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原著與電影的差異化分析
時間:2022-11-15 09:51:44
導語:《小王子》原著與電影的差異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颂K佩里的作品。電影《小王子》由著名動畫大師馬克•奧斯本執導,一經上映便收獲贊譽無數,尤其在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映時更獲得了“完美而令人尊敬”的好評。然而,電影也因改編力度過大而招致爭議,飽受好萊塢商業片意識濃重、成人式說教痕跡明顯的詬病。誠然,馬克•奧斯本對文本《小王子》的改編可謂大刀闊斧,電影劇情一板一眼的起承轉合透露出濃重的商業氣息,但需要承認的是,基于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視野和不同地域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存在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和解讀方式。本文將立足于《小王子》原著與電影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探討。
一、主題的差異化呈現
小說《小王子》講述的是B-612小行星上的小王子由于和他的玫瑰花鬧別扭而賭氣到其他星球游歷的故事。書中飛行員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的歷險過程,作者以孩童的視角表達了對空虛的成人世界的死板教條、師心自用和愚妄無知的鄙視與批判,透過狐貍對小王子的點化表達了對愛與責任的謳歌,通過描繪飛行員迫降廣袤無垠的撒哈拉沙漠的際遇闡發對人類孤獨寂寥、無依無靠的生存狀態的憂思,具有極強的文化普適性。電影《小王子》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精華部分的同時深度刻畫了一個全新的人物形象———小女孩,并將小女孩與老飛行員之間的故事作為電影的主要故事線索將原著中小王子的故事穿插其中娓娓道來。電影中,小女孩這個人物角色是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下自行其是、世俗無趣的成人世界的犧牲品,小小年紀便為考入名校而執行媽媽苛刻的人生計劃,言談舉止絲毫不見小孩子的天真和感性。小女孩與老飛行員的偶然相識與相知促成了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顛覆性轉變,最終回歸兒童該有的快樂生活。電影中,小女孩的生活是導演著力刻畫的部分,由這個人物形象所引發的現代社會的兒童教育問題和成人世界的盲目與僵化表明了電影的價值導向———對純真詩意人生的追尋和回歸自我的期盼。電影后半段,老飛行員病危,促成了小女孩在夢中走上尋找小王子的旅程。在這個童話式的夢幻世界里,小女孩在一個商人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將貪婪視為唯一立身準則的商業化的星球上找到了已經長大的小王子。小王子變成了他曾經最鄙棄的自以為是的、充滿功利與現實的卑微清潔工,全然忘記了他曾經深愛的玫瑰花。被異化的小王子實質上是當今都市繁復的生活重壓下逐漸功利化的人類個體的真實寫照,如此情節推演表現了電影對現實社會的深切觀照。小王子重拾童真是在小女孩的感化下實現的,而后小女孩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功地將商人企圖用于發電的星星釋放出來,這是一場小女孩與以商人為代表的、以摧毀美好事物換取利益的大人的斗爭,小王子的故事又一次被淡化,小女孩的成長主題逐漸凸顯,這場奇幻的旅程宛若一場成人禮般促成了小女孩整個身心的成長與升華。
二、敘事重構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視覺藝術形式,其敘事手段具有單一的文本語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電影敘事主要依靠畫面、配樂直擊受眾的視聽系統而促使其獲得直觀明晰的審美感受。因此,一部擁有獨特內涵與個性的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必然建立于基于原著的敘事重構創作。電影《小王子》在原著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以小女孩為中心的全新故事框架,以嶄新的視覺觀感打破了原著的固有模式,電影故事由原著中單純的飛行員與小王子之間二元對立的敘事手法變成了小女孩與飛行員、飛行員與小王子、小女孩與小王子之間的多線敘事結構,這種多重人物形象的敘事方式推進了基于社會現實的電影主線與原著虛幻世界的良好融合,不僅促成了文學原著內涵的具象化表達,更能引發受眾深刻的反思。電影《小王子》借助于蒙太奇手法達成了電影主線與原著主線看似分離實則交融統一的敘事模式,這主要是透過對新的動畫制作技術的應用來實現的。電影主創利用電腦三維動畫與手動定格圖像營造的迥異畫面質感成功地表現出現實世界與童話世界的強烈反差:電影運用以冷色調為主的電腦三維動畫寫實風格描繪以小女孩為代表的成人世界與工業文明,并輔以眾多陰影渲染畫面效果,更加鮮明地襯托了現實社會的冷漠和殘酷;以定格拍攝手繪紙模設計配以大量暖光創設以小王子為核心的童話世界的溫暖明快的撫慰視覺效應和唯美的意境,實現了對原著中各種奇思妙想的高度還原。小王子的故事在小女孩的視角下被完整、立體地呈現,在畫面營建的時空界限感中現實與童話兩個世界在電影敘事過程中交替閃回,既與原著文本相映襯,又不失合理地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使原著中那些隱于文字的奴役與解放的內涵對比明晰地呈現出來的同時,又以小女孩的故事帶出回歸童心、學會成長的主題,透露出導演對社會現實的諷喻,令原著哲學凌駕于現實并扎根于現實,使電影呈現出強烈的文化隱喻性,含蓄地傳達出深邃的寓意,如此安排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敘事重構案例。
三、美國文化價值觀的嵌入
電影《小王子》上映后,被眾多評論家界定為好萊塢動畫電影,主要原因在于電影的敘事角度、主題內涵在導演的大膽改編下與原著相去甚遠,甚至毫不相干,電影的人物造型設計、場景設計、對白內容帶有非常明顯的好萊塢娛樂屬性,原著彌漫的法式浪漫主義情懷在電影中冰消氣化。不可否認,電影《小王子》的確具有濃重的好萊塢工業加工痕跡,且整部電影都透露著美國文化意識形態,但需要看到的是,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創意,且《小王子》原著的哀傷詩意的語言風格、發人深省的故事與奏鳴曲般的敘事結構對于改編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馬克•奧斯本采用的舉重若輕的戲中戲模式不僅成功地演繹了《小王子》這部文學經典的核心內涵,也透露了不同文化視角下的人們對這部經久不衰的法國兒童文學作品的認知與理解,使小王子的故事更具現實意義。相較于原著而言,電影《小王子》更加直觀地解讀了文本秘而不宣的寓言式表達,其昭然若揭的美國文化價值觀的介入實質上是基于對時下社會熱點問題與藝術審美的雙重考量,以及對主流話語意識形態的特殊關注。電影中,小女孩在急功近利的專制母親的掌控下喪失主體意識,成為一個理性得近乎不可思議的可憐且無助的孩子,這個人物形象沒有名字作為異于他人的標志,因此其實際上是當下現實存在的“虎媽”“狼爸”苛刻教育下許多孩子的縮影。在與老飛行員的相處中,正是這位與現實的大人世界顯得格格不入的奇怪老爺爺筆下充滿奇幻意味的小王子的故事,與老爺爺樂園般的后院,促成小女孩回歸童趣并逐漸積攢起冒險的決心,最終她在內心巨大的憧憬的觸動和幫助老爺爺實現夢想的信念下開啟了向未知的探險。在這兩種生活狀態下,小女孩始終追尋著自我的存在價值和存在意義并逐漸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個人英雄意識在探險過程中噴薄而出。小女孩這個人物形象是一個標準的美國文化中的個人英雄形象,也是馬克•奧斯本立足于存在主義建構起來的好萊塢動畫片的程式化形象,是對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成功滲透和強調。安托萬•德•圣•??颂K佩里利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滿憂思又不失浪漫的情懷敘寫了小王子的故事,該文本透露出的具有普世價值的哲思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面對這部享譽世界的偉大文學作品,馬克•奧斯本選擇將原著與現實相融合的創新改編方式,為小王子的故事注入了新鮮的生命力,審慎地傾注了時代變遷下人類社會的新認識與新需求,發出人類個體須重回純真、擺脫世俗的呼喊,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作者:孟凡墨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法]安托萬•德•圣•??颂K佩里.小王子[M].李繼宏,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黃清.從文字到電影:走入都市的小王子[J].都市文化研究,2016(01).
[3]趙瑞華.論電影《小王子》的改編策略[J].電影文學,2016(17).
- 上一篇:流行電視劇數據分析
- 下一篇:電影《變形金剛》影視特效及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