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憲政辯證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1:16:00
導語:政治文明憲政辯證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要明確政治文明與憲政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文明和憲政。
所謂政治文明,是指公權力運作的一種狀態、一種趨勢,即公權力運作日益擺脫野蠻、愚昧、暴力、陰謀,從而日益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日益符合人類創設公權力的目的的狀態、趨勢。
首先,政治文明是指公權力運作文明。公權力主要指國家權力,除國家權力外,公權力也包括非政府組織行使的社會公權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是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力量,自然行使著重要的公權力。因此,我國政治文明的設計不僅應包括國家權力運作的制度設計和非政府組織權力運作的制度設計,而且應特別包括執政黨共產黨權力運作的制度設計。其內容不僅包括國家與公民的關系、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國家機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系、非政府組織與社會公眾的關系,而且特別包括執政黨與國家機關的關系。
其次,政治文明是指公權力運作的一種狀態、一種趨勢。既然是一種“狀態”,自然有其衡量、認定的標準,衡量、認定政治文明的標準是公權力運作的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符合人類創設公權力的目的。既然是一種“趨勢”,其標準就是變化和發展的,而不是固定和一成不變的。政治文明是指公權力運作日益擺脫野蠻、愚昧、暴力、陰謀,日益向符合文明狀態標準接近(但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的趨勢。
所謂憲政,是指人類創設的控制公權力行使,保護公權力相對人權利、自由的一種機制。這一機制包括規范公權力授予、公權力分配、公權力之間的相互協調、制約、公權力運作、對公權力行使者的監督、控制、對公權力相對人的救濟的一整套規則、制度及其運作程序。
首先,憲政是人類創設的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是用來控制公權力的。公權力本來也是人類創設的,是人類為了生存,共同生活,戰勝單個人不能戰勝的種種險惡和進而謀求物質和精神的幸福而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自由,所形成的一種有巨大能量和強制力的公共權力。但是,這種公共權力一旦形成,它既可以為人民服務,也可以被公權力行使者利用為他們個人服務,成為壓迫人民,侵犯人民權利、自由的工具。為了防止公權力的這種異化,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探索,終于創設出一種能夠既能有效發揮公權力積極作用,又能最大限度抑制其消極作用的機制,這種機制就是憲政。
其次,憲政是控制公權力的一整套規則、制度及其運作程序,既包括規范公權力授予、公權力分配、公權力之間的相互關系、公權力運作等的規則、制度、程序,也包括對公權力行使者的監督、制約、對公權力相對人救濟規則、制度及其運作程序。
從上述對政治文明和憲政的涵義的闡釋中,我們即可以初步看出二者相互的辯證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政治文明是憲政的基礎和推動憲政發展的動力
關于政治文明對憲政的作用,我們既可以從理論上予以證明,也可以通過歷史事實予以證實。就理論而言,憲政與政治文明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沒有政治文明,不可能有憲政。因為憲政是控制公權力的,而行使公權力的人總是不愿意和希望自己手中握有的權力受到控制,更不會主動去建立一種控制自己行使權力的機制的。當外力試圖去建立這種機制時,他們也總會利用公權力的巨大能量和強制力去阻止這種試圖的實現。在社會經濟不發展,人民無力知政、議政、參政的條件下,統治者憑借暴力、欺騙和玩弄陰謀手段統治人民和壓制、鎮壓反對派,在這樣的政治環境里,要建立和實行憲政是不可想象的。只有當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社會逐步形成起一種新的政治力量和政治環境,公權力不得不按照一定的規則運作,公權力行使者即使不喜歡,其也沒有能力廢除這些規則和不受這些規則的約束時,只有在這樣的政治環境里,憲政才可能建立起來。很顯然,憲政只能是政治文明的產物,憲政只有在政治文明的土壤和環境里才能生長、發展。當然,政治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又是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從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各國的憲法和憲政,大多是人民通過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政治以后才制定和創建的。在民主政治建立以后,政治文明的進步又不斷推動了憲法和憲政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英國在光榮革命以前,政治是相當黑暗的。都鐸王朝時期,國王亨利七世在普通法院之外建立了許多特權法庭(如星座法庭等),這些法庭完全不受法律的約束,任意秘密逮捕、秘密審訊、處罰,甚至殺害對其專制統治稍有不滿的人們,鎮壓政治上的反對派。到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這種政治野蠻更甚于前,查理一世通過特權法庭殘酷鎮壓人民反抗,任意剝奪人民和的生命、自由,其政治殘忍性以致使英國人在專制統治被推翻數年以后提到此還后怕,還心有余悸。也正因為如此,英國人民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民主政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憲政,廢除特權法庭,確立司法獨立,限制政府權力。英國憲政發展的歷史表明,憲政的需要是在政治專橫時期,人民因不能忍受專制統治者的殘酷、野蠻統治而逐步生長、發育的,而憲政的實際建立和運作則只能是在民主政治建立之后,必須有相應的政治文明為其提供基礎。
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前,其憲法不僅將選民作自由人與非自由人(黑人)之分,而且規定對非自由人(黑人)只以五分之三計入各州人口。這意味著一個黑人只被視為五分之三個人,只享有半票多一點點的選舉權。南北戰爭以后,美國廢除了奴隸制,結束了這一極不光彩,極不文明的政治歷史。正是由于這一政治文明的進步,才有了1868年的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出臺。該憲法修正案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入籍而受其管轄的人,均為合眾國及其居住州的公民。各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剝奪任何公民特權與特免的法律;也不得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其轄境內,不得否認任何人應享有法律上的同等保護。美國憲法和憲政的這一重大發展,顯然是其政治文明進步推動的結果。
二、政治文明決定憲政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
比較各國的憲法和憲政,雖有諸多方面的共性,如確立和實行控權、分權、人權保障、司法獨立的原則等,但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區別,如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及相互制約與平衡,英國實行議會主權;法國設立憲法委員會,德國設立憲法法院;俄羅斯實行總統制,日本實行內閣制;一般憲政國家都有一部成文憲法,英國卻沒有統一的成文憲法,等等。各國的憲法和憲政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國政治文明的歷史傳統及所形成的模式不同,而一國憲法、憲政的內容、形式以及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則是直接受該國政治文明的歷史和現狀決定的。如英國實行君主立憲、議會主權、采行不成文憲法即是由光榮革命以后各種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明格局及歷史傳統所決定的。
即使在一國之內,不同時期憲政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有多次修憲,每次修憲都確定了新的憲政目標和任務。如1988年修憲確定國家對私營經濟合法權益的保護;1993年修憲確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9年修憲確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等。我國在不同時期為什么會進行這些修憲和確定這些相應的憲政目標和任務呢?很顯然是各個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所推動的,是由各個時期政治文明的狀況和發展方向和目標所決定的。
由此可見,憲政并不存在完全統一的標準模式,其內容、形式、發展方向、目標和任務是由各國、各不同歷史時期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所決定的。
三、憲政是政治文明的最重要的內容和標志
前已述及,政治文明的內容和標準主要是公權力運作的理性化、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和符合人類創設公權力的目的。分析政治文明的這些內容和標準,正是憲政所追求的目標和任務,或者說正是憲政實施的結果。
公權力運作的理性化要求公權力行使應消除情緒化,避免感情用事,防止在權力運作時單純受激情支配。憲政確立的分權、制約原則和決策的聽證、論證等制度,正是政治文明這一要求的體現和實現途徑。
公權力運作的民主化要求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保證廣大人民參與國家管理,保證各種合法政治力量的參政、議政,消除獨裁,避免專制,防止過分集權。憲政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眾參與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等正是政治文明這一要求的體現和實現形式。
公權力運作的制度化要求政府行為保持連續性、穩定性,消除政策依長官意志變化而變化,依領導人注意力變化而變化的現象,避免政府行為反復無常,防止政令朝令夕改,失信于民。憲政確立的政府誠信制度、信賴保護制度以及憲法本身的穩定性和修憲程序的嚴格性,正是政治文明這一要求的體現和實現途徑。
公權力運作的規范化和程序化要求公權力運作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正當法律程序,消除無序化、暗箱操作,避免偏私、主觀武斷,防止腐敗、濫用權力和效率低下。憲政確立的立法、司法、行政程序制度、包括信息公開制度、職能分開制度、回避制度、聽證制度、時限制度及其對公權力主體行使公權力行為過程、步驟、方式的規范,正是政治文明這一要求的體現和實現途徑。
四、憲政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條件和保障
就政治文明對憲政的作用而言,我們說,政治文明是憲政的基礎,沒有民主政治的建立,沒有政治文明的發展,憲政不可能產生。而就憲政對政治文明的作用而言,我們可以說,憲政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條件和保障,沒有憲政,民主政治將變質、將轉化成專制政治,政治文明將被野蠻政治、陰謀政治、暴力政治所代替。在這方面,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東方社會主義國家,都既有極深刻的教訓,也有很寶貴的經驗。
德國于1918年建立民主共和國,1919年制定魏瑪憲法,實行憲政。魏瑪憲法規定了較廣泛的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規定了一定的分權和控權制度,規定了保障人民主權的國民公決和國民請愿制度,這些憲政制度顯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德國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但是希特勒上臺后,廢棄憲政,實行法西斯統治,不僅葬送了德國的民主政治,使千千萬萬的德國人民慘死于法西斯的屠刀之下,而且給全世界億萬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俄國在列寧的領導下,于1917年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1918年制定俄羅斯聯邦憲法,創建了完全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憲政,這種新型憲政有力地保障和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1924年,在斯大林領導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同年制定蘇聯憲法,1936年又制定新的蘇聯憲法。兩部憲法均確定了在蘇聯實行社會主義憲政。但是,斯大林在“肅反”運動中和其他一些時期,卻將憲法棄置一旁,違反憲政原則,不經公開司法審判而鎮壓政治上的反對派,使政治文明轉化成了政治專橫,此種政治專橫使許多人冤死于自己人的槍口之下。
我國也有與前蘇聯同樣的經驗教訓。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黨和國家比較重視憲政和法治,先后制定了“共同綱領”和憲法,在國家權力運作過程中也比較注意按憲法和法律辦事,自覺受一定的程序制約,尊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但是自五十年代后期起,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這些政治運動不講憲政,不講法治,不講程序,無法無天,最高領導人的權力不受憲法和法律約束,整個國家公權力完全根據最高領導人變化無常的意志運作,最后導致“”那樣長時期和全局性的災難,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沉痛的損失。“”教育了中國人民,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重新制定了憲法,重新走向了憲政和法治的道路。短短二十多年時間,由于憲政和法治逐步健全、完善,我國政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次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黨的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的正常程序順利交接即是這種政治文明進步的顯著表現。當然,我國目前政治文明的程度還不是很高,還必須進一步發展。但是,要推進政治文明的發展,就必須同時下大力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憲政和法治。如果不將我國的憲政和法治再向前推進一步,我國的政治文明將不僅不能繼續發展,而且可能出現倒退,重演歷史的悲劇。
歷史和現實說明,政治文明和憲政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某種意義上,二者可以認為是同一件事,是同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沒有政治文明就沒有憲政,沒有憲政同樣也就沒有政治文明。
- 上一篇:檢察機關審判監督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地方稅改革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