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與藝術風格研究

時間:2022-10-20 11:07:40

導語: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與藝術風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與藝術風格研究

摘要:本文在劃分空間區域透視發展規律的傳統研究方法基礎上,深度挖掘貫穿于中國地緣電影創作和傳播內部的符號生產結構,依托藝術風格學,形成“理論+實踐”的參照工具,以影片《白鹿原》為例,厘清中國地緣電影中的傳播符號生產結構,建立適合中國地緣電影藝術風格判定的操作系統。

關鍵詞:中國地緣電影;符號生產;藝術風格;《白鹿原》

早期的中國電影研究,劃分為代際和時期兩個方向。此后,西部電影、海派電影、東北電影、特區電影、西藏電影、新疆電影等以空間維度劃分方式為探討依據的研究成果的出現,為電影研究帶來新的視野。本文在中國地緣電影傳統研究視野的基礎上,以代表性案例影片《白鹿原》作為支撐,創新性地挖掘一條貫穿于地緣電影生產始末的傳播符號結構,借助藝術風格學的研究方法,厘清中國地緣電影的風格化判定準則。

一、中國地緣電影中傳播符號的穩定結構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電影理論就已經進入現代電影的研究領域。電影符號學的提出,將原本認為電影是為人們提供現實感知摹寫的觀念轉向電影是具有規律可循的符號系統,符號的突出特征幫助電影藝術建立通用的穩定結構。在中國地緣電影研究視域中,傳播符號生產活動活躍在每一部電影藝術作品內部,借助局部觀照整體,整體反映局部的研究方式,對重點的符號生產活動進行歸納總結。(一)恒常穩定式符號?!昂愠7€定”表現在中國地緣電影藝術與其所反映的區域特質、地域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之間的契合,是電影藝術創作的底層建設和基礎根基。恒常穩定符號的篩選和劃分不僅僅依賴行政區,還靈活地結合東、南、西、北地理方位,加之民族、歷史、文化、習俗、經濟、政治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地緣電影劃分的依據,也是導演進行電影創作選擇的依據。導演可通過地緣采風的方式積累現實環境素材,相比電影拍攝面臨的合作變量,和地緣產生的合作關系無疑是最穩定的。電影《白鹿原》選取的拍攝地點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境內最大的“黃土臺原”,東與簣山相接,西至長安,南靠秦嶺終南山,北臨灞河。塬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居高臨下便于回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中國人曾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白鹿原海拔700米左右,歷代生活在這里的人民以旱作為主。由地形地貌、農業條件、歷史人文等因素融合而成的地緣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獨特性和不可改變的穩定性,這是中國地緣電影最根本的恒常穩定式符號的體現。(二)場景適配式符號?!皥鼍斑m配”即根據地緣電影創作中所選取的真實室內或室外場景,結合電影表達主題,選擇或制作與環境和主旨相適應的實物作為突出展示。實物符號的布置和調度在電影畫面中被賦予了解釋的權利,純粹的自然之物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之中是不存在的,如果沒有對自然之物的解釋,脫離了解釋,證明該實物的調度在場景中就毫無意義可言。首先,實物的選擇受到恒常穩定符號的制約,地緣文化始終在引導創作者選擇最適合的場景適配符號。其次,實物的選擇受到電影敘事的影響,例如人物性格、情節矛盾等。我們不能一味地認定不符合地緣文化的實物就是錯的,在藝術的敘事表現規定下,“錯”的實物也許會生發“對”的意義。最后,實物的選擇受到藝術審美要求的影響,我們尋找的場景適配式符號,除了發揮其符號所承擔的指示性意蘊之外,還需要發揮其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將中國地緣電影的場景適配式符號放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象理論起源甚早,《周易•系辭》中就有“觀物取象”的記載。王全安對《白鹿原》的解讀,充分發揮了場景適配式符號的最大功用,電影中的意象符號承擔著關鍵性的編碼與解碼工作。麥田,是以旱作為生的本土人民用雙手孕育的金色生命,長了又割,割了又長,猶如人的生命一樣充滿生的希望。牌坊,見證清朝倒臺、時代對決、國家性質轉變,始終忠于土地,屹立不倒。祠堂,作為傳統儒家思想文化與道德觀念的凝聚之地,是老一輩人守護的忠貞,然而卻在新世界到來之際,分崩離析。體物而得神,立象以盡意,實物符號所承擔的不僅僅是對電影敘事的解讀,更重要的是對地緣文化的凝練和詮釋。(三)身體流動式符號。“身體流動”是對地緣電影藝術表演者的整體概括,包括表演者本體跨越時間和空間與電影中角色的碰撞的心理或身體的流動變化,或表演者在飾演電影中角色所完成的身體上的動勢。電影藝術表演帶來的身體流動是地緣電影敘事的基礎,也是情節調度的核心樞紐。地緣風格明顯的電影作品,對演員內心所積淀的文化內蘊要求極高,需要演員在創作初期建立與電影劇本設定的角色之間深厚的互文性,攻破地緣文化對所處地域人們在語言、勞作、習慣、情感等方面的難關。表演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身為表演者的演員具備將身體中流動著的時代的情緒和社會的變遷準確無誤地顯性彰顯在角色上的能力。厲震林認為,“電影表演非表演自身的事情,它關涉其背后的各種顯在以及非顯在的意義,包括文化、政治、產業以及宣發方式等,可謂一種‘時代情緒表演’或者‘社會表演’,無法回避時代的規范性、階段性以及局限性”①。電影《白鹿原》中的主體人物身上,一部分攜帶著濃厚舊社會封建仁義道德思想教化的守舊思想,一部分深懷著極力想破除舊有封建思想的禁錮和壓迫追求自由的過渡思想。身體流動式的符號給電影藝術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真實的可信賴性和多角度的切面,是現實世界與藝術世界的有機融合,是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二、中國地緣電影的藝術風格判定圖式

“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個體或團體的恒常的形式———有時指恒常的元素、品質和表現”②。作為電影的內在力量,風格的確立需要經過電影中各個傳播符號生產實踐的釋放,經藝術接受者解碼反饋后回歸到電影藝術本體才得以形成。對于風格的把控,顯然需要從電影的創作主體出發,關注創作主體觀察目標電影的方式,關注創作主體創作、制作和整合目標電影的規律和習慣,關注一切創作主體可選可變可組合的內容。從靈活豐富的操作方式中尋找基礎公式,基礎公式就是藝術風格判定的依據和源頭。因此,出發于藝術本體,以我們對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生產結構的了解為基礎,借助西方所提出的藝術風格學的基本框架,能夠為中國地緣電影的藝術風格判定建立通用的操作系統。(一)基于地緣電影母題的判定。“母題”是中國地緣電影從創作到傳播的根,也是電影藝術主創團隊不斷追尋和渴望抵達的遠方。母題具有選擇性、連結性和標志性。我們經常會發現部分電影所呈現的主題是相同的(例如“家”“國”“情”),但采用了差異化的敘事方式和表現手法,這是對母題進行發散性思考和二次創造的結果。編劇和導演借助電影藝術的傳播媒介,用電影語言、敘事手段、表現方式還原某個已經被世人著力探索過的母題。地緣電影的“母題”與“譜系”很有淵源,從屬于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具有史學性質。我們需要對研究的電影客體進行尋蹤,找到電影創作之初所遵循的原型,這對于我們研究中國地緣電影的藝術風格具有啟發性意義。眾所周知,王全安導演作品《白鹿原》改編自陳忠實同名長篇小說。白鹿原是陳老從小生活的地方,他發現縣志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記錄的是“貞婦烈女”的名字。每個名字雖幾厘米長,卻是一個女性在漫長的時光里堅守道德調律換取的,田小娥的形象就是陳老產生“反式心理”的產物。尋蹤至此,“女性”作為電影表現的第一個母題已經確定。緊接著,小說中所建構的家族、位置、時代讓這部作品呈現多種母題并存的趨勢,如“家”“國”“民族”“文化”等。因此,地緣電影的藝術風格判定能夠依靠母題這一依據,我們甚至可以將兩個表現形式完全不相同的電影,通過母題聯系在一起。(二)基于地緣電影藝術形式關系的判定?!八囆g形式關系”即藝術作品內部的符號調度和外在的表現手段與藝術本體產生的聯系。如果將地緣電影藝術作品視為藝術本體,那么在影片中用于呈現地緣文化特色的內容、方式和技巧都屬于藝術形式。單個藝術形式的選擇會促成藝術形式群體之間的適配,和諧的形式關系會形成藝術本體二次傳播的峰值,吸引藝術接受者“駐足”“沉思”和“精致地觀看”。藝術形式關系的組合對于電影風格的形成具有突出作用。在影片《白鹿原》中,導演王全安將關中方言搬上大銀幕,其中甚至夾雜著不少方言中的土話,土腥味的對白讓電影更具地方色彩和民間傳播力。除此之外,電影真實地還原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特有的文明,包括麥客們的老腔、民間的秦腔和皮影戲等,不同藝術門類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織豐富了電影藝術本體的呈現形式,也加大了電影藝術本體的文化籌碼。導演在創作時,定然希望將散落在鄉野稼穡和曾經輝煌而今失落的文明包裹在地緣敘事之中一并展現給觀眾。(三)基于地緣電影藝術特質的判定。“藝術特質”是對藝術作品在形象、審美、多種因素介入下的整體性衡量,上文所提到的“母題”和“藝術形式關系”皆為“藝術特質”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國地緣電影在藝術特質層面的把控和判定的標準,即品質同構的統一性。首先,體現為電影藝術作品對其所依附的地緣文化的選??;其次,體現為電影藝術作品將地緣文化與所表達的主題之間的無縫粘合;再次,體現為電影藝術作品中所運用的實物符號和人物符號的合理調度;最后,體現為電影藝術作品最終呈現出的畫面所攜帶的感染力、說服力和號召力。反過來說,帶有強烈地緣文化色彩的電影藝術作品,其本質上就潛藏著一定區域的群體認同感,這份認同優先來自于當地人民,再擴散至全國甚至全世界。電影《白鹿原》中追求的藝術特質,首先一定是從忠實于原著再到忠實于電影藝術的期望轉化。在一個能夠動用豐富視聽手段將時代變遷和人物欲望視覺化的藝術作品中,導演試圖借助觀看的欲望讓觀眾達到濃縮式替代性的滿足。我們尚且不討論電影所呈現的內容與同名小說之間的偏差,僅僅針對于電影本體來討論藝術特質,這部電影在母題的呈現和藝術形式關系的把控上,是完全具有地緣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

三、結語

地緣文化概念的提出已然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和研究開拓了全新的視野,在依托空間劃帶的研究方法基礎上,我們應該借助學科之間的交叉屬性,擴寬中國地緣電影的研究邊界。在符號學和藝術風格學的理論幫助下,以電影《白鹿原》為分析案例,我們尋找到了恒常穩定式符號、場景適配式符號、身體流動式符號三者之間融會貫通形成的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的結構生產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基于地緣電影母題、藝術形式關系、藝術特質三方組成的穩定的操作系統,用來判定中國地緣電影傳播符號生產實踐的藝術風格表現能力??v觀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史,針對于中國地緣電影研究方法的探尋仍然處在不斷豐富和擴展中,善于運用學科之間的交叉性,也許能夠發現另一片星光。

注釋:

①賈磊磊.電影表演藝術理論的垂直高度———關于《文化即吾心:電影表演與社會表演》的價值闡釋[J].藝術評論,2019(12):128-135.

②高薪.作為癥狀的風格———理解邁耶•夏皮羅的藝術史方法[J].美術觀察,2017(06):144-150.

作者:孫萌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