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憲法關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4:46:00

導語:法院憲法關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院憲法關系管理論文

一、從憲法規定,對人大和法院關系的考察

憲法規定,對人大和法院關系的考察。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法律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團體、個人的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作為國家機關組成部分的人大和法院均系由憲法所出,二者的職責分為在憲法中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從憲法本身來考察人大和法院的關系,是對之進行準確界定的基礎。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形勢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此可見,人大是我國的權力機關,人民通過先覺自己的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全國人大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對國家的一切重大事務享有最高的決定權,地方各級人大是地方的權力機關。人大的職責范圍包括立法權、決定權、法律監督權等,同時,憲法規定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議行合一”,《憲法》第3條規定:“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有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钡?2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即法院是唯一的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專門的國家機關。由此可見,人大與法院之間不是平行的、相互制衡的分權機關,而是組織者和被組織者的關系。但是《憲法》第126條也明確規定了法院獨立先使審判權,部首其他單位、個人的干涉。這就表明,審判權只能由法院單獨行使,即使是產生法院的權力機關——人大,也不能代替法院行使審判權,這種權力的分工也是憲法明確規定的。因此,由對我國憲法的考察可以得出人大和法院存在以下的關系:

(一)立法者和執法者的關系

人大是我國的立法機關,法院是我國的審判機關。法院審判權的行使具體體現在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審判活動,法院審判權的行使要遵守相關的程序法律,并依相關的實體法律、法規對案件進行審理。法院只有嚴格執法,才能防止司法權的濫用,維護司法公正的實現。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人大制定的法律,也只有通過法院在具體案件中的適用,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為法律的價值和功用。因此可以說人大和法院的目的是相同的。

(二)組織者和被組織者的關系。

憲法規定,各級法院及其主要成員都要有同級人大選舉、任命,并對人大負責。但是此處的負責,并不是指二者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審判權是法院獨立行使的,知識旨在嚴格履行憲法和法律的職責方面對人大負責。

(三)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

人大有權對法院及其工作人員監督,這種監督實際上是國家權力主體——人民對審判權行使的監督,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原則。人大對法院的監督十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這也是最高行式的法律監督,就我國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而言,法院之于人大只有被監督的義務,而沒有類似于“三權分立”中的制約立法機關的權利。

在以上三種關系,立法與執法,組織與被組織者兩個關系是清晰的,再現事業是可以明確而肯定地體現并執行的,而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由于“監督”一詞的準確應有之意和監督的途徑的不清晰,往往導致橫打的爭議,因為人大對法院的監督權和法院的獨立審判權都是憲法所規定的權力,前者的不妥當行使必然會造成對后者的影響干涉。因此,如何妥善地行使人大的監督權,而又能夠保證法院監督權的獨立行使,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下面從監督權的要領之廓清與行使的必要性、審判獨立的價值和作用的發揮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構架二者之間正當的、良性的憲法關系。

二、法院的獨立審判權。

人民法院的獨立審判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獨立審判”也可以稱之為司法獨立(如果對司法權進行嚴格解釋的話,那么法院的審判權就是完整的司法權。),就是指行使司法權的法院和法官依據法律,獨立自主地審理案件,不受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的干涉。

(一)就司法獨立原則

其產生經歷了從政治思想原則到憲法原則,再到司法審判活動準則的演變過程。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中,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限制個人(君主)或少數特權階層一切權力獨攬的獨裁狀況,提出了分權的政治要求。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司法獨立,以權力制約權力的主張,這為西方資產階級憲政普遍采用。但是我國憲法中的分權制度不同于西方憲政中的權力分立和制衡,我國采取的是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憲法對國家權力進行了合理的分工,立法權和司法權分別由權力機關和審判機關行使,司法權的行使也強調其獨立性,但是此種獨立分別由權力機關和審判機關行使,司法權的行使也強調其獨立性,但是此種獨立是在權力機關監督下的獨立。

司法權之所以要求獨立行使,這是由司法權的本質以及其追求的目標所決定的,同時也是現代司法制度中司法獨立所體現的法律技術性功能。司法實質有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糾紛的活動。它是將抽象的法律規定適用到具體的爭議中,通過既定的體現了相應的價值觀的規則的適用,解決一個個具體的糾紛,從而達到通過法律來產生預期的社會秩序,維護某種利益取向的活動。司法權是進行司法活動的權力,司法權的行使者,依據已有的法律對具體的糾紛進行公正的處理,這一結果的出現,要依賴于準確的判斷。從哲學上講,準確的判斷基于二個條件:一是判斷者心智的健全,二是判斷者擁有自由判斷所必須的思想活動空間。(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第100頁)因此,就外部因素而言(在裁判這個人健全的前提下),裁判的自主性是至關重要的。司法過程就是判斷的過程,司法權的實質是一種判斷權。這就要求司法權的行使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法外的不當影響,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同時司法的目的不外乎“公正和效率”,但就二者衡量而言,公正更能夠體現司法活動的終級目的,效率只是對實現公正過程的成本和結果的價值考量,是訴訟制度上的利益價值追求,而只有公正才是司法存在的內在追求,司法獨立是實現這一目的——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司法權的行使結果總是涉及糾紛主體的切身利益的重組和分配,法官只有處于超然中立的地位,不受制于任何一方當事人和第三方,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從司法權產生和存在來看,具有與生俱來的貧弱性,非常容易受到立法、行政、或其他力量的干擾?!八痉酁榉至⒌娜龣嘀凶钊醯囊粋€,于其他二者不可比擬,司法絕無可能成功地反對其他兩個部門,故應要其能自保,免受其他二方的侵害”(漢密爾頓,《聯邦黨人文集》)。同時,司法又是一種最講“親歷性”的司法認知性的活動,決定了只有親身經歷了案件審理的法官才可能對事實做出客觀公正的認識和評判,其他非親歷性主體的干預往往會是法官的認識形成偏差,影響認知的準確性和公正的最終實現。綜上所述,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是一種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司法獨立的產生和存在就隱含著實現公正這一目的,他為司法公正的進程和實現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經驗的總結。正因為此,1985年聯合國的《關于司法權獨立的基本原則》第一條明確提出各國應保證司法機關的獨立,并將此原則載入本國的憲法或法律中。

司法獨立自身應該涵蓋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司法只服從于法律,嚴格依法司法。2、在司法機關內部,法官應獨立行使審判權。這是內部獨立。3、司法機關在行使審判權是不受其他單位、團體、個人的干涉。這是外部獨立。就本文論記得法院于人大的關系而言,主要是指法院的外部獨立司法的實現。

三、人大的監督權。

我國憲法規定,法院有人大產生,受人大監督。人大對法院的監督是一種法律監督,人大的監督權是指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為全面保證國家法律的實施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司法機關濫用權力,通過法定的方式和程序,是對司法機關實施的檢查、調查、督促、糾正、處理的強制性權力(蔡定劍,《中國人大制度》)。從根本上講,這也是人民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表現。

(一)人大監督權有以下幾項特性:1、法律性。在內容上,是一種全面的法律監督,其核心是保證法律的實施,并且使其自身的監督行為也是嚴格按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進行的。2、事后性。人大監督手段的實施,一般都發生在事后,而不能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直接對案件施加影響,進行指令、干涉,只能是在審理后,實行監督。(不排除在審理中,發現司法人員有違法違紀行為時的事中監督。但這種監督又是另一種監督,是對審判人員廉潔性的監督。)3、間接性。在行使監督權時,主要或盡可能地通過間接手段達到監督的目的,而一般不直接去糾正違法行為,主要表現在對工作的評價性、批評性、督促性上。4、權威性。這是有人大作為權力機關的地位決定的,也是由憲法明確規定的。困此,對于人大,法院只有接受監督的義務。

(二)人大和法院的監督和被監督關系,從雙方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根據的。人大的職權有憲法明文規定,法院的獨立審判也是憲法的原則。但是,任何權利都不是不受約束的,審判獨立也是在法律監督下的獨立?!敖^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是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圣人之治只是虛幻的理想而己,只有健全的、有力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才能是權力的行使走上健康的軌道。從我國的司法現狀看,確定存在違法裁判,執法不公等嚴重司法腐敗現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已經選擇的方向,這對于我們這個幾千年來人治、德治、專制思想綿延長存的國家來說,法律信仰的培養和對法制信賴的產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法院被認為是正義實現的社會保證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司法腐敗在人民群眾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恰恰也正是對它的最大打擊和致命的摧毀。盡管訴訟制度上諸如上訴、審判監督、抗訴等設計,力圖在司法制度內對審理過錯進行更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事物的自我凈化和糾錯功能并不能完全否認外部監督的作用的發揮,而作為權力機關的人大,基于其監督的權威性、合法性以及人大代表范圍的廣泛性,使其對人大的監督應該更富成效。結合我國的現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大對法院的監督不僅是應該加強的,而且是必須加強的。

(三)從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看,人大對法院的監督存在著這幾種形式:1、聽取法院工作報告,對法院的工作進行總體評價。2、對于具體問題,提起對法院或法官的質詢。3、對司法腐敗行為進行調查,查證屬實可以對責任人法官資格進行剝奪。4、有權對法院的日常工作進行視察,發現問題,提出批評建議。關于人大行使監督權的主體需要強調的是應該是人大集體的監督,監督權必須集體行使。因為我國的權利機關實行的會議制,基于監督做出的決定、指示、建議等必須以人大及其常委會名義做出,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大代表不能對法院的活動進行調查和視察。這些監督從性質上講是人大代表形式監督權的行為,并不是人大形式監督權。

四、正確處理人大法律監督和法院司法獨立的關系

從上文所述,人大和法院之間的憲法關系不是平等的關系,而主要是由人大對法院的單向權利關系。最主要的是,人大如何發揮其監督權來對法院產生作用,而又不至于影響法院司法獨立職能作用的正常發揮。根據人大監督權的特征和法院司法的特殊要求,人大在對法院進行監督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充分尊重法院的獨立審判權。由于司法權的中立性、親歷性、職業性等特征,在個案審理中要絕對排除外界的干擾,這就要求人大在實行監督時不能直接介入或從事案件的審理工作,也不得對個案在審理中發表傾向性意見和明確的要求。在訴訟中,人大的監督只能是一種對法官和法院廉潔性,中立性的監督,而不是對具體案件審理進程的監督,個別地方法院的邀請人大代表參加案件的合議的決定,是違反《法院組織法》的相關規定的。

人大的監督應該是事后的、間接的。憲法規定審判權有法院獨立行使,行政權有政府獨立行使,因此,在行使審判權的過程中,人大的監督不應進入審判權本身,不能對正在審理的案件做出決定或發表意見。人大可以對法院的司法活動的整體及個別情況進行調查,聽取匯報,并提出意見,也可以針對已判決案件中存在的問題接受申訴、投訴,向法院提出意見,并有權責令法院依據法定程序進行復查,或者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有關人員的違法腐敗行為進行調查。但是,決不能用權力機關代替司法機關,徑行對案件進行糾正、改判或者撤消法院的生效判決。人大監督的間接手段有:對法院的某種違反法律的行為,通告其不得繼續實施。例如,洛陽種子案中,河南省人大就明確指出法院判決對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規的效力的否定是錯誤的。對于明顯違法的裁判,督促法院通過相關的法定程序進行復查,或者對法院在工作中違反法律規定的做法,如超審限、亂收費等問題,直接建議法院予以糾正。應當明確的一點是,人大對法院監督的目的,在于保障司法公正,而決不應影響司法的獨立性,而且人大應盡可能幫助法院排除來自其他方面(如黨政機關)的干擾,為法院的審判獨立,創造良好的環境。

法院應該樹立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的意識。作為維護社會公正,正義的司法機關,應當充分認識到人大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積極地接受人大監督,對人大提出的批評、建議等認真對待,這對于確保法院的審判獨立,實現司法公正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保險法律運用問題》,奚新國,中國保險學會保險研究編輯部2001年第10期。

2、《保險案例選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河南省分公司內部網。

3、《商法》,王衛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4、《合同法》,吳弘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5、《合同法新論》,王利明崔建民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新保險法解讀》,袁力主編,中國物價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