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由權法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5:20:00

導語:學術自由權法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自由權法律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以"真理標準的討論"和知識界的"撥亂反正"為開端,歷經教育的恢復、重建和體制改革,憲法的修訂和修正,人權、法治事業的進步,學術逐步"去政治化",學術自由原則的落實較之此前有明顯改善,學術自由在客觀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然而,從法律角度考察,學術自由的憲法權利并未能在法律、法規及政策性規定中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相應地,學術自由權的司法救濟之門也尚待開啟。近年發生的幾個案例,似乎預示著我國學術自由權之法律保障即將發生轉向。

一、幾個觸及學術自由權邊界的案例

就筆者所查資料情況看,以法院受理的案件為限,我國至今尚沒有典型的學術自由案件。觸及學術自由權邊界的案例主要有:莫尊通不服福清市人事局批準教師退休決定案(1998)、葉訓祥不服福清市人事局辭退教師決定案(2000)、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案(1998)、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行政訴訟案(二審,1999)、張向陽訴南京大學拒絕辦法學士學位證書案(1999)、成路訴無錫輕工業大學教學合同糾紛案(2000)[01]以及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1999)。[021]其中,莫尊通案、葉訓祥案涉及教師的退休和辭退問題;其他案件基本上都屬于學生與高等學校之間因證書或紀律處分引致的糾紛。這里以莫尊通案、葉訓祥案和田永案為例。

案例1:

莫尊通原系福清市洪寬中學教員,1996年書面申請退休,并提供福清市醫院體檢診斷"其身體難以支持,無法正常工作"的證明。經洪寬中學和福清市教育局分別簽注同意其退休申請的意見后,市人事局經研究批準莫尊通退休。在莫尊通退休申請報批期間,莫尊通于提出書面申請退休后二個多月,又以口頭和書面形式,以身體經醫療已恢復正常能夠繼續工作為由,向洪寬中學和福清市教育局提出撤回退休申請。但福清市人事局仍作出正式批準莫尊通退休決定。莫尊通不服,向福清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福清市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福清市人事局批準莫尊通退休的具體行政行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規正確,應當予以維持。宣判后,莫尊通不服一審判決,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稱:其申請退休時僅48歲,不符合退休申請條件;上訴人是因為受學校領導打擊迫害而氣憤得病,無奈而申請退休;后經過治療,很快恢復健康,并多次向福清市教育局口頭或書面陳述要求繼續工作,但被上訴人福清市人事局疏于復查。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上訴人莫尊通屬于被上訴人福清市人事局所管理的事業機構人員,不屬國家公務員序列;被上訴人福清市人事局作出的批準退休決定處分了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勞動權,是具體行政行為;被上訴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反行政程序,批準上訴人莫尊通退休的決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因此,判決(1)撤銷福清市人民法院(1997)融行初字第26號行政判決;(2)撤銷被上訴人福清市人事局批準上訴人莫尊通退休的決定。

案例2:

葉訓祥原系音西學區洋埔小學教師,1998年因犯挪用公款罪,被福清市人民法院判決免予刑事處分,福清市人事局以其被法院判決免予刑事處分,要求音西學區將原"合格教師"之評審結果改為"不合格教師"。1999年福清市人事局以葉訓祥犯挪用公款罪,被法院判決免予刑事處分,且1998年度考核中被確定為不合格等為由,作出《關于辭退葉訓祥同志的通知》。葉訓祥不服被告福清市人事局辭退處理決定,向福清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認為,被告福清市人事局作出的《關于辭退葉訓祥同志的通知》主體、程序合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法規正確,判決維持。原告不服一審判決,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福清市人事局在二審期間未作書面答辯。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上訴人未能提供辭退決定的證據事實;根據教師法第5條和第37條規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根據國家規定,自主進行教師管理工作,有權對教師處分或者解聘的單位應為教師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被上訴人福清市人事局不能提供其作為人民政府的人事行政部門,有權作出對教師辭退決定的法律法規依據,因此,其作出辭退上訴人葉訓祥的決定超越職權。原審法院關于辭退決定作出的主體、程序合法,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因此,判決(1)撤銷福清市人民法院(2000)融行初字第016號行政判決;(2)撤銷福清市人事局《關于辭退葉訓祥同志的通知》。

案例3:

田永系北京科技大學應用科學院物理化學系94級學生,1996年在參加電磁學課程補考過程中,被監考教師認為有作弊嫌疑。北京科技大學根據學校有關規定,認定田永的行為是考試作弊,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是沒有直接向田永宣布處分決定和送達變更學籍通知,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正常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1996年9月,北京科技大學還為田永補辦了學生證。其后,北京科技大學每學年均收取田永交納的教育費,并為田永進行注冊、發放大學生補助津貼,還安排田永參加了大學生畢業實習設計,并由論文指導教師領取了學校發放的畢業設計結業費。田永在該校學習的4年中,成績全部合格,通過了畢業實習、設計及論文答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及畢業總成績全班第九名。1998年6月,北京科技大學的有關部門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未向教育行政部門呈報畢業派遣資格表,沒有將田永列入授予學士學位資格名單內交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一審法院認為,本案涉及被告行使頒發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行政權力時引起的行政爭議;北京科技大學關于考試作弊的規定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12條、第29條的規定相抵觸,應屬無效;被告所作的退學處分決定在程序上缺乏正當性;被告為并未實際注銷田永的學籍,而為其補辦學生證等行為,證明退學處分的決定未發生法律效力,因此,判決(1)被告北京科技大學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30日內向原告田永頒發大學本科畢業證書;(2)被告北京科技大學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60日內召集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對原告田永的學士學位資格進行審核;(3)被告北京科技大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30日內履行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上報原告田永畢業派遣的有關手續的職責等。一審宣判后,北京科技大學提出上訴,理由中包括"我校依法制定的校規、校紀及依據該校規、校紀對所屬學生作出處理,屬于辦學自主權范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預"。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判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審判程序合法;"學校依照國家的授權,有權制定校規、校紀,并有權對在校學生進行教學管理和違紀處理,但是制定的校規、校紀和據此進行的教學管理和違紀處理,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必須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北京科技大學對田永按退學處理,有違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是無效的",因此,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述三個案件都很難說是典型的學術自由案例。首先,莫尊通案和葉訓祥案中,莫尊通和葉訓祥都只是中、小學教師,而在學術自由權的歷史上,中小學教師是否受到學術自由權的保護是有爭議的;[03]同時,田永屬于高等學校的學生,其是否享有應予保障的學術自由權,也存在認識上的差異。[04]其次,在三個案例中,案件的審理和判決在整體上都未涉及憲法第47條規定的公民的學術自由權,法院的判決理由均沒有明確提及"學術自由(權)",訴訟當事人也都沒有從學術自由權角度提出任何訴由。莫尊通案中,二審法院的主要判決理由是福清市人事局的具體行政行為程序違法,行政決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且認定該行政行為處分的乃是"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勞動權"。葉訓祥案中,二審法院的主要判決理由,涉及對政府行政部門越權干預教育機構自主權的質疑,實際觸及了學術自由問題,但是并未就此明確提出學術自由概念,更沒有進一步辨明教育機構自主與憲法上的公民學術自由權之間的關系。田永案中,一審、二審法院均認定,北京科技大學關于考試作弊的規定因違法而無效,其作出的退學處分決定違背了正當程序,不過,兩審法院強調的都是"涉及原告的受教育權利",其是否與原告的學術自由權相關,法院判決中未置一詞。

然而,這三個案例又確實觸及了學術自由權的邊界。莫尊通案和葉訓祥案涉及教師的退休和辭退,同時涉及對政府行政部門干預教育機構自主權之法律根據的審查;田永案甚至涉及了對高等教育機構自主權與公民個體權利之間沖突的辨析,非常近似于西方國家關于機構的學術自由權(institutionalacademicfreedom)與個人的學術自由權(individualacademicfreedom)的區分,同時,該案判決關于正當程序的強調--"退學處理的決定涉及原告的受教育權利,從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原則出發,被告應將此決定直接向本人送達、宣布,允許當事人提出申辯意見",也似乎是對學術正當程序(academicdueprocess)原則的闡明。

二、為什么我國很少典型的學術自由侵權案例

在邏輯上,缺少典型的學術自由侵權案例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學術自由權獲得了良好的保障,侵權糾紛少有發生;學術自由侵權的司法救濟渠道堵塞,法院不愿受理;學術自由在實踐中尚很少被視為一種可訴的法律權利,作為法律權利的學術自由權概念尚不完整,從而,不僅法院不愿涉足學術自由案件,當事人也對是否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學術自由糾紛猶豫不決。這里先圍繞上述三個案例,就法院受理情況稍作分析。

整體上看,三個案件的受理均受到了質疑。莫尊通案中,法院對于該案能否作為行政案件受理從一開始就存在很大分歧。反對意見認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規定,人事主管行政部門批準教師退休的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不屬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法院不應立案受理;同時,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受案范圍,基本上限于認為人身權和財產權受侵犯可提起訴訟,沒有包括勞動權。贊同意見則認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條,行政相對人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行政訴訟法其他有關規定,就可以起訴;本案中,原告莫尊通屬于福清市人事局所管理的事業單位教職員工,不屬國家公務員序列;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的勞動權利不屬于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葉訓祥案中,除有關勞動權的辯解之外,受理問題的爭議基本一樣。[05]田永案在受理問題上的爭議,則主要是北京科技大學作為被告是否適格的問題。[06]

按照行政訴訟法第12條的規定,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均不受理: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以及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其中,根據《最高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第4條,"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條和第25條的規定,作為行政訴訟被告的,只能是行政機關或者"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一方面,學術機構通常不屬于行政機關,其是否屬于"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則存在爭議,因而它能否成為適格的被告,在實踐中常常是法院反復考慮權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它能夠成為適格的被告,其中的工作人員大多是作為"干部"來管理的(如莫尊通案和葉訓祥案中被告所主張的),常被視為"公務員"對待,因而機構的侵權又常以"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之排斥條款為據,而被排斥在受理范圍之外。

此外,根據教師法第39條的規定,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或者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師認為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侵犯其根據本法規定享有的權利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作出處理。而按照第11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基本采用"法定原則",即按照行政訴訟法或其他法律、法規之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行政案件"才屬于受案范圍。也就是說,教師遭受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侵犯權益的,可以提出申訴,但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理范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案件受理方面的困難,可以表明學術自由侵權糾紛在進入司法救濟渠道方面的缺失,但它并不能獨自解釋很少學術自由侵權案例的現象。我們還需要考察我國在這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

1982年憲法第4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1998年頒布的高等教育法除于第10條規定"國家依法保障高等學校中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外,還在第4章對高等學校諸多方面的自主權利給予了規定,包括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第33條);自主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第34條);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文化交流與合作(第35條);自主確定教學、科學研究、行政職能部門等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人員分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評聘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調整津貼及工資分配(第36條);對舉辦者提供的財產、國家財政性資助、受捐贈財產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第37條)等。[07]這些規定,大致確認了公民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學術自由權。

然而,高等教育法第39條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定,統一領導學校工作,支持校長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其領導職責主要是: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領導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討論決定學校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內部組織機構負責人的人選,討論決定學校的改革、發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保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完成。"第40和41條關于高校校長的規定為:"高等學校的校長、副校長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任免",校長"全面負責本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職權包括:(1)擬定發展規劃,制定具體規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2)組織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3)擬定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方案,推薦副校長人選,任免內部組織機構的負責人;(4)聘任與解聘教師以及內部其他人員,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5)擬定和執行年度經費預算方案,保護和管理校產,維護學校的合法權益;(6)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與此相比較,該法第42條規定,"高等學校設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專業的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綜合起來看,似乎有"黨委和校長行使高校的行政權力,學術委員會行使學術權力"的傾向或意思。[08]

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第7和第8條分別規定了教師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其中,權利包括: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義務包括: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水平。此外,第14條規定,"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不能取得教師資格;已經取得教師資格的,喪失教師資格。"

除此以外,新聞出版署2000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時事政治類、綜合文化生活類、信息文摘類和學術理論類期刊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教育部2002年的《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和1983年的《高等學校中青年學術骨干考察工作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刑法第103條、105條、111條等,也涉及對學術自由權一定程度上的限定。例如:《通知》第1、2條規定:"時政、綜合文化、信息文摘、學術理論類期刊的出版,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出版方針,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時政、綜合文化、信息文摘、學術理論類期刊在出版過程中,應認真執行黨的有關宣傳工作的方針政策,嚴格遵守黨的宣傳紀律,嚴格執行國家對期刊出版管理的有關法規、規章,嚴禁在刊物上出現以下內容:(1)否定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2)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3)泄露國家機密,危害國家安全,損害國家利益的;(4)違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團結,影響社會穩定的;(5)宣揚兇殺、暴力、淫穢、迷信和偽科學,思想導向錯誤的;(6)傳播謠言,編發假新聞,干擾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7)其他違的宣傳紀律和違反國家出版管理規定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采取切實措施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包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和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學術道德建設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端正學術風氣、加強學術道德建設教育;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事考核制度等;要"將教師職業道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其職務聘任、晉級晉職和評比先進的重要依據。學校領導對學術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實際效果,應作為年度述職報告和群眾民主測評的重要內容"。[09]《暫行規定》第3條列舉了為"培養、選拔、考核、使用"中青年學術骨干而進行考察的內容:(1)政治思想方面:""中的表現;三中全會以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態度;思想作風和職業道德;(2)業務方面:教學水平和效果;學術研究成果及其貢獻,國內外的評價;學術思想的特點和治學態度;(3)組織領導能力:擔任黨政、學術領導工作的組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結互助、彼此合作的表現;(4)安排使用情況和培養計劃落實情況,需要創造的工作條件;(5)健康狀況,有何疾病;(6)政策落實上,有何遺留和未解決的問題。同時,第4條第4項規定:"對已定為考察對象的,每年都要進行一次復查。考察對象在政治思想、業務水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有什么重大變化,要及時報主管部門和教育部。"

綜合考察這些規定,有兩點似乎應予肯定:一是我國憲法和法律承認學術自由的一般原則,確認了公民和高等教育機構享有學術自由權;二是憲法和法律對學術自由權的內涵、外延未作明確界定,而其關于學術活動的具體法律限制,更使學術自由權概念飄忽不定。這樣,學術自由權在我國總體上屬于一種抽象權利,看不清也摸不著,不僅普通公民難以確定自己享有什么樣的行動權利,法院也難以在具體案件中確認究竟什么是學術自由權,究竟有沒有學術自由權遭到了侵害。如此,缺少學術自由侵權案例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三、推進我國學術自由權法律保障的轉向

作為法律權利的學術自由權,首次出現于1848年的法蘭克福憲法草案和1850年的普魯士憲法中。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僅越來越多國家在憲法中規定了學術自由權利,而且,以《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締約國承擔尊重科學研究和創造性活動所必不可少的自由"的規定為標志,它已經從國內擴展到國際,具有了國際普遍人權的性質。50多年前,賀麟在《學術與政治》一文中指出,"學術在本質上必然是獨立的自由的,不能獨立自由的學術,根本上不能算是學術","學術之獨立自由,不惟使學術成為學術,亦且使政治成為政治。因為沒有獨立自由的學術來支持政治,則政治亦必陷于衰亂枯朽,不成其為政治了"。[10]世界大學會社(WorldUniversityService)于1993年出版的《學術自由--人權報告之二》開篇寫道:"尊重與保障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不僅對于一個健康的教育體制來說是重要的,而且在我們看來,還是確保其他自由及努力發展與維持民主的必要前提。"[11]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繁榮活躍的學術是確保改革不走彎路、少走彎路的必要之舉,加強對學術自由權的法律保障則是一個繁榮活躍的學術市場的必要前提。

我們需要盡快完善學術自由權的法律保障制度。一方面,國家、學術機構以及學者,要積極推動法律、法規、規章、行政決定和命令以及學術機構的內部制度對憲法之學術自由權條款的貫徹落實,使學術自由權不至于僅僅停留于憲法條文的宣告;另一方面,要盡快拓展對學術自由權的司法救濟渠道,在違憲審查制度得以確立完善之前,至少要使行政訴訟救濟機制暢通無阻,民事訴訟救濟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有關學術自由案件的受理、程序設置、判決說理等方面致力于權利保障和結果公正的目標。

尤為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各種學術主體要具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如珍視自己的人格尊嚴一樣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要如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自己的權利;要有為權利斗爭的精神。學者要首先承擔起推進學術自由在各個方面進步的使命;要有學術倫理觀念,遵守普遍性的學術規范;要有社會良心和作為學者的獨立人格,既不要有"摧眉折腰侍權貴"的奴顏卑膝,更不該帶"驕橫跋扈牧黎民"的霸閥惡俗。權利也意味著責任,不僅尊重他人的權利明顯屬于責任,而且,尤其是在學術自由權尚未得到社會普遍尊重的今日中國,爭取自己的權利也是責任。理性告訴我們,自己遭受侵害時的屈服只能導致更多的侵害,他人遭受侵害時的淡漠可能導致自己遭受侵害,而每一次屈服和容忍,都為最終導致侵害的正當化與合法化提供了"贊助"。學術自由的實現,在根本上要依靠各個學術主體親身實踐,只有如此,學術自由權的法律保障制度才有意義。

注釋:

[01]以上案例皆來自國家信息中心【國家法規數據庫】,分類號分別為115611998038、115612001033、90013001999014、113506199901、115611999057、113312200015。

[02]該案由于涉及國內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北京大學,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相關評論參見賀衛方:《評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article.asp;《轉了向的里程碑--評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二審判決》,/detail.asp;沈巋:《制度變遷與法官的規則選擇--立足劉燕文案的初步探索》,/detail.asp.

[03]一般來說,基于"學術乃高深學問"的理解,多將學術自由權與高等教育聯系在一起,至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是否存在學術自由問題,西方國家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德、日通說認為教學自由限于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關的教師,而美國則不分大學教師或中、小學教師。

[04]學術自由權概念是否包括學生的學習自由,至今還沒有世界范圍的通解。從發展趨勢來看,不少國家都逐漸承認學生的學習自由權。同時,類似于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書以及紀律處分是否屬于學習自由的問題,也與解釋者的理解有關。按照《學術自由和高等教育機構自治利馬宣言》第9條之規定,頒發學歷、學位證書的問題可以歸為學習自由范疇之內。

[05]關于此爭議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對案件的評析,前引【國家法規數據庫】,分類號為115611998038、115612001033。

[06]關于田永案和劉燕文案在受理問題上的爭論,參見前引,沈巋文。

[07]高等教育法第68條規定:"本法所稱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

[08]有學者認為,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二元化權力結構是高等學校組織在權力配置上與企業、政府機關等非學術性組織的重要區別。在高等學校組織內部,既有以校長為首的行政權力,又有以著名學者或專業教師群體為代表的學術權力","學術權力作為一種內在力量發揮著支配作用,行政權力則作為一種外在的結構形式維系著高等學校組織的存在和發展"。進一步來說,學術自由和學術民主是行使學術權力的前提,"否則,這種權力的行使,就有可能侵犯其他學者的學術權利--學術自由"。(參見秦惠民:《學術管理活動中的權力關系與權力沖突》,載勞凱聲主編:《中國教育法律評論》第1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關于此種認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內部以校長為首的行政權力并非與政府機關的行政權力完全相同,而且,盡管需要強調它與學術權力之間的區別,但更要看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學術自由不僅是學術權力行使的前提,更是行政權力行使的前提。離開了這一點而談兩種權力的區分,沒有太大意義。

[09]長期以來,道德與法律的區別,在我國(不少西方國家也類似)法制建設實踐中越來越模糊,尤其是其中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以及政黨倫理,越來越趨向于法律化。在這個意義上,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至少具有準法律規范的性質。

[10]賀麟:《學術與政治》,載楊東平編:《大學精神》,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頁。

[11]WorldUniversityService,AcademicFreedom2:AHumanRightsReport,editedbyJohnDaniel,FrederiekdeVlaming,NigelHartley,ManfredNowak,ZedBooksLtd.,1993,"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