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技術與網絡安全存儲技術探討

時間:2022-09-22 08:58:59

導語:云計算技術與網絡安全存儲技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計算技術與網絡安全存儲技術探討

摘要:本文就結合云計算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存儲中應用進行深入分析,在現有理論依據的作用下,對云計算技術進一步探究,之后提出計算機網絡安全儲存技術,找到云計算技術在網絡安全存儲中的應用途徑,具體內容如下。

關鍵詞:云計算;計算機;數據安全;安全存儲

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漸形成了云計算技術。在云計算技術的作用下,讓傳統計算機網絡保存和計算形式發生了一定改變,有效地緩解計算機數據保存壓力,提高網絡數據資源使用效率,讓數據保存更加安全和便捷。但是,云計算自身展現出較強的開放性特點,在數據保存安全上將會面臨一定考驗,是當前相關領域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根據當前云計算背景下網絡安全存儲情況,提出相應的思路,希望可以給我國計算機網絡事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持。

1云計算技術概述

對于云計算技術來說,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技術,展現出較強的拓展性、穩定性、虛擬性、開發性等特點。在實際應用中,要想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在對計算機網絡開發建設中,增加了儲存、備份等功能。一般情況下,高效使用的服務模式有三種。第一種,基礎設施和服務,在虛擬機、計算機網絡硬件設施的作用下,完成數據采集、整理和保存等。第二種,軟件即服務。利用虛擬化桌面流程和相關軟件,實現網絡中各項數據信息的保存。第三種,平臺即服務。結合實際需求,加強Web服務器設計與開發[1]。無論采用哪種服務模式,云計算技術都要將分布式數據保存技術應用其中,在各個物理設備中實現對各種數據信息的保存和管理,從而促進數據信息保存和處理效率的提升,讓使用規模不斷擴大,處理效率升高,滿足不同用戶的實際需求。布式數據存儲技術應用示意圖如圖1所示:

2計算機網絡安全存儲技術

2.1身份認證技術

在云計算中,身份認證技術作為確保網絡數據儲存安全的重要因素,現階段,數據安全儲存身份認證技術種類比較多,通常有以下幾種:首先,密碼身份認證技術。用于在登錄計算機系統獲取或者保存相關數據過程中,應該根據系統提示信息,輸入對應賬戶及密碼,實現身份認證,屬于一種比較經典的密碼認證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用戶信息安全,也能保護用戶利益[2]。其次,API調用源鑒別技術。云計算企業可以給用戶提供API訪問資源和使用權限,用戶在利用計算機實現相關信息獲取和存儲時,需要在API的配合下完成數據調用,這種方式和傳統API調用方式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云計算中API調用屬于Web調用,不僅僅網絡數據保存用戶可以登錄,同時其他合法第三方也能利用API來實現相關信息的調用。API調用源鑒別技術則可以對API請求的用戶身份進行考察和認證。最后,myPass身份認證技術,該技術能夠有效處理傳統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存中發生的生物認證與計算機認證關聯性不強的問題,形成了集用戶身份認證、計算機認證、云服務信息認證等信息認證鏈條,其工作原因也就是與計算機中具備數據連接功能的獨立式嵌入設備相互連接,建立生物識別系統,如果用戶操作合法,則設備可以和計算機中對應監控軟件相互結合,從而獲取登錄授權及身份認證等服務,之后向云服務認證接口輸入對應的認證信息,實現系統登錄,從而實現計算機網絡中各項數據信息的查詢和調用。

2.2數據加密技術

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存中算法并不是不成不變,對稱加密算法在保護網絡信息保存安全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需要一定的解密和加密過程,從而影響數據信息使用效率[3]。如果在網絡數據保存過程中,只是采用了對稱加密算法,則會給數據保存效率和質量帶來一定影響。對于非對稱加密算法在數據安全保存中應用,與對稱加密算法的優勢呈現出相反狀態,能夠確保數據保存效率和質量,安全性強,但是在使用非對稱算法過程中,加密與解密交叉進行,因此,非對稱加密算法更具繁瑣性,在網絡數據安全保存速率上也會面臨一些問題。要想將問題全面處理,一般應將對稱加密算法與非對稱加密算法相互結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確保數據保存效率和安全性?,F階段,使用視圖和觸發器的后置技術,可以有效保證計算機網絡信息儲存安全,具體應用流程如圖2所示:根據上圖可以得知,這種現代化的數據加密技術,一般由四部分組成,一個是視圖層,功能在于數據過濾、投影、聚焦、關聯,是數據解密的重要層級。另一個是觸發器,功能在于明文數據加密處理,把加密數據保存到對應的表格中。第三個是拓展索引接口,采用自定義的方式拓展加索索引,通過索引能夠實現加密檢索。最后一個是外部接口調用層[4]。

2.3備份技術和恢復技術

不管哪種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都會發生各種問題,即使云計算網絡儲存安全性比較強,但是如果出現腐蝕破壞、地震等因素影響,都會面臨數據丟失的風險。要想避免該現象出現,應使用數據備份技術與數據恢復技術,從而確保數據保存安全,減少不可控因素給數據安全造成的損失,降低數據丟失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云計算數據備份技術的作用下,能夠處理網絡數據失誤刪除、不法人員或者病毒攻擊的風險。刪除保護技術作為一項跟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而發生的新型技術,在該技術下,不但可以處理人為誤刪風險,也能防止外界因素給計算機網絡儲存系統運行安全造成的影響,避免重要信息丟失或者盜取[5]。

2.4糾刪碼技術

糾刪碼技術也就是跟隨計算機網絡編程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計算機網絡儲存安全技術,可以對網絡中保存的代碼進行科學管理,對網絡中保存的部分錯誤代碼及時清理,如通過碼字、分組碼等對錯誤代碼重新編制,在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保存過程中,常見的刪除碼技術有三種,分別是無速率編碼技術、RS糾刪碼技術、級聯低密度刪除碼技術。不管采用哪種技術,都可以保證網絡儲存安全,應用廣泛。

2.5密鑰管理技術

在以往數據中心中密鑰維護和管理過程中,對密鑰數據訪問的控制一般為企業管理者。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密鑰管理技術作用下,通過云計算服務中密鑰共享傳遞,讓用戶能夠對保存的數據進行訪問。在SaaS、PaaS云計算網絡中,密鑰管理通常由云計算供應商進行提供,用戶在獲取數據訪問密鑰以后,可以對云計算網絡中各項數據進行使用,用戶享有密鑰控制的權限[6]。

2.6可取回性證明算法

可取回性證明算法作為一種把“挑戰—響應—驗證”為根本的一種基礎性算法,在實際應用中,能夠將編碼糾正價值充分發揮,尤其是用戶在使用云計算技術查詢相關數據過程中,需要提前做好數據信息驗證工作,之后將挑戰傳遞到云端中,根據用戶挑戰進行響應,最后用戶根據云端反饋的信息充分驗證[7]。用戶驗證作為重點,如果通過,表示儲存安全,如果不通過,則表示文件有所損傷,需要恢復處理,或者在編碼冗余信息的作用下實現數據恢復處理,利用副本來保證數據保存安全。

2.7應用MC—R端

首先,利用用戶端MC加密算法,建立書籍偽裝、標記、隱藏模型。其次,引進,云端MC—R策略,也就是對核心隱私數據加密處理,無須對其他數據加密,其目的在于防止云端RSA呈現出大數據消耗的狀況[8]。在實際操作中,用戶應形成密鑰,之后利用MC加密算法集中處理,并保存在云端,云端對數據加密處理。用戶如果想要下載,應滿足相關要求,從而保證數據保存安全。

2.8虛擬機的動態遷移功能

要想讓虛擬機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應把一臺物理服務器轉移到另一臺物理服務器中,實現功能優化,極大限度的控制遷移時間成本。對于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存,要想將虛擬機中動態遷移功能充分發揮,提高其靈活性,除了要保證其運行安全之外,還要強化數據保存備份功能[9]。結合當前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存中高度虛擬機的動態遷移技術應用情況,在IP地址比較固定的情況下,為了獲取理性的遷移效益,應該在物理路由的作用下,讓遷移效果更加理想。在虛擬機遷移完成以后,網絡配置功能通常不能同外界信息轉換處理,影響數據保存。通過使用云計算技術,在兩級網絡中加入虛擬機,能夠讓安全存儲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通過使用云計算技術,對現有安全保存技術改革創新,在網絡正確引導下,擴大虛擬機應用規模,改善網絡儲存效率和效果[10]。

3結語

總而言之,從目前情況來說,云計算機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保存中應用比較廣泛,云計算技術展現出較強的拓展性和高性能功能,可以讓計算機網絡數據儲存安全得到保證,尤其是在當前云計算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數據備份技術、數據恢復技術、密鑰管理技術等應用,都可以保證計算機網絡存儲安全,這些技術也被靈活應用在安全存儲中,獲取理想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煒玥,冷昊,楊盛明,等.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之常見安全要點及應對方法[J].電子質量,2021(4):8-11.

[2]劉峰.網絡安全分析中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探討[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1(4):95-97.

[3]黃蓉.計算機網絡安全與數據完整性技術探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1(4):57-58.

[4]郭強.基于云存儲的計算機網絡數據安全保護方法[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33(3):211-213.

[5]張俊.云計算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1,50(1):120-121.

[6]辛宇.網絡安全的分布式異構存儲網絡安全技術分析[J].電子世界,2021(1):170-171.

[7]李海生.計算機網絡安全存儲中云計算技術運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6):96-98.

[8]許媛.基于云計算技術環境的網絡安全存儲系統設計研究[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20,39(4):42-45.

[9]李盛.云計算技術在計算機網絡安全存儲中的應用分析[J].電子測試,2019(1):117-118.

[10]孫曉妍.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存儲安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4):200-201.

作者:張鳳瓊 單位:攀枝花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