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電工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1 03:30:00

導語:農村水電工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水電工程分析論文

摘要:該文回顧了我國農村水電發展歷程,總結了水電建設中環境保護的三個階段,并重點提出了在農村建設中加強環境保護的一些有益做法。

關鍵詞:農村水電工程環境保護小水電CDM機制

中小型水電站(農村水電工程),因為沒有大的移民和淹沒問題,涉及流域范圍小,能夠比較準確地弄清水庫及電站周圍的自然情況(森林植被、水土流失、野生動物、自然景觀等),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對環境的擾動較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較小。然而,由于和大型工程類似,中小型水電工程同樣要修建道路、架設輸電線路及建筑小型水壩等,小水電的建造仍然會使自然環境遭到一些破壞。

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通過回顧農村水電建設中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引起本行業各方面的重視,認識到開展環境保護各項工作的迫切性,從嚴清理“四無”(無立項、無設計、無驗收、無管理)項目,不要把本身環保清潔的項目,建設成不環保的示例,要盡可能減少社會公眾漸增的疑慮;二是總結一些農村水電建設中的有益做法,盡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建設環境友好的中小型水電站,取得社會的支持。

1對農村水電建設中環境保護的回顧

農村水電建設環境保護的工作與我國農村水電的發展歷程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1自覺自愿階段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30年(1949~1979),環境保護的工作屬于自覺自愿,項目的實施方根據自身的想法做些工作,環境保護的要求基本上是空白的。這段時期為農村水電建設的始發期,農村水電主要是解決邊遠山區、貧困地區的照明問題,電站規模小,全國總裝機容量僅6.3GW,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很小。

1.2認識覺醒階段

改革開放20年,為了解決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問題,小水電得到較大規模的開發,同時提出了環境保護的概念,并加入了一些工作內容。如執行由水利部水力水電規劃設計總院1989年頒布的《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試行)》(SDJ302-88)等等,大多數是按照大水電的程式進行,沒有農村水電的特色。

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利部頒發的《小水電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程》與《中小河流水能開發規劃導則》等雖已提出要對“小水電建設項目環境生態效益和影響作出綜合評價”,但還只是定性的規定,沒有量化指標,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起步。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全國“電荒”的宏觀背景下,開發小水電的經濟效益凸現,全國出現了民企投資小水電的高潮,在這個浪潮中,除了加速推動小水電發展的積極意義外,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東西,小水電生態保護和環境影響的問題變得更為突出,業內人士已經開始認識到開展這項工作的迫切性,這一段可稱為認識覺醒期。

1.3積極實施階段

到21世紀,加強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新的工作內容增加進來,如小水電與CDM機制的研究、小水電可持續發展研究、小水電開發資源成本的核算研究等。另外,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的啟動,積極發揮了農村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正面作用,實施這項工程每年可減少木柴消耗1.89×108m3,保護森林3.4億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1×108t。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每年可獲直接生態效益360億元。近幾年,農村水電在繼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在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促進農村現代化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對于發展中國家,通過CDM項目可以獲得部分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cdm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新的國際合作機制。如何了解和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這一機制,使之服務于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是許多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已經建立cdm的管理機構,頒布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暫行辦法》。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cdm項目的實施。小水電項目是最好的cdm項目。

2農村水電建設的有益做法

2.1做好前期勘測工作

農村水電建設前期要勘測清楚工程區域的地貌性質和水土流失強度,調查清楚動植物生長和自然景觀等情況,做好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的規劃工作。仔細了解重點工程內容如水庫區、壩址區、引水系統、發電廠區、棄渣場區、臨時占地區等原有的生態情況,核實有關數據,進行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措施的總體布局、進度安排,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落實與生態保護有關的資金。

2.2按規劃實施加強環境保護

農村水電建設過程中的工作,按前期的規劃認真實施,需要著重加強施工期的環境管理,落實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措施,對重點工程內容執行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辦法。

例如,對于施工公路沿線區,有效地預防路基坍塌、滑移及不均勻沉陷,保證路基的穩固。由于輸電線路工程會對輸電線架區及其周圍原地貌產生破壞,在降雨及地表水流的作用下,會形成以輸電線架為中心的點狀水土流失區,要求在輸電線路架設安裝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地面植被的破壞。開挖的土石要堆放在指定區域,盡量用于回填,輸電線路架設安裝完成之后,對土地進行平整、綠化。機電設備的招投標,如主機設備、開關柜和電纜等,優先考慮通過環保認證的產品。棄渣場選在壩址以上的,按照方便棄渣的搬運和盡量減少工程占地的原則,在庫區內的高程放在導流洞進口高程以下,水庫蓄水后淹沒在死水位以下,不影響施工導流和水庫正常運行;壩址以下的渣場選定以后,需先將渣場內的表層植土開挖堆放在渣場的一角,并用臨時草包攔護,在全部棄渣堆放完畢后,再將土渣堆于上部,這樣經平整后可作為大壩綠化用地;若選擇部分農業用地作為棄渣場地,最后仍然恢復為農業用地。

施工期的生活污水要經過處理達標排放,防止對下游造成污染影響;施工期基坑及砼系統沖洗廢水,一般含有泥沙和灰漿,經沉沙池沉淀后排放。施工含油廢水設隔油池隔油處理,廠區和壩區生活污水經隔油池、化糞池、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排放。施工期的大氣污染為揚塵污染,主要施工道路和高粉塵作用區經常灑水改善作業條件。施工中的噪聲對環境和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經隔音及其它非工程措施后減少其不利影響。水庫淹沒區內的名木古樹要進行保護性遷移,采石采砂場落實水土保持方案防止塌方,造成水土流失。庫區和河道內采礦,按《水法》的條例執行,得到水利部門的審批。

2.3做好工程后期清理修復工作

工程建設后期,對于即將蓄水的水庫,要做好清庫和庫區內污染源的清理工作,加強水庫淹沒區和集水區范圍內各種礦洞的封堵工作。對于開挖面、棄渣場的生態修復工作,實施相應的措施,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增加林地面積,改善林種結構,增加土地的使用價值。如果水源條件良好,根據植物生長特性可考慮種植成片林。引水系統施工過程中常常在隧洞進口處設置臨時施工設施,在施工完成后,臨時設施需拆除,對拆除后的裸地進行平整,覆土后播撒草籽,植草綠化。有調壓井的地方,也可采用同樣的方法。

2.4運行中調整壩址流量

在提高下游防洪能力的同時,利用水庫的調節能力,調整壩址天然流量過程,洪水期蓄水補枯水期用水不足,提高供水保證率,向下游提供環境用水,保證河流出口的斷面流量,緩解斷水危機,保證壩下必須有最小下瀉流量。特別要防止小流域梯級電站中很容易出現的上級電站的尾水全部進入下級電站的引水系統,電站之間首尾相接,河道成為白灘、死灘,河流受到災難性毀滅的現象。

2.5全程環境監測做到真正環保

為了動態掌握工程建設和運行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必須進行環境監測,提出監測方案,其中包括噪聲監測、水質監測、水土流失監測等。監測工作要委托具有相應監測資質的單位承擔,按監測方案中的要求由監測方按有關的監測標準實施,重點對庫區內的生產加工企業進行監測,禁止不加處理、沒有達標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

3結束語

總之,農村水電建設的環保工作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并對環境變化趨勢跟蹤分析,作出進一步預測,提出減小不利于環境影響(如廢水、廢氣、廢渣、噪聲、震動、放射物等)的措施,充分發揮水電站保護生態環境的正面作用,積極地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以及其他社會方面獲得的效益來抵償帶來的有限的負面影響,實現農村水電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保護工作和生態學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迄今為止,在我國還沒有農村水電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學科設置,如何引入國外的先進做法,分享他們已有的成功經驗,將其有機地融入到我國的具體工作中,補充和加強我們的薄弱環節?如何不斷地將生態學的理念和知識與農村水電的建設結合在一起,指導我們的實踐?如何重視和加強小水電在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科研力量,從而建設環境友好的農村小水電體系,這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些問題,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