學在改編成電視劇時,已更加注重人物刻畫的多樣化與立體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的人物往往更讓人易于接受。如電視劇《花千骨》中的殺阡陌,他是別人眼中殺人不眨眼的大魔頭,卻也是竭力保護花千骨周全的“殺姐姐”,是一個冷暖兼具的人物形象,既溫暖又冷酷,既美好又兇殘,人物性格十分鮮明而立體。其三,新人說新語。據了解,網絡文學作者的主力軍是“80后”“90后”,這一創作主體筆下的故事大多是對日常生活的鏡像反映,囊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互聯網促進了信息的廣泛傳播,也萌生出許多新興名詞,出于與時俱進,我們也常常能看到許多源自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中的流行語。最典型的莫過于勵志的網絡流行語“不拋棄,不放棄”,其正源于改編劇《士兵突擊》;而游泳選手傅園慧在里約奧運會半決賽受訪時喊出的“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這一頗具個性的發言和夸張的表情讓無數網友瞬間記住了這個認真努力、樂觀開朗的年輕女運動員,其中的“洪荒之力”一詞正是出自改編劇《花千骨》。總而言之,現實生活影響著小說和電視劇創作,由此而來的改編電視劇內容也給大眾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同的趣味。結語網絡文學改編成電視劇,是從文本敘事到圖像敘事的過程,一種敘事文本、一種視聽藝術,雖然在敘事內容上十分類似,但如何將一個文字性的故事利用各種視聽語言鮮活生動地講述出來卻并非簡單的形式轉換問題。以往慘遭滑鐵盧的改編劇往往由于主題不夠清晰深刻、故事內容低俗幼稚以及全盤商業化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通過對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過程中敘事策略進行分析,分別從宏觀層面的審美文化的二重屬性、微觀層面的沖突與懸念敘事和打破時滯的陌生化創新三個方面進行一定的思索,或將為接下來網絡文學改編電視劇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多思路。

作者:徐峰 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