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校園文化與電子信息的意義

時間:2022-01-08 11:22:32

導語:淺析校園文化與電子信息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校園文化與電子信息的意義

[摘要]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板塊,是完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更是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高職校園文化與電子信息企業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高職院校凸顯特色,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電子信息企業文化立崗,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增強其職業發展能力;有利于補足高職教師發展短板,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校園文化;電子信息企業;文化融合

電子信息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信息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層次和質量要求日益提高。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服務最貼近、貢獻最直接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承擔著人才輸送的重任。高職院校想要破解人才供需瓶頸,滿足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要求,需要將產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入高職教育,并實現校企文化的有機融合。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就是“再造一種新的職業教育文化的進程”,其目的在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企業提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最終培育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職業人。因此,從高職教育發展與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角度來看,闡釋校企文化融合的意義尤為重要。

一、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凸顯特色,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特有的文化風貌,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與“職”雙重屬性,前者是其層次定位,后者是其類型特征。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既要體現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應具有貼近行業和企業的鮮明特色。具體來說,高職院校在傳承大學精神基礎上,應增強品牌意識和特色意識,樹立科學和先進的辦學理念,立足自身辦學定位、專業特點和服務領域,既要做好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分類”發展,又要做好高職高專院校的“錯向”發展。[1]同時,高職院校應緊密圍繞辦學定位,在課程規劃、教學設計、制度管理等環節吸納電子信息企業優秀文化成果,培養學生具有電子信息企業文化所要求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樹立服務企業發展的文化理念,適應和滿足電子信息企業對人才的特定需求。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高職院校保持健康發展勢頭的必備能力。現階段,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出了新特點:財富創造由原始積累向效益擴張轉變,發展道路由低端服務型向中高端創新型發展,人才需求由勞動力為主向技能型人才轉變。與此同時,在國家政策引導和互聯網環境需求的雙重刺激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電子信息專業。高職院校想要保持競爭優勢,順應技術革新潮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趨勢以及電子信息產業人才需求的變革,實現可持續發展,勢必要從校園文化建設中挖掘潛力。高職院??赏ㄟ^與電子信息企業文化融合,再造高職教育情境,構建新的文化結構和文化秩序,[2]主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戰略,進而滿足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發展階段電子信息企業的需求,從而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電子信息企業文化立崗,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

企業之間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而中國企業平均壽命比歐美國家要短很多,其中: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5年,而美國與日本中小企業則分別為8.2年、12.5年;我國大企業平均壽命是7至9年,而美國與日本大企業則分別達到40年和58年。[3]以電子信息產業中的IT企業為例,2012年3月,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董事總經理季衛東在第七屆艾瑞年度高峰會議上表示,互聯網行業競爭愈發殘酷,中國互聯網企業每年死亡率達百分之二三十,平均壽命只有3至5年。[4]中國企業在競爭中慘遭淘汰的原因諸多,但人才培養滯后是不可忽視的原因,而人才培養中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具有決定作用。對于電子信息企業來說,其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主動與高職院校對接,實現校企文化融合。一方面,兩者的文化融合符合電子信息企業文化立崗的發展趨勢。以知識密集型為特點的電子信息企業更應注重員工的文化認同,通過實施人才培養戰略前移,向高職院校滲透企業文化,提升高職學生對企業愿景和形象的認知,進而培養學生對企業的向心力,促進企業文化逐漸內化為未來員工的主體文化,最終實現文化立崗管理境界。此外,兩者的文化融合能夠促進電子信息企業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要求。2015年5月,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弊鳛閼鹇孕韵葘ееa業的電子信息行業,要服務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必須有一支認同和踐行產業文化的員工隊伍,而實現這種認同則離不開高職教育。

三、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增強職業發展能力

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高職畢業生不但要在能力上達到企業要求,還要適應企業文化氛圍,認同企業價值觀念。但是,《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我國高職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很高,但就業過程中跳槽頻繁、離職率高等問題依然存在,甚至由于責任意識匱乏,導致嚴重事故。究其原因為學生缺少職業認同感,即缺乏職業素養。因此,高職教育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該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而職業素養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文化氛圍來陶冶。對于高職院校和電子信息企業來說,通過校企文化融合,學校吸納優秀電子信息企業文化,可以促使學生增強專業學習興趣、明確自我定位、增強責任自律意識,進而感悟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核,體驗職業素養內涵,縮短從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換時間。同時,優秀電子信息企業文化更是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為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習慣,[5]職業素養高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創新企業文化,成就不斷創新超越的精彩人生。

四、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補足高職教師發展短板,提升育人實效

教師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基石,是企業文化在學校的傳播者和倡導者。因此,高職教師除具備專業學歷外,還應通曉企業文化。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是“從校門到校門”,他們的知識結構中缺乏企業文化因子,既不知曉企業的業務流程,更不理解企業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他們很難將企業文化中的精神理念、思維路徑和行為方式傳授給學生,教師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也因此受限?;诟呗毥處煹默F狀,學校與電子信息企業通過文化融合,可以提升教師的企業文化素養。首先,教師應感受和認同電子信息企業文化。教師可以到有合作關系的電子信息企業掛職鍛煉,深入生產現場第一線,體驗企業氛圍,感受企業精神。這樣,高職教師在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可以用企業文化拓展自身知識結構,將企業文化真正內化為自身職業素養,夯實企業文化傳播者的根基。其次,教師應倡導和傳播電子信息企業文化。借助校企文化融合,高職教師在洞悉電子信息企業文化和具體崗位勝任力要求的同時,更能積累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并在教學過程中能以企業的思維視角、價值觀念、職業能力指導專業教學,從而成為企業文化的倡導者,校企文化融合的示范者,進而突破限制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壁壘,實現校企雙棲。文化是價值與意義的傳承與創造的過程,教育需借助文化的思維去揭示自身的深度與廣度。立足于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適應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應以文化傳承與文化交流為使命,更應涵蓋文化的再造,成就電子信息企業文化的嵌入與展示,致力校企文化的相融與共生。

參考文獻:

[1]楊民剛.我國高等職業院??沙掷m發展的現實思考[J].教育研究,2008(5):100-102.

[2]徐崢.基于學理性認知的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探析[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88-92.

[3]劉興國.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什么短[N].經濟日報,2016-06-01(09).

[4]張潔.摩根士丹利:國內互聯網企業年均淘汰三成[N].中國證券報,2012-03-23(A12).

[5]曾妙紅,袁小紅,周國強.略談高職校企文化融合的意義[J].高教論壇,2015(7):99-101.

作者:宋立峰 單位: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