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初探
時間:2022-10-13 04:52:27
導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面臨的問題,并對該專業建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舉措,一是找準定位,凸顯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三是實施課程體系改革;四是推動校企聯合育人。最后對專業建設的實施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新工科;人才培養;專業建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代產業革命即將爆發,由此催生的新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將會引起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革[1]。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2],并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新一輪產業革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下的特設專業,涵蓋了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主干學科,培養的學生主要從事各類電子信息器件、設備和系統等領域的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系統檢測、維護及管理工作,屬于新工科專業中的新型工科專業。目前國內開辦該專業的高校數量較多,開辦時間普遍較早,存在人員老化,課程體系落后于時展,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需求脫節等問題。許多高校積極響應國家新工科號召,在探討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3-5]。但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使老牌的熱門專業蛻變為新型工科專業,依然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將對新工科背景下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問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1專業建設舉措
1.1找準定位,凸顯特色。目前,全國很多高校都有開辦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差異化競爭,進而凸顯自己的特色。需要通過大量的資料查詢,市場調研,專題研討等手段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及時修訂培養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培養方案的修訂首先要體現新工科的特點,緊盯產業前沿,關注行業發展動態,了解電子信息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滿足未來新興戰略產業的需求。其次,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滿足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需要,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最后,培養方案的修訂還要結合所在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以便獲得更好的辦學土壤,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新工科專業人才。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開辦時間較早,最初歸屬于數理科學系,2011年在學校進行院系專業調整時劃歸為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為適應電子信息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要,同時滿足學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的辦學定位,在2012年獲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將原來授予理學學位修改為理工兼授。2015年獲批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重點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交叉融合了武漢輕工大學其他特色學科專業來進行人才培養。2019年獲批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并歸屬于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下,作為特設專業,更加強調光電信息科學相關知識,進一步凸顯出了自己的特色。1.2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核心目標之一,只有雄厚的師資隊伍才能形成強有力的學術影響力,招收素質更高的學生,培養出更受企業和社會的歡迎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要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結合教師的學術背景,以團隊的形式積極探索學術前沿,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更好地支撐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其次,師資隊伍的建設還要注重與產業結合,注意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在教師招聘時優先考慮具有企業工作背景和項目實踐經驗的老師,同時積極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交流,鼓勵教師與企業工程師一起做科研項目或產品開發,使教師能更好地適應新工科背景下知識結構體系的更新與發展。最后,師資隊伍的建設還有注意人才梯隊的培養,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都要形成梯隊,使教師隊伍充滿活力。經過大量的調查和討論,結合學校的特色,本專業凝練出了兩個大的科研方向,一是面向食品安全領域的光電傳感技術,專注于基于電子信息技術的信息采集,處理及反饋等硬件技術。二是面向大食品、大健康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專注于食品領域相關圖像的處理、分類和品質標定等軟件技術。這兩個方向即能凸顯學校特色,又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方向結合,因此近年來的師資隊伍建設都是圍繞這兩個方向進行。一方面積極招聘具有2-3年產品開發經驗的青年博士充實教師隊伍,另一方面積極選派青年教師進行訪學交流,并與企業進行聯合產品研發,在提升教師科研理論水平的同時,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經驗。使教師在進行科學研究時,能更關注企業和社會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并將研發成果轉化成創業項目,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1.3實施課程體系改革。電子信息行業技術正經歷著重大技術變革,這些變革必將影響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在新工科背景下,課程體系改革首先要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適當增加前沿知識的教學。其次,針對理科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加強實踐教學,保證課程體系中各類實驗實踐環節的培訓質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除了保證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外,還有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身心健康的培養,通過增加人文社會科學和美術體育等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要,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本專業將課程分為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環節四個大的模塊。通識課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日常英語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更好地適應電子信息行業國際化、全球化的特點。學科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素養和計算機應用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電子信息處理、電子技術、微處理器技術等專業基本理論,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專業課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電子信息行業基礎儀器設備的使用能力,根據本專業特點,按照光信息檢測與處理和信號傳輸與處理兩個專業方向分別設置專業課程。實踐環節主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動手能力,包括查閱專業文獻,撰寫專業報告,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以及運用電子信息行業設備及工具,檢測、調試和維護電子設備及信息系統的能力等。針對不同學生對未來職業方向的不同需求,對四個課程模塊,又分別設置了必修課和選修課程,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1.4推動校企聯合育人。隨著技術的更新換代,就業市場也在不斷變化,大量落后的崗位被淘汰,同時又產生許多新的崗位。一些專業存在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導致學生就業存在困難,而企業也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有效銜接,首先要搭建高校與企業的聯系橋梁,通過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等方式,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和聯系,讓企業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來指導學生。這樣一方面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相關崗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也能通過實踐活動,提前發現優秀人才并進行重點培養,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共贏。其次通過產教融合來培養更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充分利用企業的行業經驗,認真調查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體系的需求,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最后,還要大力改進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水平,舉辦形式多樣的學科競賽和創業大賽,設置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更加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考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近年來,本專業教師主動出擊,聯系到多家企業,掛牌成為學院的實習、實踐基地,并聘請企業相關專家和工程師擔任兼職教授和產業導師,指導并參與專業建設。教師也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相關工程項目研發中,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此外,本專業還積極探索理論課堂與實踐課堂的協調作用和綜合優勢,組織學生參加“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課外科技競賽活動和“互聯網+”等創新創業大賽。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活動。對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并獲得一定成績的學生,給予相應創新學分認定。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
2結論
本文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問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舉措,一是找準定位,凸顯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三是實施課程體系改革;四是推動校企聯合育人。通過多年建設,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究生錄取率、就業率一直處于學校前列,就業質量較高,市場受歡迎程度良好。
總之,在新工科背景下,技術變革將會改變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生態,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對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會造成一定的沖擊。要想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問企業、問市場,設立符合產業需求,適應未來發展的培養目標。必須問技術發展,及時更新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必須問學生興趣,培養能自主學習,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立國.工業4.0時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37(1):6-15.
[2]林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2017:34-45.
[3]方見樹,廖湘萍,李雪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討[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25(3):89-91.
[4]黃海林,劉衛華,方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9(2):45-50.
[5]王成義,郭秀梅,張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實踐[J].高教學刊,2019(8):133-135.
作者:劉衛華 陳西 曲方焯 單位:1.武漢輕工大學 2.武漢輕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3.武漢輕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上一篇:礦山機電設備使用的隱患及預防措施
- 下一篇: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與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