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主持人轉型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01-02 08:40:30

導語:電視主持人轉型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主持人轉型探索與思考

摘要: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推動了傳播格局的全媒體時代來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重構的任務日趨緊迫,作為廣播電視傳播運行中重要一環的主持人同樣面臨轉型融合問題。電視主持人如何面對挑戰、把握機遇,在全媒體時代完成傳統節目主持人的“提檔升級”,與互聯網平臺的“網紅”同臺競技,從而在輿論主戰場發出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需要業界和學者關注和研究。本文以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喜子來了》欄目主持人喜子跨越到新媒體平臺為案例,探索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傳統主持人轉型的有益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主持人;角色轉型;《喜子來了》

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和資本的不斷擴大,信息技術已經從單一的工具渠道發展成為一個連接融合的平臺,各類媒介逐漸融合成一個多功能化的有機體,全國各地方電視臺紛紛加入傳統媒體轉型融合的浪潮中來。從傳播學和信息論的角度看,廣播電視機構的主持人是內容的“靈魂”“紐帶”“主角”,承擔著呈現內容的主導作用。當下,廣播電視的下滑似乎沒有報紙顯性,各臺大部分主持人壓力不大,主動轉型動力不足;也有的主持人在網絡主播紅紅火火的局勢面前,開始嘗試觸網融合探索,但尚未形成共識和趨勢。那么,全媒體時代主持人要不要轉型?該如何轉型?本文通過對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主持人喜子及其欄目《喜子來了》進行深度訪談,初探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主持人轉型的意義和路徑,以期得到借鑒和啟示。

一、媒體融合視域下主持人轉型背景

計算之父馬克•韋澤(MarkWeiser)說:“最高深的技術是那些令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它們自己編織進日常生活,直到你無從發現為止。”①新媒體就是這樣一種高深的技術,一方面使得媒體傳播內容逐漸從“專門化”向“多樣化”或“精準化”轉變,新媒體和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界定走向模糊化和交叉化;另一方面它給傳統媒體發展帶來沖擊的同時,為傳統媒介轉型提供了可實現性,驅動了傳統媒體及主持人的融合和轉型。有專家斷言:傳統媒體已到了革新圖存的緊要關頭,曾經作為廣播電視媒體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生產要素的節目主持人,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影響。主持人華少曾發表長微博《主持人還有將來嗎》,質問“習慣活在報幕中的主持人,你的幸福會在哪里”。我們必須承認,時代變了,你不帥不美不年輕都沒有關系;比起那些花瓶主持,人們似乎更喜歡網絡平臺上的“網紅”主持人。那么,是什么讓廣電媒體的主持人聲影逐漸黯淡?又是什么讓“網紅”們的影響力超過了精英主持人?1.裂變、蝶變、巨變的媒體生態讓主持人深陷發展危機《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1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比重達到96.3%,移動互聯網與社會受眾的生活日益緊密。②面對以微博、微信、App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面對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技術(AR)、實時直播、全景視頻等技術的廣泛運用,面對網絡視頻、音頻等平臺的異軍突起,毋庸諱言的是,廣電媒體在紙媒斷崖式跌落后也有慢慢走熊之態。在媒體整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在新的話題方式、議程設置、傳播手段、渠道等變化面前應接不暇,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也面臨在網絡新媒體上成長的“草根”主持人和自媒體大V帶來的挑戰。2.多元化、專業化、類型化的受眾需求令主持人遭遇現實瓶頸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以自身的教育程度和偏好為出發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媒體,獲得自己想要的專屬內容。每個人又可作為自媒體,隨時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話題。信息壁壘的消失,受眾注意力逐漸從傳統媒體分散到新媒體,受眾的分眾化和差異化日趨明顯,對節目及節目主持人也提出更高要求。從綜合到專業再到類型化,主持人似乎拼不過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網紅”。滿足“95后”喜好和偏好的“網紅”在這個時代崛起,傳統主持人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基于中心化傳播渠道建立起權威聲音和形象的傳統主持人影響日漸式微。3.頻道、平臺、渠道大轉移,傳統主持人全明星時代結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現在的電視沒有臺了,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上各種節目應有盡有。各種形式的直播眼花繚亂而隨著車聯網時代的到來,廣播的頻率也被淹沒在蜻蜓、喜馬拉雅等隨時隨地海量的音頻流之中。在固定節目固定頻道出現的主持人,其受關注度大大降低,全民皆知的主持人越來越少,老一輩電視主持人開創的“全民偶像主持”時代已宣告結束。在內容垂直化、受眾圈層化、傳播節點垂直化的背景下,關注新媒體、運用新媒體轉型升級是傳統主持人突破重圍的必由之路。

二、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主持人轉型路徑分析——以《喜子來了》為例

《喜子來了》是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一檔地方民生類欄目,時長25分鐘,每日晚間19點黃金時間播出,節目團隊20余人。該欄目結合地方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打造《想說就說》《喜女郎招募》和《喜子推薦美食》三大板塊。首先,以《想說就說》為基礎,打造以受眾群體為傳播主體的《老百姓脫口秀》,讓受眾自主上臺講述自己的故事,主持人起穿針引線和畫龍點睛之用,既激活了受眾的參與度,又抓住了受眾群體的關注度。其次,以《喜女郎招募》為依托,充分挖掘武漢高校平臺資源,改變一個人主持為“喜子+喜女郎”的主持模式,擴大和吸引受眾群體面。同時,聯合網絡直播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開展手機端的直播,吸引多渠道受眾群體。再次,以《喜子美食推薦》為輔助,以美食為主題,采取密集性的日播方式,輔以主持人線下互動,推動產業發展。三大板塊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相互依托,構建起線上線下的全媒體傳播渠道。從2017年2月13日開播至今,欄目收視率取得了省網前十、市網前十二的好成績,吸引了大批觀眾。作為《喜子來了》欄目最重要的“傳播符號”,主持人喜子以其風趣幽默的主持風格深得本地觀眾的喜愛。身兼主持人和制片人二職,喜子面對互聯網視頻網站及直播平臺迅速發展對于傳統電視媒體的沖擊,變“被動應戰”為“主動出擊”,從欄目播出形式、主持人功能設定、欄目內容制作、觀眾互動模式等多方面入手,電視大屏幕和手機小屏全開啟,探索全媒體時代主持人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新道路。1.主持平臺轉型:從電視熒屏擴展至全網平臺近些年來,在線視頻網站與網絡直播平臺先后崛起,對傳統電視媒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究其原因,在于在線視頻網站與網絡直播平臺有著其獨特的傳播路徑與競爭優勢。相較于傳統電視媒體,在線視頻網站可實現觀眾自主點播與重復收看,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更賦予受眾極大的節目收看自由。近年來,網絡直播平臺的崛起更讓億萬網絡用戶享受到更加多元的內容選擇、更為親近生活的收看體驗。《喜子來了》欄目組通過打造“全媒體節目”概念,將傳統的電視主持錄制擴展為“電視直播+在線視頻錄播+網絡平臺直播”的全網播出模式,觀眾收看途徑由電視終端擴展到各類移動終端,在此過程中體現出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電視欄目播出形式轉型的三大新特征。一是全網域節目傳播。除了傳統電視平臺傳播外,《喜子來了》欄目還可在壟上頻道官方網站點播收看,欄目中極具話題性的熱點內容進行了單獨編輯,上傳到優酷視頻、騰訊視頻等第三方視頻網站,如主持人領銜制作的《喜子吃面》《喜子喝湯》等美食類專題系列欄目也成為網友熱衷收看的熱門視頻內容。二是全終端內容獲取。欄目組通過打造專屬微信客戶端,整合節目錄播、在線直播收看等功能,使受眾通過更便捷的手機終端渠道收看欄目內容。三是新媒體互動直播。《喜子來了》入駐直播平臺,通過每天定時戶外直播,讓更多網絡受眾跟隨主持人喜子與“喜女郎”深入大街小巷,發掘熱點美食,共議社會民生。自主持人喜子及《喜子來了》欄目開設網絡直播以來,累計收看人數已達百萬人次,節目播出模式的革新豐富了節目內容與獲取形式,有效提升了節目的社會影響力。2.主持內容制作轉型:從直播室欄目延伸至戶外直播欄目播出形式的豐富,使得主持人及欄目組在內容制作上也面臨新挑戰。內容的質量與影響力是一個欄目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即使是在大數據時代下的媒體融合,“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發展的根本立足點。③同傳統電視媒體相比,互聯網直播欄目在內容生產、傳播模式、受眾群體上均發生了系統性的變革,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產品,即網絡節目,更需要被精準定位于用戶需求之上。對此,主持人喜子及欄目組從三個方面進行內容設計與制作。首先,立足電視欄目中的熱點內容,實現熒屏熱點的網絡發酵。2017年以來,欄目組先后制作了帶有鮮明主持人風格的《喜子吃面》《喜子喝湯》等專題美食類節目,充分發揮主持人的明星效應,突顯個人的主持風格,“大街小巷,走街串巷”的欄目口號深入觀眾內心。在網絡直播中,主持人喜子與“喜女郎”通過手機戶外直播的形式,將串訪大街小巷尋找美食、品嘗美食的過程展現在直播中,充分延展了電視欄目中熱點內容的傳播時效與輿論熱度。其次,選拔“喜女郎”網絡主播參與主持,豐富受眾群體類型。眾所周知,現階段互聯網直播平臺的受眾主要是青少年群體,而《喜子來了》作為一檔民生類電視欄目,其主要受眾為中老年人群。對此,欄目組在線上直播中邀請形象氣質較好的大專院校學生、白領群體作為網絡主播,以吸引年輕受眾。這一直播模式不僅為“喜女郎”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為欄目本身培養了不同年齡層次的粉絲群體。再次,圍繞社會熱點話題,實現民生熱點的網絡互動。主持人圍繞社會熱點事件與民生議題,組織多場直播活動并取得較好的收視效果。例如,主持人喜子網絡直播“武漢馬拉松賽”、喜女郎直播“武大櫻花季”等青年群體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連日直播報道使收視人數實現了快速增長。同時,為避免網絡直播可能出現的庸俗化、低俗化現象,在每次直播中,均有《喜子來了》電視欄目組的編導跟蹤拍攝,保障了直播內容與服務的品質。3.主持人功能設定轉型:從“貧嘴大咖”轉型至“全能主播”相較于傳統電視媒體行業,網絡直播節目制作門檻低、主播專業技能要求不高,很多“草根”主播逐步成長為網絡紅人,“網絡造星”風潮下,部分網絡主播的社會影響甚至超過了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但正因為網絡主播的個人素質與專業技能良莠不齊,各類直播亂象時有發生。對于網絡直播,很多電視主持人持觀望態勢,對網絡主播不屑一顧;有部分主持人對于網絡媒體的傳播規律把握不準,無所適從。其實,電視主持人有著較高的業務能力與素質品質,在電視欄目向網絡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下,廣闊的網絡直播環境更能成為電視主持人突圍拓展的新陣地。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主持人“走下熒屏,走進生活,走向線上,引領傳播”成為每一個媒體融合欄目主持人的必由之路,貼近群眾的民生類欄目主持人更應如此。主持人的功能定位與角色身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中國傳統的欄目運作過程中,絕大部分欄目主持人不會參與節目的選題、采、編等前期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是強行記憶,盡量使出錯率降到最低。”④作為《喜子來了》的主持人兼制作人,喜子繼續保持著鮮明的“貧嘴大咖”的主持風格,將一個又一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用風趣且幽默的語言串聯起來,并賦予每段故事發人深思的點評。我們在訪談喜子時了解到:喜子每天的工作不僅是站在舞臺上錄制節目,他還參與節目的總體策劃,并審核每一期節目的剪輯,他是采、編、播、制合一的主持人。此外,喜子還樂于接受網絡直播的挑戰,積極融入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協同欄目組的“喜女郎”參與網絡直播。對此,喜子及其團隊研究了多樣化的網絡直播形式與主持風格方案,在保持原有喜子主持風格的同時,話語體系更加接近年輕群體的表達方式,喜子從原來熒屏上的“貧嘴大咖”轉型為全媒體上的“全能主播”。

三、結語

湖北廣播電視臺壟上頻道主持人喜子及其所在《喜子來了》欄目的轉型探索,是“互聯網+”時代下媒體融合與轉型升級的案例之一。這一探索創新了民生新聞綜藝化播出的新方式,打通了網絡直播的傳播新渠道,構建了傳統媒體同網絡新媒體有機結合的新模式,當屬主持人轉型路徑的有益嘗試。該欄目改變傳統媒體的單一傳播渠道和平臺,通過多元的渠道和互動形式,讓受眾既能到傳統電視平臺互動,又能參與現場直播互動,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相互支撐傳遞,實現了多元傳播媒介的多向引流和黏性增長。同時,主持人的傳播平臺從“電視屏前”走進“視頻直播屏前”,主持風格從“間斷評論”轉向“不間斷主持”,傳播內容也從“程式化”轉向“靈活化”,主持人自身也在不斷從“單一型”向“全能化”提升。當然,在當前探索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需要改進和思考之處。一方面,《喜子來了》欄目和主持人喜子的轉型之路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欄目后續發展和產業營銷有待規劃,對于中期及后期的發展路徑方向尚未明晰。與之對應,欄目的營銷手段和產業發展也亟須有明確規劃。另一方面,主持人及欄目的轉型與融合路徑還需要不斷拓展,轉型融合的實踐成效也有待檢驗。如何實現從王牌電視欄目主持人向全媒體主持達人的轉型,尚需要在技術、內容和平臺等新的領域展開全新探索。為此,筆者就傳統主持人轉型問題提出以下建議。一是主持人要做好媒介融合的踐行者。作為切身參與和體驗媒介融合的主體之一,傳統主持人不僅要培養自身的融合思維,還要有踐行融合的能力。一方面,要培養自身的互聯網思維,運用移動互聯網多渠道多角度多平臺進行傳播。另一方面,要增強自身的傳播能力建設,兼顧傳者與受眾的視角實現互動傳播。這對傳統主持人提出了新的挑戰,既要求主持人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新媒體互動,又要求主持人反應靈敏,合理進行內容的點評和串聯。新時期主持人的素質要求和技能要求更高更全面。二是主持人要做好傳播優秀文化的守門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新興文化與傳統文化都會在媒體上傳播。主持人作為文化的傳播者,要有篩選、甄別優劣信息和話題的能力,宣揚主流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正確的輿論導向提升受眾文化審美,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作者:王麗 王珊珊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