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轉變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10:44:00

導語:法治理念轉變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治理念轉變研究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西方法治轉變

[論文摘要]英國社會學家卡爾•波普爾說過“人們普遍相信,對待政治學真正科學的或哲學的態度,和對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歷史的沉思和闡釋之上。”這句話給我們這樣一種思考法治,尤其是中國法治的維度:我們既不能停留在技術這一層面,也不能完全局限于現實社會這一視域,而是應當把它上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并把視野擴展到整個歷史領域。只有這樣理解和把握的法治,才不會僅是一些具體的操作規程和技巧,而是具有普適性的精神和原則。因此,研究西方的法治理念及其轉變過程對中國的法治建設來說大有裨益。

西方法治理念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臘城邦時期(約公元前8世紀)的“尚法”觀念。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這一觀念逐漸成為了一種理念、一種信仰。它包涵著“法律地位至高無上”“法治高于人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眾多思想和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理念,也正是在這一層面上,法治才具備了“處事方法”和“治國方略”的意義。那么,法治的理念在西方是如何產生?它又是怎樣隨時代演進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還要從古希臘說起。

一、古希臘,從“尚法”到“良法之治”

自公元前8世紀,希臘開始進入城邦時代。城邦的誕生不僅為法律開辟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而且也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希臘人崇尚法律觀念、維護法律權威的觀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觀念就誕生在這個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如斯巴達的法律制度,由其政治制度的創建者來庫古以“神諭”的形式傳達,因而具有極高的權威性,斯巴達人也由此養成了極強的守法觀念,他們自愿服從來庫古法律的約束,極少違反,他們將對法律的遵從看成是一種“美德”。

在希臘的另一個著名的城邦雅典,最初并無成文法,僅有習慣法,雅典的平民極力要求制定新的法律來限制貴族的特權,以確保自己的利益。于是成文法應運而生。經過政府和民眾的長期努力,雅典開始進入法律“統治”的時期。自此,法治的意識在希臘人的思想中形成,他們關注法律的權威,強調執政民眾對法律的服從,并萌發了要用法律來建構政治秩序的愿望。

古希臘明確把法治作為治國方略而提出來的思想家是柏拉圖,不過他的思想也經歷了較大轉變。最初他并不主張法治,在治國理論上,他的標準是正義和知識。在他看來,法律只是一種規則,但它本身不是正義和知識,因而不足以治理好國家。因此他提出:理想的國家必須由德才兼備的哲學家來統治,而不是由法律來統治,“治理國家的最佳的方法不是給予法律最高的權威,而是給予明曉統治藝術、具有大智大慧的人以最高的權威。”但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及其方略實現的根本條件,是世上要存在像他描繪的美德和智慧俱全的人,對此黑格爾說“一說到地球上的人,那么他(柏拉圖)的理想就不可能實現了,因此這樣一個理想完全是虛幻的”。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法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是古希臘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較早為我們揭示了法治的基本內涵和價值目標,并批出了建構法治的基本方略,為我們較為完整地勾勒了一幅法治國家和社會的藍圖。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法律具有至上權威是法治的關鍵,而良法是法治的基石,這是法治的兩大基本要素。亞里士多德為法治的發展確立了崇高的奮斗目標,具有永恒的價值,因此我們可以說,亞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二、古羅馬,從崇尚理性到關注權利

古希臘的城邦文明最終被羅馬人征服,但是,羅馬人并沒有因為軍事征服希臘而同樣征服希臘人的思想文化,相反,他們卻被淹沒在希臘的思想文化之中。在法治思想領域,羅馬人也成了希臘法治思想的后繼者和傳播者。

在繼承和發展古希臘法治思想的思想家中,我們不能不提到西塞羅。一方面,他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法律和法治思想同斯多葛學派的自然法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進一步確證法治的必然和正當;另一方面,他又根據自己的政治實踐的經驗教訓來闡述法治建構中若干現實問題。這樣一來,西塞羅在對法律和法治的理解上,視角和視域要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寬廣的多。

西塞羅把理性看做神賦予人的本質屬性,是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他認為,在沒有國家和成文法律的時候,自然法就已存在,成為了人類正確行為的準則,以它的理性力量指示和禁止著人們行為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理性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只不過是成文的理性而已。在他看來,國家是各民族或市民以正義為基礎、以法律為紐帶自愿建立起來的一個集合體。而且,在這個公民的“集合體”中,人與人之間構成一種協作互助的“伙伴關系”。這表明,國家是由法律建立起來的一個自由、平等的實體;國家的職能在于實現公民的自由和平等,并為眾人謀取利益。

在西塞羅之后,羅馬共和國為龐大的羅馬帝國所取代,帝國的大權都集于皇帝一身,皇帝的意志不許違抗。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權威被皇帝自身的權威所掩蓋,但法治的某些思想或觀念并沒有因為共和國的法治被破壞而徹底摧毀,還是繼續殘存在帝國之中。一些開明的皇帝不認為法律是他們手中的一根權杖,而把它看成治國的有力憑據。特別是在東羅馬帝國取代西羅馬帝國之后,帝國的皇帝們更加認識到,要實現帝國的輝煌,只有兩樣法寶,一是武力,二是法律。這樣,法治的觀念便一直得以延續。《查士丁尼法典》的出現,對推行法治起了重要作用。

三、從古代到近代,由神性回歸理性

從總體上說,如果說古希臘和古羅馬是一個法治思想主宰的時代,那么中世紀的西方世界則是一個神治思想壟斷的時代。日爾曼人并未表現出羅馬人當年的謙遜和寬容,他們的野蠻入侵以及對原有文明的掠奪和踐踏使得繁榮一時的羅馬法治文明湮沒在侵略者的鐵蹄下。但這些征服者卻對羅馬人留下的基督教及其教會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寬容和情有獨鐘,基督教成了西歐惟一“合法”的精神信條。所有的人、所有的思想都共同寄生在神治的思想之下。基督教將法律上升為終極意義上的神的理性,宣稱人和法都是整個神圣統治體系的組成部分。

基督教神學的精神強制,在使歐洲人屈從于神意的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思想自由的憧憬。而當時各種政治權力的對抗又使人們處在一個相對松散的政治控制之下。這種統治狀態無疑為自由思想的成長提供了溫床,在這“自由的胚胎”里逐漸醞釀成一場場表達人們政治理想的復古主義運動,從而哺育和催生了近代法治主義的萌芽。在11世紀末12世紀初,隨著羅馬法的集成《國法大全》在意大利的發現,以及城市再一次崛起和商業的迅速發展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在歐洲掀起了一場學習和研究羅馬法的運動。由此最終引出了席卷整個歐洲的高舉人文主義大旗的文藝復興運動。

在這次運動中,封建勢力和宗教神學的權威遭到重創,人類開始找回了自己的尊嚴和個性。馬克思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文藝復興也奠定了近代法治思想人本主義的基調。通過這次文藝復興,歐洲的思想文化主流從神本主義向人本主認轉化,人的地位上升,人的價值凸現。這一變化影響著歐洲人對政治體制和治國方略的新的思索,從而導致了以神為本的法治理念衰微和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的萌生。

到17世紀,英國的哈林頓是最早明確提出法治主張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法治主張是在經驗的、歷史的事實中來論證,這也使得他成為架起古典理性主義與近性主義法治思想的橋梁的人。在哈林頓之后,崇尚法治、尊崇理性和良法逐漸成為西方法治思想的主流。

四、法治:自由與民主

對于近代法治思想的形成來說,文藝復興運動僅僅為其提供了充分的輿論準備和精神條件,而啟蒙運動則是近代法治思想體系形成的直接力量源泉。與文藝復興運動相比,啟蒙運動帶有更加強烈、更加明顯的政治革命的性質。在眾多的法治思想家中,孟德斯鳩和盧梭的其中的代表人物。

孟德斯鳩以自由主義作為立論的基礎,把自由確立為法治的實質,而把法治看成自由誕生的基本的政治結構。不過在他看來,法治國家的目標確立為自由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的問題是法治國家如何能夠保證自由,正如他指出的“人類的理性所以偉大崇高,在于能夠很好地認識到法律所要規定的事物應該和哪一個體系發生主要的關系,而不致攪亂了那些應該支配人類的原則”。“法律上的自由”是他確立的自由的和法治的基本原則。

當自由主義的法治學說經孟德斯鳩等政治思想家的闡釋而確立下來的時候,以盧梭為首的民主主義者的法治學說也正在興起。盧梭既是一個自由的理想主義者,又是一個民主主義者,他的理論試圖把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建構一個理想的共和國創設一種理想的模式。同孟德斯鳩一樣,盧梭也崇尚自由,他認為,自由需要平等,這種平等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意義上的。而由于社會制度而導致的政治制度上的人和人的不平等,正是人們失去自由而倍受奴役的根源。所以盧梭認為建立法治,樹立法律高于一切權力的權威,才是徹底杜絕專制、使人們不再受奴役,從而最終實現人類自由的有效途徑。

五、總結

康德說:“大自然迫使人類去加以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在這一方面,西方的法學家和思想者們從很早開始就展開了多維度的探討和摸索。在這兩千多年的探索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自由”“平等”“理性”等理念一直貫穿其中,這些思想并非只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時期存在,它們都是具有普適性和歷時性的原則和理念。這些標識著人類文明最高理想的詞匯也正是我輩法學學子們要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對于法治的理想,我國起步較晚,但這絕不應成為我們停留于當前水平的借口,相反,我們應大量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成果來不斷豐富、發展我們的理論體系。發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我相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將會在歷史中得到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英〕卡爾•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德〕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4]〔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5]汪太賢:《西方法治主義的源與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7]〔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8]〔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9]周葉中:《憲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