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建設路徑

時間:2022-01-24 10:29:35

導語: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建設路徑

摘要:隨著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發布,高職專業設置隨著市場動態調整成為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新專業的建設也將成為常態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發展必然,新專業建設中如何實施產教融合,文章提出了構建“1+1+X”產教融合生態圈的思路,介紹了云計算與應用專業具體實施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生態圈;新專業建設;云計算技術

一、構建產教融合生態圈,深化新專業建設的邏輯起點

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專業建設始終需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人到哪里去?即專業培養的人才定位、人才培養的模式以及培養人才的出口。新專業目錄中要求專業對接新技術崗位、對接新職業崗位、對接新業態崗位、對接市場化需求,面對新的技術、崗位和市場,新專業面對新的技術、新的崗位,專業建設沒有以往的成功經驗可借鑒,同時在師資、實踐資源等方面都存在薄弱環節,為了能夠全面培養學生,提高學生技能和整體素質,以適應新的職業崗位,其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依托專業,與對應相關產業的技術、服務與生產之間的協作,是基于校企雙方為促進產業發展和人才供給水平的提升而開展的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僅體現在學習與就業方面,更要重視教育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合作[3]。因此,新專業建設中產教融合是多方互動的結果,包括專業與地方產業深度互動對接,專業的人才輸入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人才的有效供給,通過多方努力共同構建產教融合生態圈,其中高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體,企業作為合作主體,政府通過政策等支持,共同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培養符合產業發展的新技術人才,實現新專業的對接目標。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須以雙方利益需求為出發點才能真正融合,才具有可持續性。行業企業作為新技術人才的需求方,應充分發揮其在技術、市場等的優勢,為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崗位指導、專業標準、實踐平臺等,從而獲得符合行業企業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高職院校在新專業建設中應結合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針對性開展人才培養,提高人才輸出的質量;政府在產教融合應充分利用資源、政策等優勢積極推進產教雙方的互補互動互促,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教融合生態圈。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建設實施路徑

(一)專業建設背景

作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培養機電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實施“雙層次多方向+核心崗位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技術技能雙層次人才培養,每個專業開設3個以上方向,培養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能力。專業方向中至少一個為新技術方向,同時拓展特色技能、復合技能等專業方向,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和職業技能等級能力課程模塊,注重培養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新專業的建立并不是簡單地增設一個專業方向,需要多方位的準備,包括發展規劃、實踐基地、師資儲備等。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是2015年高職專業目錄中新增的專業,學院在開設新專業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在分析傳統專業和新技術專業關系的基礎上,2016年率先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多方向人才模式下設立“云計算技術應用”專業方向,經過三年的實踐和儲備,2019年云計算技術與應用作為一個專業獨立招生,2021專業更名為云計算技術應用。

(二)專業建設思路

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新專業在建設中始終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供需對接、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在于資源、平臺與機制等要素的系統化,這樣才能形成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的貫通融合,共同推動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融入、融通、融合”是產教融合演化的三個層級,是一個逐步演化和遞進的過程[4]。因此產教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設云計算機技術與應用新專業中通過構建“1+1+X”產教融合生態圈尋找合適的融入點,即1個專業對接1個行業龍頭企業及若干個龍頭企業的生態伙伴,共同形成產教融合生態圈,整體設計如圖1所示。行業龍頭企業對新技術、新方向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市場份額大,產業生態圈完整,對人才的需求旺盛,對人才培養愿意投入。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選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合作龍頭企業,在新專業建設中通過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合作,借助企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和龐大的合作伙伴生態圈,解決新專業建設中產教融合的痛點和難點,利用華為ICT學院平臺,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針對云計算技術簽署了五年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從人才培養的入口到出口進行多方位合作,提升新專業的建設起點,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圖2為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新專業建設中產教融合的實施路徑。供需的精準對接是產教融合的基礎,新專業中通過走訪、調研華為全球云計算中心、大量華為生態合作伙伴的基礎上,與企業共同梳理區域對云計算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定位,使專業真正對接區域人才需求。分析所在區域企業對高職層次云計算崗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商中云計算相關產品售前、實施和售后工程師以及企事業單位中云計算實施和運維工程師,其中云計算實施、售后需要熟悉具體的軟硬件產品,掌握產品基本問題的解決方法;運維工程師要確保企業數據中心和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轉,更側重網絡和系統維護;售前工程師既需要一定的云計算專業知識,也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一個復合型崗位。職業教育不是簡單地緊盯著企業,而是要將企業需求放在第一位。從產業需求、行業企業需求出發,將其與人才的需求集成起來,使學生在直接經驗和知識獲取的同時,學會比較、學會遷移,進而內化為應對未知問題的能力[5]。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中,一方面在對云計算技術分析后選用一些開源云技術作為教學基礎,使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遷移和可拓展性,另一方面融入華為云計算和華為存儲認證,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通過專業培養學生獲得企業生態圈認可的職業資格認證。華為云計算職業資格認證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分別為HCIA-CloudComputing、HCIP-CloudComputing和HCIE-CloudComputing,云計算技術與應用新專業在課程體系構建中融入云計算和存儲初中級認證內容,其中云計算初級認證面向具備使用虛擬化技術協助進行云計算部署和運維能力的工程師,云計算中級認證面向具備大中型規模云計算環境運維能力的高級工程師,存儲初級認證面向具備存儲基礎技術知識和產品基礎運維管理能力的工程師。通過對云計算機技術與應用專業對應崗位和職業能力的分析,以及對企業職業資格認證技能點的分析,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培養的需要具有良好IT技能,了解服務器、存儲、網絡、虛擬化等方向的技術要點,具有較系統的Linux操作系統知識和操作經驗。因此專業基礎核心是程序開發基礎、數據庫基礎、計算機網絡和Linux操作系統,核心專業課程包括“服務器虛擬化技術”“網絡存儲技術”“云計算平臺管理與應用”以及“自動化運維”,此外,通過“IT產品營銷”等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復合技能。在整個課程體系構建中既考慮為華為及其生態伙伴圈提供直接對接產教融合圈需求的云計算人才,也考慮人才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在專業人才的培養實施過程中,華為及其合作伙伴始終參與其中。其中師資和實踐平臺的建設是新專業實施的基礎,通過合作共建師資和實踐平臺。利用華為生態大學資源,多位教師獲得華為云技術職業資格認證,引入華為生態伙伴工程師做兼職教師開展職業規劃引導和華為云計算綜合實踐教學,從大一新生入學的專業教育、大二云計算職業資格認證到大三云計算領域職業發展規劃,產教融合圈中的生態伙伴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專業建設初期在實踐平臺缺乏的情況下,華為生態圈合作伙伴為學校免費提供遠程云計算實踐平臺,解決了新專業建設資源問題,隨著合作進一步深化,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與華為共建完成云計算和存儲實訓室,真正實現產教雙方互補互動互促。其次,利用華為行業龍頭影響力校企政合作每年組織人才聯盟雙選會,為人才的供需雙方搭建有效通道,解決專業人才的出口以及企業的用人需求問題。

(三)專業建設成效

通過與華為公司合作構建“1+1+X”產教融合生態圈,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專業學生獲得華為云計算職業資格證書比例均在60%以上,每屆均有多位學生取得華為云計算HCIE最高級別的職業認證證書。專業學生在2019年華為中國區大學生ICT大賽東部賽區與本科生同組競技中取得云計算一等獎。每年與華為生態伙伴合作開設華為云訂單班,為產業輸送云計算專業人才,專業負責人作為華為ICT人才聯盟的理事,參與人才聯盟的共建,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作為承辦方在校內組織華為人才聯盟雙選會,使人才培養真正對接市場、對接崗位。

結語

隨著職業教育專業目錄的動態調整,新專業不斷涌現,在新專業的建設中只有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才能做到專業與產業、與崗位以及新技術等的真正對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需要在找準多方利用共同點的前提下尋找合適的切入點,通過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構建“1+1+X”產教融合生態圈,從融入融通開始逐步深化合作,在共同實施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在技術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真正實現融合。

參考文獻:

[1]王萬川,劉曉明,黃興海,錢俊.產教融合發展的內涵和實踐路徑研究——以揚州軟件信息產業為例[J].職業時空,2016,12(05):5-7.

[2]成永江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內涵與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4):128-129.

[3]丁麗,方曉,王景蘭.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融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河北職業教育,2021,5(01):81-85.

[4]劉志敏產教融合:從“融入”走向“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8(02):24-25.

[5]姜大源.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骨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4):5-8.

作者:姜洋 徐芳 單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