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特征

時間:2022-07-30 08:34:14

導語: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特征

摘要:以《生門》為代表的現象級紀錄片摒棄了傳統醫療科普片的形式,以創新性的創作方式以及客觀冷靜的視角將鏡頭再一次對準了公眾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本文以紀錄片《生門》為例,從視聽特色、題材選取、人物塑造、敘事方式和主題表達五個方面對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特征進行探析。

關鍵詞:《生門》;醫療題材紀錄片;創作特征

醫療題材紀錄片是指以醫護工作者、病患、病患家屬為主要拍攝對象,客觀記錄發生在醫院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揭示醫療糾紛、醫治分歧、醫患矛盾等一系列社會現實問題的紀錄片類型。以《生門》代表的醫療題材紀錄片以客觀真誠的視角對準一線醫生和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及社會熱點問題———“醫患關系”,以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將社會現實問題赤裸裸地呈現,從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廣受好評。紀錄片《生門》導演陳為軍帶領創作團隊從2013年起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蹲點拍攝,拍攝了夏錦菊、涂甜等40多位產婦,記錄的重點在于“生命的誕生”對一個家庭產生的影響,同時關注產婦的生存境遇以及對待生命和生育的態度。

一、視聽特色:化繁為簡,樸實自然

紀錄片是指以記錄客觀對象原生形態為特征,真實地記錄社會生活,客觀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著重展現生活原生形態和行為過程的創作類型。《生門》運用近乎新聞性的拍攝方式不經意地、不留主觀痕跡地展示了圍繞著一個生命的誕生所發生的一切過程。首先,《生門》以純寫實的鏡頭語言,主張“直接電影”所提倡的“攝像機是趴在墻上的蒼蠅”的拍攝原則,在拍攝過程中以旁觀者的視角冷靜真實地記錄事件發生的過程。在《生門》中沒有固定機位,拍攝過程用得最多的就是“跟拍”,它能夠更加自由地將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完整記錄,最大限度地還原事件的真實性,從而更好地讓觀眾感同身受。其次,紀錄片《生門》在視聽方面呈現出“化繁為簡、樸實自然”的藝術特色。一方面,紀錄片《生門》摒棄了傳統醫療科普紀錄片“畫面+解說”的剛性創作模式,較少使用畫外音,由被拍攝對象自己講述代替“上帝之音”,同時搭配冷靜客觀的鏡頭語言,不僅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劇中人物的情感也毫無保留地傳達給觀眾。再次,《生門》在后期的剪輯中也遵循化繁為簡的原則,只在關鍵時刻出現的音樂避免了“濫情”的問題;不使用3D動畫特效,對于劇中產婦的情況介紹也只用了簡單且必要的字幕。《生門》的創作者省略一切能夠影響事件本真情感表達的額外手段,而是憑借事件、人物本真的感染力來豐富作品,用紀實性的畫面和語言達到了赤裸裸的震撼,觀眾真切地感受到普世的道德和人性的本真。

二、題材選取:社會熱點,直面社會現實

《生門》的題材選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性。它的定位是醫療題材類型,既觸及了敏感的醫患關系,又關注到生育、倫理道德等熟悉又陌生的內容,使得《生門》單就選題來看就具有較高的價值意義。首先,醫患沖突矛盾是當今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特別是近兩年來,醫患沖突頻發,醫患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媒體和輿論對這一領域越發關注。高昂的醫療費、醫患之間存在誤解、醫療糾紛等負面新聞使大眾對醫院逐漸失去信任,這都是醫患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同時,《生門》選擇了“生育”這個對大眾來說熟悉而陌生的選題。熟悉的是因為它是最貼近現實的,“生命的誕生”不只是簡單的生命的延續,更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傳宗接代”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陌生則是因為在婦產科每天都在發生什么事情是不可預知的。比起其他醫療題材紀錄片中通過涉及癌癥、意外等重癥大病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生門》關注的這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更能使觀眾產生共鳴。

三、人物塑造:典型性、個性化

《生門》將鏡頭對準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婦產科,圍繞著婦產科主任李家福和他的患者之間的故事進行展開。《生門》中主要有醫生、產婦、產婦家屬和醫生產婦四類人群,《生門》中的人物既是個體又是群像。(一)整個紀錄片的“核心人物”———李家福李家福這個人物擔任著雙重身份,既有“醫生”的顯性身份,也有在紀錄片里擔任“串聯全篇的主線”的隱形身份。在醫院中,他也有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產科的“大家長”,他既要帶領他的團隊攻克一個個醫學難題,同時還要考慮醫院大局,又要解決醫護人員和病患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他還是一名普通醫生、一個普通人:他是片中的“笑點擔當”,會和家屬開“32號休息”這樣的玩笑,還會在聚餐時與同事一起唱《敖包相會》這樣的情歌。《生門》這部紀錄片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醫生形象,給予醫生一個更加理性、人性化的形象定位。(二)散發母性光輝的偉大媽媽《生門》中表現的主要有兩類母親,一類是單純的產婦,一類是背負產婦和醫生雙重角色的醫生產婦。《生門》中刻畫了好多這樣堅強的母親,兩次心臟驟停最終活下來的夏錦菊,還有想到自己孩子就無所畏懼的腦癱媽媽張穎。其中還有兩位醫生產婦毛艷紅和王亞丹,雖為醫生,生產過程遇到什么也是不能由自己掌控。所以,無論是什么身份,在“生產”這件事上都是一樣,遇到怎樣兇險的事情都是不可知的,每一位母親都是承擔著失去生命的危險,用生命守護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四、敘事手法:“故事化”敘事

故事化敘事是紀錄片敘事的一種表現方式,它是指紀錄片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或事件為題材,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紀錄片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戲劇性。在《生門》中,夏錦菊和陳小鳳的故事就充滿未知和戲劇性,導演將懸念這一劇作手法運用得深入淺出,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在夏錦菊的生產過程中,手術室中的夏錦菊和手術室外的父親以及剛出生的寶寶利用平行、交叉蒙太奇進行敘事,手術室外的父親不知道夏錦菊危險的情況還滿懷欣喜等待著新生命的誕生,直到李家福把夏錦菊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告訴父親之后,夏錦菊的父親開始面色凝重、坐立不安,事件發展的方向是未知的,觀眾和夏錦菊的父親一起為夏錦菊的情況揪著心,此時的戲劇性效果就產生了。另一位產婦,陳小鳳患中央性胎盤前置又懷有雙胎,家庭貧困使她這個家庭不得不面對“大人和小孩只能保一個”的尷尬局面。為了救命,丈夫的哥哥不得不回村里籌錢,能夠成功籌到錢讓陳小鳳順利產子、從哪里籌到錢等一系列懸而未決的事情引發觀眾繼續看下去。

五、主題表達:揭露社會現實,彰顯人文關懷精神

《生門》的題材選取觸及了敏感的醫患關系,又關注到生育、性教育、倫理道德等熟悉又陌生的內容,導演在訪談中說:“《生門》關注的其實就是生命,在產房里面那幾天的時間,人類的各種矛盾沖突和所有社會面都會表現出來。關于代溝問題、生育觀念問題、孝道的問題、貧窮疾病問題都能從中反映出來。”《生門》這部紀錄片通過展現“生命誕生的偉大”和產婦與死神的搏斗表達了創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偉大母愛的歌頌,同時創作者借助在婦產科發生的一切折射社會的側面,并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生門》中多重社會現實問題被揭露,包括女性話語權的喪失、社會大眾對醫患關系缺乏正確認知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除此之外,《生門》也引導大眾對醫生職業產生正確的認知。社會大眾對醫生存在錯誤的認知,其實“醫生不是神,醫生也是人”,他們不是無所不能的。紀錄片《生門》中展現的醫生形象是時刻為患者考慮的醫生形象,是承擔著社會責任同時也遭受著社會和工作多重壓力的醫生形象,是有一絲希望也決不放棄的醫生形象,是充滿著人道主義關懷的醫生形象。《生門》表達了醫患關系之間的正能量,促使社會對醫生這一職業做出正確的認識,并通過生命的視角窺探人生百態,揭露和反思社會側面,啟迪社會大眾。

參考文獻:

1.[美]伯納德.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2.靳斌.真實如何呈現:闡釋學視野下的紀錄片敘事策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33.

3.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06):8-10.

作者:吳雅竹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