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

時間:2022-12-10 10:36:01

導語: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與創新路徑

摘要: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創新人才培養最重要的途徑,需要理論知識與實踐的過程共同作用于提升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實踐當中實踐能力與理論素養將會得到很好的成長。作為當代高校教育體系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實踐教育需要重視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面對這樣的背景,校企融合就成為了必然的出路,是今后高校教育走向未來,迎合時展的必然趨勢。本文將以電子信息專業為例,分析校企融合視角下的教育改革創新思路,希望幫助更多人了解這種教育模式的價值。

關鍵詞:校企融合;電子信息專業;教育改革;創新路徑

一、前言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高校都有開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該學科、該專業涵蓋非常多的內容,是一門同時兼顧與包括計算機科學技術、信息通信工程與電子科學技術的學科。該學科本身屬于應用技術學科,故實踐性要求很高。作為該專業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實踐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是高校培養學生實踐素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為社會輸送各種各樣從事電子信息工程的工作人員,用創新精神以及實踐素養迎接今后社會的挑戰。為了發揮學科教育作用和價值,需要提高對該專業建設的重視度,其具有重大意義。

二、校企合作

作為一種與現代社會相匹配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將企業與高校作為主體、載體,有針對性的合作。其中學校為企業提供今后的后備人才、功能人才[1]。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性指導、資金層面的幫助。該合作模式追求的是人才培養實效性與實用性,是一種共贏教育模式。當然學生在這一模式下同樣能夠收獲頗多,得到眾多感觸。該教育模式同時考慮了企業得到經濟利益、學校得到教育效益、學生得到成長能力,在校企資源共享,包括人才資源、物力資源、技術資源,過程中,完成人才培養,打造良性教育循環模式,獲得更好的教育成績、教育效益。因優勢突出,故成為了今后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三、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實踐教育模式建設前提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當前社會對于信息技術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電子信息工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非常多的幫助。教育過程中需要打造專業建設系統,教師擔任主要指導人,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服務和幫助。學生在此環節中肩負起學習主體、實踐主體的角色,在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合作下打造模式健全的實踐教育系統,完成學生工程素質與工程能力的有效培養,建立適合于企業發展、行業發展、教育改革的新時期實踐教育體系。對此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開展實踐教學前,需要考慮到實踐課程和理論教育相應內容的充分整合,共同合作做好教學內容、實踐要求的整合,并將這些理論知識滲透到實踐環節,在實踐環節加深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在實踐當中學生才能夠明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此外,高校也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高校對人才培養要求、目標的考慮,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與完成教育資源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創新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做好實踐內容優化處理[2]。在科學組織下,達成實踐教育和企業充分結合的目的,開發新時期背景下的訓練項目、訓練內容。構筑模塊化教育系統、教育方式達成層次化、立體化培養目標,確保所有專業、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良好成長。當然建設實踐教育組織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行業的發展追求與需要,牢牢結合行業技術趨勢與要求,不斷改進與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系統,打造與其能力相對應的教育模式、教育結構,完成學生應用能力、理論能力的開發,這樣學生在進入行業、進入社會的時候就會具備足夠的適應能力,快速融入到企業、行業當中發揮自身理論經驗扎實的優勢,奠定牢固的發展基礎。在實踐教育模式的構建中要把握與銜接好產業鏈關系,處理好校企合作的力度[3]。用共同實習、共同實驗、共同組織的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享人力資源、技術資源、教育資源等資源。企業可以定期選派素質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去高校為高校提供相應的知識指導、技術指導。發揮技術優勢,更好的解決學生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

四、校企融合時代背景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體系建設思路

(一)互動實踐。企業和高校可以共同合作,成立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在互動中完成實踐教育。為了深度推進合作工作,專家團隊除了要予以教育體系構建相應幫助,推動教育模式改革,也要主動參與到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當中,為其提供相應幫助,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實踐素質與實踐能力。(二)應用創新實踐。為了予以人才培養更多的幫助與指導,需要做好深入的分析調查工作,全面鋪開調查研究活動,獲取各種各樣的資源。通過企業人員和專業教師的合作與努力,不斷完善教育體系、教育內容[4]。除了要考慮實踐教育內容與工程項目實際條件,還要借鑒工程師的培育要求,牢牢把握核心素養建設,為社會提供能夠滿足電子信息工程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此外,企業與高校有著不同的優勢,企業有最新的行業信息、行業技術,高校則有著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過程與方法。要充分結合二者優勢,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打造多樣化的實踐基地,提升學生或是說企業預備人才的培訓質量、培養質量。首先打造校企合作實踐基地,所有電子信息工程的學生都可以在實踐基地中完成實習,加深對行業的了解、技術的了解。當然學生也可以在實踐基地中參與與完成畢業設計,總結研究內容、研究課題。其次要打造校企合作實驗室。因為高校有著豐富的信息資源、土地資源,企業資金相對雄厚,所以可以共同打造聯合實驗室,用于研究行業最前沿的資料與技術,在實驗室中進行實踐,學生可以對技術、知識建立更深刻的印象。當然學校也可以組織各種電子設計比賽,在校企合作下解決各種行業技術難題[5]。該過程除了能夠解決企業發展問題、行業發展困境,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創新素養,學生提前了解了自己今后從事崗位、從事行業的需求和情況。最后要共同合作建立售后服務系統,企業為實踐提供相應的指導與幫助,高校則提供相應的人力支持以及可用于服務企業發展的各種資源與技術。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根據規定要求與規定標準執行管理活動[6]。學生能夠在企業的實習過程中了解電子產品維修、加工、設計方式。該過程鍛煉了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造出與學生素質相匹配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三)產學研實踐。在校企合作中產學研是最為關鍵的一環。需要充分考慮校企資源的共享與使用工作,共同開發研究項目、實踐項目,解決各種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與技術性要素。第一時間轉化科研果實,將其變成教學內容、實踐內容、考核內容。該過程同時也能作用于教育,實現反哺教學,全方位提升教師教育素養、教育能力,獲得更好的教育成績、教育效果。企業有必要根據自身的需求與條件打造科研基地。科研基地主要就是研究各種行業領先的技術,將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情況作為研究話題、科研課題,重視學生參與興趣的調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四)實踐評價。為了保障教育有效性,需要明確的評價依據、合理的考核系統用于約束學生的實踐表現、實踐素質。要明確每一個活動、每一個實踐的評比細則、評比依據,構建完善的教師獎懲系統和評價系統,這樣教師才能夠投入120%的精力負責的管理、教育學生,為學生創造最佳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當然也要建立企業人員和導師共同合作的實踐教育系統,使所有的企業指導者與教師都能夠發揮自身定位的最大化作用,提高其實踐主動性,不斷提高實踐教育質量與效果。另外要根據企業發展方向、對人才的要求、實踐課程本身的標準創作試題庫,試題庫當中的內容用于檢驗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綜合成績與實踐素質。用這種全方位、系統化的評價模式更加客觀的評價處理學生的表現與行為。(五)依托地方企業交互資源優勢。未來職業教育直接的服務對象是各種企業,隨后發揮企業教育優勢,為當地社會的經濟增長提供助力。高校需要牢牢結合自身環境優勢以及地理優勢,主動與當地的各種電子信息企業、產業合作,不斷擴大發展規模,拓展自己的涉及領域、涉及面。當然21世紀本身就是電子信息的世紀,因此市面上有許多的同類型行業、同類型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高校電子信息專業需要利用當地企業完成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共同合作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很多地區的高校雖然有國家大力支持,但是資源仍舊不足,只能為學生提供比較合理的教育結構、教育課時。電子信息行業本身更新換代非常快,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教育設備更新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和處理,幫助學生第一時間拿到最先進的科技與設備,提升學生的實踐素質與操作能力。事實上雙方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都能夠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擁有足夠多的新鮮活力、新鮮血液是最為關鍵的,可是傳統培養模式中人才培養需要浪費數年時間,這一段時間內企業無法獲得相應收益。而對于高校來說則缺少足夠資金補充現代化設備。傳統模式下學校往往只能采購被淘汰很久的設備使用、研究落后的技術。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節省了企業多達數年的人才培養時間,節約了人力培養成本,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環境、實踐設備了解最新技術的應用價值,體驗各種先進的技術設施,獲得了很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六)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作為教育過程中最直接的受益人,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所有教育活動都需要將學生作為主要對象、主要目標。教與育本就是雙向關系。教師教的好學生學的輕松,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也輕松。實踐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實踐教育中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將學生作為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重視學生實踐素質、隨機應變能力、技術涵養、知識深度的培養工作。在實踐中所有的教學實施、教育組織、教學設計都要根據學生的條件考慮,用量身定做的方式確保校企融合的有效性。在教育改革中應根據當地的經濟特征、地域條件和產業特色,把握生源特點和學習能力,用因材施教方法體現與保障教育針對性,完成學生創業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素養、道德品質培養。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采集學生在校企合作實驗室、實踐基地的學習效果、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做充分分析,以此為參照點調整教學方式。當然在設計教材與調整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必須有企業專業人員和教師的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同時兼顧與滿足行業要求、學生培養要求的教育方式,確保教育價值、教育效果達標。學校一定要盡可能增加實踐方面的課時,為的就是更好的培養出富有創新素質、科研能力、實踐素養的學生,為企業提供更優秀、更新鮮的血液和人力資源。

五、結語

從本文的敘述不難看出,面對校企融合大背景、大趨勢,高校要想培育出能力出眾,足以應對新時期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就需要重視實踐教育,通過實踐教育讓學生將學校所學的技能和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解決實際遇到的各種問題,強化學生的素質與能力。校企融合視角下,不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有必要做好與對方的合作、互動,加深對校企融合的理解與認知,構建更為完善與合理的實踐體系,用多樣性的實踐模式從不同視角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為企業、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杜江淮.校企合作下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4):33-34.

[2]胡宏梅,陳邦瓊.“現代學徒制”下高職電子信息專業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實施路徑研究[J].電子技術,2018,47(12):13-16.

[3]溫一軍,周洪斌,許禮捷.政校企協同、產教融合,電子信息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8,21(4):36-39.

[4]彭高豐,馬振中,潘萍.校企共建實驗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4):86-89.

[5]馬坤,鄭曉齊.與時俱進:“互聯網+”時代高校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5):190-194.

[6]張紅娜,閆偉,王曉慧.淺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236+238.

作者:羅思思 單位:北海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