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動畫影片創作研究
時間:2022-06-18 10:47:40
導語: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動畫影片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民間美術種類豐富,造型生動、樸素,其獨特的造型語言、風格、價值觀念為動畫影片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養料”和創意靈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應用價值。因此,從我國豐富的民間藝術寶藏中汲取養料,是中國動畫民族化極其重要的途徑之一。本文擬對從不同角度借鑒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動畫影片創作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出在當前動畫影片創作中,可采用的傳統民間美術與動畫結合的思路、手段、途徑和效果等,對如何有效和合理地在動畫創作中借鑒傳統民間美術元素,推進中國動畫民族化、現代化提出具體的構想和建議。
關鍵詞:民間美術;民族化;動畫;借鑒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在對生活體驗和感悟后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以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明快的色調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感染力,彰顯著民族審美內涵與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一直以來,中國動畫先驅積極推動動畫民族化,不斷探索民間美術與動畫結合的實踐性,并以國產動畫的“民族化”為導向,樹立了世界上動畫領域中的“中國學派”。
一、從動畫創作理念角度
構建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的創作思路傳統民間美術與動畫結合最具權威性的研究機構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該廠以特偉、靳夕為代表的動畫先驅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推動的動畫“民族化”探索為實踐綱領與創作理念。動畫追求“民族化”風格的創作理念,是時代的需要,是意識形態機制的要求,也是動畫藝術家內心的訴求與選擇。中國動畫最初的“民族化”,注重借鑒和轉化中國傳統美術資源中極具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視覺符號。對動畫“民族化”創作理念的探索,突出之處在于“美術性”的介入,強調運用中國傳統民間美術資源作為動畫美術風格的設定參考,使之作為動畫創作要素形成動畫視覺語言上的創新。從動畫創作理念角度構建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的創作思路,主要突出動畫創作要積極借鑒中國民間故事,要合理地汲取與運用傳統藝術元素。例如,特偉在拍攝《驕傲的將軍》時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的口號[1],其作品在造型風格上借鑒了京劇臉譜藝術,在創作形式上則整體滲透了中國的傳統戲曲特色。這種動畫“民族化”創作理念的提出,緊緊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并指出了中國動畫發展的方向,使得這一時期美術電影極具藝術特色,題材的深度與廣度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如此,中國動畫逐漸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視覺風格表意體系,促進了“美術”與“電影”的融合與互動。相對而言,動畫先驅萬籟鳴先生則強調在堅守美術片走民族化道路的同時,積極吸納西方動畫電影創作理念。他認為“動畫藝術雖是舶來品,但完全可以植根于中國的土壤,經過悉心培植,它一定會開出鮮艷奪目的花朵來。動畫藝術與一切文學藝術形式一樣,要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不能搞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2]130這或許來源于他曾經的商業動畫影片創作經歷,也從國外動畫中學到了諸多專業知識與技能。他認為“這種學習是批判地繼承,不是照抄照搬”[2]130。因此,他對動畫創作的理解,并不是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而是思考和探尋以“民族化”形式來創新,突出動畫本體,強調美術形式要服務于故事內容。比如,在萬籟鳴導演的動畫影片《大鬧天宮》中,動畫造型設計借鑒傳統民間美術符號與元素,呈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但在敘事模式與手法上,他運用了商業動畫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在動畫創作理念的探索上,張松林進一步明確了“民族化”問題,指出“民族化自然也決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問題,它還應當包括人物性格的塑造,影片的結構章法,以及整個風格樣式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3]。與張松林相得益彰的是,阿達在深化“民族化”動畫實踐上做了非常卓著的探索,他的作品《三個和尚》選用了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畫面采用中國傳統民間繪畫中的留白和平面構圖的表現手法,色彩單純而明快,音樂上則是根據佛教音樂創作而來的。《三個和尚》的民族風格,區別于“民族化”探索初期追求視聽感受“美術性”與“戲曲性”的特點,該片的主題題材、視聽形式等諸多要素都體現出動畫藝術家個人對動畫“民族化”的訴求與理解。因此,從動畫創作理念角度來探索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的結合,不光是要追求美術風格,更是要從題材、美術設計、動作設計、背景音樂、角色設計、場景設計等方面進行總體構思,這些是構建動畫“民族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從動畫創作方法角度
剖析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的創作手段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具有多樣性、地域性等特點,是不同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民間美術的元素與符號的表達都各不相同,如農民畫、年畫、壁畫、水墨畫等。這些元素與符號,在融入到動畫藝術創作中時,不能全盤照搬,必須要根據故事內容和影響創作的實際需要而定,再通過現代動畫創作手段的加工、重塑發展為可用的視覺元素。從動畫創作方法角度來探索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就要講究可操作性、適用性、風格化和市場化原則,在構建敘事的同時,突出美術風格,從而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動畫作品。根據實際創作需要,兩者結合的手段也多種多樣。(一)直接借鑒。采用既有的傳統美術風格與技法,設法營造出類似的藝術效果。例如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影片將齊白石的繪畫風格融入其中,畫面雖然只以不同層次的墨色和留白描繪,但較好地體現了齊老的畫風、筆觸。創作者遵循傳統筆墨技法,結合水墨動畫特殊技法要求,將別具韻味的水墨畫風格動態地呈現出來,很好地再現了國畫的灑脫與寫意。(二)多元素融合。在動畫創作中嘗試將不同美術類型中的元素進行組合、重構,形成一種綜合性的視覺畫面。如動畫短片《桃花源記》,就基于3D技術平臺,巧妙運用了水墨、剪紙、皮影等多種藝術樣式和元素營造出別樣風格的世外桃源。該片較好地實現了各種元素的融會貫通,運用3D技術打破了角色平面化限制,使得動作和表情更加靈活流暢,并且通過長、短鏡頭和蒙太奇的交叉應用,更加貼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三)色彩適度夸張。色彩的運用無論是在傳統民間美術中還是在現代動畫創作中都十分重要。中國不同地域、民族對色彩都有不同的喜好和運用。在我國民間藝術體系中,對色彩運用較為夸張、鮮明,年畫和戲劇臉譜尤為突出。年畫中的色彩設定喜慶、飽滿、艷麗,鋪陳大膽,圖案元素豐富,畫面自成一格。但是將其運用于動畫片創作中,則需從整體視覺感受和現代審美需求上來考慮。例如,在《大鬧天宮》的創作過程中,影片汲取和運用了敦煌壁畫、民間年畫等藝術元素與符號,也借鑒了中國傳統赤、白、黃、青、黑的“五行色”,但是影片在整體色彩塑造時并不是追求年畫那種艷麗、鮮明的色調,而是整體呈現出沉穩、明快、雅致的基調。通過色彩的適度夸張,塑造出了一種既能體現民族特色,又符合動畫影片創作需要的色彩語言。
三、從動畫美術風格角度
探尋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的創作途徑動畫創作的美術風格設定是動畫片創作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美術風格設定的樣式、表現方法、原則、構成動畫美術風格的設計要素,涵蓋了造型風格樣式的具象、抽象、二維、三維等視覺形態。另外,動畫藝術家生長環境、所受教育、民族性等的差異是動畫美術風格樣式多樣化產生的內因。從動畫美術風格角度來考慮民間美術與動畫的結合,主要有幾種創作途徑。其一,注重“美術性”,突出影片風格,使動畫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中國動畫探索民族化道路的階段,注重“美術性”已經成為我國動畫電影的美學風格特征之一。比如借鑒敦煌壁畫造型風格樣式的《九色鹿》,采用漢代畫像磚和石雕風格樣式的《南郭先生》,還有選用北方民間年畫風格的《抬驢》等。這些動畫電影在美術風格的創新和民族化探索方面是頗具匠心的,雖然很多動畫藝術家已經意識到過于重視“美術性”會使動畫影片重形式而弱內容,但是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美術的重視還是直接催生了許多風格突出的動畫新片種,以至于最終中國動畫以其鮮明的民族化風格催生了“中國學派”。其二,注重綜合運用傳統民間美術風格和元素,進行精巧設計與構建。比如動畫片《哪吒鬧海》在美術風格設計上,汲取了中國年畫、戲曲人物臉譜等多方面元素,以民間傳統美術常用的紅、黃、青、黑、白等色彩營造出民族風格。其三,追求美術風格多樣化,挖掘民間美術元素價值。美影廠的民族化動畫電影創作,除了汲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形式之外,還從剪紙、皮影、京劇、戲曲等其他傳統藝術中尋找創作靈感。例如《鷸蚌相爭》這部動畫影片,采用水墨與剪紙相結合的形式來展現濃郁的民族風格,動作細膩、生動,同時蘊含著含蓄的哲理,帶給觀眾清新、淡雅的藝術享受。這種根植于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拓展了民族化動畫電影的美術風格,豐富了我國動畫影片的創作類型,攫取了民間美術的藝術價值。其四,通過美術風格營造“意境”,突出對民族精神與民族內涵的發掘。如動畫片《山水情》藝術格調雅致,畫面輕靈、虛幻,意境縹緲空靈,展現了中國古典美學追求的“氣韻生動”之美。這種“意境”,不求形似,而求神韻,塑造一種幽遠清淡的畫面,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從動畫美學角度
思考傳統民間美術元素與動畫結合的創作效果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動畫創作受制于技術、時代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整體傾向于通俗化。而建國后,隨著對動畫“民族化”的探索的持續展開,動畫電影體現出了極具民族風的獨特的藝術審美情趣。不同歷史階段兩種形式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中國動畫藝術創作的美學理念。但隨著國外加工片的蓬勃發展,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大量品質精美的美、日動畫涌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動畫產業產生了沖擊,逼迫中國動畫產業必須轉變思路以適應市場化要求。其中,不僅要解決動畫創作的風格、形式、題材內容等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索適應時展要求的動畫美學效果,在動畫創作中體現出中國精神與價值觀。因此,從動畫美學角度來思考傳統民間美術元素如何與動畫結合,就要求我們站在全球化、時代性視野下考慮這一命題。其一,堅守“民族化”,傳遞中國精神。時代在發展,中國動畫也要與時俱進,改變創作觀念與意識是整個時代和社會發展對中國動畫的要求,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動畫,就越具有世界意義。因此,堅守中國動畫的“民族化”,結合先進的創作理念和技術才能創作出傳遞中國精神的作品。如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其創意源自《莊子·逍遙游》,另外還融合了《山海經》《搜神記》等傳統文化藝術元素,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屬于影片的世界觀。影片中人物的傳統服飾、景物元素、色調采用民族化特色的中國紅,場景造型借鑒了風格獨特的福建土樓元素,彌漫著一股強烈的“中國風”。影片不僅包含天人合一、生死輪回的東方哲學理念,也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細節。該部影片吸收了大量傳統文化元素,同時,也巧妙借鑒了日式動畫的風格,把本土文化元素進行轉化,傳遞了中國精神。其二,挖掘傳統文化與整合民間美術資源,構建中國動畫美學。以美影廠動畫影片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動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觀念,這根源于傳統文化藝術中東方式的哲學思辨與美學理念,也有著傳統色彩觀和造型觀。這些滲透進動畫的美學特征,集中體現了中國動畫的美學追求與理念。從形式語言角度講,傳統動畫影片較多地借鑒了傳統繪畫和民間藝術,并借鑒了傳統藝術表現中對造型、色彩、空間處理等的夸張、寫意的表現手法。從影片整體構思而言,傳統動畫中的形式語言往往不追求對客觀世界的寫實性表達,而是根據故事內容和民族化要求進行寫意性傳達,這體現了中國動畫美學傳遞內在精神的本質形態。其三,博采眾長,洋為中用,拓展中國動畫美學。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文化在不斷地進行碰撞與交融,動畫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承載著文化、信息、價值觀的傳遞,是擴大中國影響力的一種軟實力。中國動畫的培育土壤不同于美、日、法等國,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藝術等,本身有著巨大的動畫藝術創作資源庫,因此,立足于“民族化”,傳遞中國精神是時代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之處,引入先進國家的動畫創作理念、創作手段、技術等是提升和完善我國動畫創作整體水準的有益補充。圖式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世界的,但是內在精神和價值觀必須是中國的。這一點迪斯尼動畫影片《花木蘭》中對中國題材的應用就值得我們深思,造型、風格、故事都是中國式的,但是故事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和語言卻是西方式的表現。綜上所述,在中國傳統動畫影片創作中,對傳統民間美術元素的借鑒是多角度、多方向和多領域的。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動畫民族化的進程,確立了中國動畫美學風格,拓展了動畫創作的內容、形式、風格,為“中國動畫學派”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時代的發展和市場化要求,對中國動畫的創作提出了新的任務。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動畫產業的現狀,理性地理解動畫的“民族化”,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優秀的題材、風格、形式、語言,拓展我國動畫影片創作的思路。同時,積極、主動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創作理念、創作手段,提升我國動畫創作的整體水準。
參考文獻:
[1]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史志辦.上海電影史料(6)[G].上海:上海電影志辦公室,1995:330.
[2]萬籟鳴,口述.萬國魂,執筆.我與孫悟空[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6:130.
[3]張松林.美術電影要走民族化的道路[J].電影藝術,1979(2):49-52.
作者: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