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電影發展措施
時間:2022-09-05 11:02:05
導語:全球化電影發展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是憑借現代科技而形成的、具有廣泛傳播效應的一門綜合藝術,隨著世界經濟、文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它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應如何應對挑戰,求得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本文擬從多學科視角管窺中國電影30年發展中所展露的富有生命力的新意向,并作點評式梳理或叢證式歸納,從而探尋其進一步發展策略。
一、藝術學視角:題材的創意處理
題材是藝術內容的重要因素,是作品主題所選用的一組有機的完整材料。根據本課題組《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發展之路》問卷調查統計(共有1358份有效問卷),55.4%的人認為中國電影的優勢在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題材內容的本土貼近,19.7%的人則認為在于電影語言的藝術特色。
(一)《英雄》:“注進新生命”的成功嘗試
本世紀初,張藝謀導演推出了震撼人心的影片《英雄》,人們對此見仁見智,褒貶不一。回眸上世紀關于歷史題材的創作,曾多次出現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爭論,而魯迅則更早在《故事新編•序》中提出舊軀殼“注進新生命”的創作主張,其小說《鑄劍》塑造了“予及汝皆亡”的英雄人物,頗能令人激昂亢奮。影片《英雄》則進一步“注進新生命”,其建立在藝術真實基礎上的虛構,凸顯了歷史觀的合理性?!坝⑿邸背闪穗p關語,不但肯定了具有統一天下歷史功績的秦始皇,而且贊美了具有悲壯獻身精神的刺客們,影片絕妙地將水火不相容的對立項融合于“英雄”一詞之中,既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其創意應予首肯??梢?,選擇底蘊深厚的古代史題材,在其舊軀殼中注進新生命,可以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當然,本課題調查中所說的“傳統文化”,也包括古代英雄、俠義等豐富題材在內。
(二)《建國大業》:題材的多方開拓與創構
此片是主旋律電影的典范,顯示了編導的大手筆。影片講述了1945年抗戰結束到1949年建國前夕這段現代史實。它在題材處理上有很多突破:一是對鮮為人知的故事的挖掘和表現,如對、蔣經國父子之間關系的精彩描寫,特別是通過蔣經國到上海打擊不法商人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的情節,真實地塑造了歷史人物的多元性格;二是領袖的塑造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顯示其內心世界,將其還原成普通人……這些不僅再現了歷史的本真性,而且改變了以往主旋律電影的定型模式。這種對現代史題材忠實而又出新的處理,也無疑顯示了中國電影可持續發展的意向。
(三)《金陵十三釵》:處理人性的新范例
南京大屠殺是眾所周知的現代史題材,以此為背景的影片,必須大量充實生動鮮活的新內容,否則就不能吸引觀眾。2011年公映的《金陵十三釵》,其跌宕起伏的虛構情節感人至深:一個教堂里,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群逃避戰火的女學生和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共同面對南京大屠殺。這些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激發起俠義血性,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死亡之約……此片獲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編導張藝謀認為,越是復雜的故事、宏大的背景,越要關注人物及其細節,而最為重要的是將其還原到人和人性的刻畫。編劇劉恒認為,此片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而觀眾之所以被影片感動,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督鹆晔O》從舊事件中通過人性還原引發出動人的新故事,這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四)《霸王別姬》:“國粹”元素有意味的雜糅
該片圍繞兩個京劇藝人悲歡離合的故事,穿插了京劇、昆曲、老北京及傳統戲班等國粹片段,使影片古今對接,雅俗共賞,令人目不暇接。當然,作品意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展示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領悟,特別是在人生與戲劇、背叛與忠誠的矛盾過程中回顧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但影片同時又證實了中國電影的優勢之一在于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國粹”系列的插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成其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五)《小武》:當代題材的底層化、非英雄化
此影片是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代表作。其當代史題材的處理,顯示出值得關注的傾向,即一反精英主題,而將藝術學視角對準下層非大眾的“小眾”。影片的主人公小武,是一個在縣城游蕩、“技藝”高超的小偷,一個在物質和精神上均飄移不定的卑瑣人物。其隱含主題的情節是,小武以前的“難兄難弟”、現已“金盆洗手”當了老板的小勇結婚,小武送去婚慶紅包,卻因“臟”被拒絕……電影的敘事模式,吸收了西方現代派“意識流”而化為開放性的“生活流”,客觀地展露其原生態的生活景況和本真心態,如通過小武大量的游走呈現生活的自然流程,人物的精神世界雖交織著郁悶、挫折感、廉價的自尊和悲愴、猶疑、困惑……但又消融于木然無情之中。這些從一個側面顯現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民間化、底層化的社會風俗史。影片不顯示敘事的目的意義,這反而能誘發觀眾在參與、接受中反思。新生代這種獨具魅力的紀實風格,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另辟了新路。
(六)《黃土地》、《紅高粱》:題材與本土貼近
如果不是從歷史時間而是從空間地域的視角來考察,那么,題材的本土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魯迅曾說,“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名言說明,藝術題材越是有與眾不同的本土個性,就越能吸引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審美關注,因為他們對于此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從未見過,所以倍感新鮮。第五代的影片非常注意鄉土化的民俗展示,無論《黃土地》還是《紅高粱》,都充滿了西北鄉土風情,如拙樸渾厚的黃土高原、濁浪滾滾的黃河、天高地遠看不到頭的高粱地、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炎炎烈日下的求雨場面、百余人組成的腰鼓陣……特別是《黃土地》中翠巧等人的西北民歌,既突出了獨一無二的本土音樂特色,又和不同人物的命運緊密相連;而《紅高粱》中的《酒神曲》,更表現出西北地區農民的粗獷、野性之美,加上嗩吶等民樂的伴奏,形成別具一格的聽覺沖擊,令人耳目一新,其影響所及,致使“西北風”在歌壇上也流行了很多年。
二、學科交叉視角:經濟與文化的磨合
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文化屬性的特殊商品,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強的文化感染力。電影的生產和消費,除了應遵循文化的自律性外,還受制于市場經濟的他律性,因此,對其既應從經濟學的視角進行考察,又應從文化學的視角進行剖析。
(一)《建國大業》:真、善、美和票房的有機統一
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影大體可分為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三類。主旋律電影主要追求宣傳教育價值,側重于“善”;藝術電影主要追求影片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側重于“真”和“美”;而商業電影主要追求影片的娛樂價值和經濟價值,側重于“票房”。這三類電影過去往往各自為政,而作為主旋律電影的《建國大業》則不然,它除了題材處理上所顯現的種種認識價值和審美特色外,還采用商業電影的營銷策略,把受眾的心理需求作為重要衡量標準,薈萃影壇群星,充分利用明星效應吸引觀眾眼球,并選擇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這一最佳檔期,作為獻禮片投放市場,從而以4.3億的票房收入創造了主旋律電影的票房神話。該片在主旋律電影和商業電影之間搭起橋梁,使其走向商業化和大眾化,這也促使主旋律電影的單一宣傳教育功能同時向藝術、娛樂、商業等多種功能拓展。
(二)《失戀33天》:網絡受眾參與,促進電影生產
本課題組對幾大城市電影消費群體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從年齡上看,20~25歲居多,占62%,該年齡段群體消費欲強烈,關注時下熱點,愛以電影作為消費娛樂;其次是25~35歲,占36%,該年齡段群體收入穩定,耳濡目染電影娛樂的時間較長,也是電影消費廣大的群眾基礎。從身份看,學生比例最大,占58%,他們可自行支配的時間多,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有創意的影片必然受到他們的追捧。再看影片《失戀33天》。在開機前5個月,制片方就別出心裁采用傳媒互動方式,開通網絡平臺與網友共聊此話題。這一方式引起了80后、90后青年的共鳴。這種網絡的雙向交流與互動,既為該影片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又產生了巨大的宣傳效應;既創新了電影生產方式,又創新了電影消費運營模式,這是破藝術片票房紀錄的重要原因。這一中國電影史上的首創值得重視。
(三)《末代皇帝》、《英雄》:光影、色彩的文化意味
中國電影的優勢還在于電影語言的藝術特色。電影的表現語言多種多樣,而作為形式美要素的光影、色彩,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語言,它們可以表現影片深遠的文化意味。一般說來,影片的光影、色彩,較多地表現為客觀的寫實性、主觀的寫意性。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影片,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凸顯主體的表情性甚至表現文化的象征意味。如《末代皇帝》中,溥儀曾三次稱帝,時在清末、張勛復辟、“滿洲國”;又三次投降:分別向民國、日本人、新中國投降。影片拍攝這三起三落的封建悲喜劇式人物,出色地運用了光影語言。在紫禁城,溥儀總處于陰影之中;稍后,他接觸新事物,陽光開始照到他;日本人將其充當滿洲國傀儡皇帝,他也夢想重返自己的帝國,陰影又籠罩了畫面;后來在監獄里反思一生,光和影也趨于平衡……總之,他在光、影的搏斗和趨向平穩的影調里終結一生。編導拍攝的創意在于,以影片里的“光”象征開放、歡樂,而以“影”象征封閉、憂郁。影片《英雄》更將色彩語言的表情性、象征性發展為符號化。將秦宮及秦王的猜想用黑、藍二色象征;趙國用紅色象征,無名、如月兩人均著紅衣,殘劍所寫也是一個血紅的“劍”字,在無名眼中,周圍一切都變得血紅;而無名講述真實故事則用綠色、白色表示。影片將諸種色彩的意象符號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而且兼具劃分情節、凸顯人物、渲染悲壯氣氛與激烈情懷的符號功能,讓觀眾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
(四)《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文化反思與文化批判任重道遠
當今,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片贊美之聲,殊不知其中還殘存著封建糟粕,如落后、迷信、野蠻、糜爛、兇殘、思想禁錮、滅絕人性等,必須予以批判、摧毀。應該說,除了肯定真、善、美外,否定假惡丑也是電影的文化功能之一。陳凱歌的《黃土地》,在敘事中表現了對歷史和文化的反思,具有深沉的批判力量。影片主人公之一———作為新娘的翠巧,竟是十二三歲的女娃,這種極不合理的強迫性童婚,卻成為當地世代因襲“莊稼人的規矩”,它殘忍地毀滅了天真可愛、向往自由的優秀民歌手翠巧。該片通過一系列場面和敘述,鞭撻了當地的窮困、落后、野蠻、愚昧……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通過頌蓮嫁給不可一世的陳佐千的悲劇,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的一夫多妻制以及封建大家庭里鉤心斗角的陰險、爭權奪勢的傾軋。在目睹了一連串滅絕人性的事件后,頌蓮瘋了。這是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高高掛起的紅燈籠,暗喻了被控制著的人性和權力人物的存在。影片對中國封建家庭結構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又繼承了魯迅刻畫中國黑暗勢力的筆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末代皇帝》、《金陵十三釵》:電影文化的國際合作范式
《末代皇帝》這一文化事件舉世罕見,故特由中、意兩國政府合作拍攝。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在紫禁城取景拍攝故事片,導演貝托魯奇擁有最大的拍攝自由,兩國充分發揮了各自的藝術優勢,終于贏得了合作的成功。這是兩國間文化交流的成功,它開啟了國際電影文化合作的先河,并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九個大獎?!督鹆晔O》則是張藝謀以國際化合作方式詮釋中國大片的碩果。此片由好萊塢大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加盟,共計24個國家、600多人參與,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張偉平認為,這是一部全球化的電影,“技術部分是美國人,特效部分是英國人,視覺部分是日本人,服裝是中國香港人,演員是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還有英國有名的爆破特效團隊拍戰爭戲,可謂是中國電影史上難得一見的‘多國部隊’”。且在影片中,50%是外語對白,該片向世界開放的模式是可取的。
- 上一篇:主旋律電影發展措施研討
- 下一篇:微電影的起源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