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特有財產制度論文
時間:2022-09-16 04:09:00
導語:夫妻特有財產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財產關系是夫妻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財產關系中的夫妻特有財產制,是2001年《婚姻法》新增加的內容。對夫妻特有財產制的范圍的理解和特有財產制與分別財產制的區分,對于理解夫妻財產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夫妻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身份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所體現的財產內容卻被世界各國的婚姻立法所重視。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在婚姻法中都規定了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夫妻財產制是婚姻效力的重要內容,也是近現代家庭財產制的重心所在。我國在1980年的婚姻法中僅僅規定了夫妻法定財產制和夫妻約定財產制。經過21年的理論與實踐證明,這兩種財產制度越來越跟不上我國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跟不上人們觀念的更新,日益呈現出諸多缺陷。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在2001年4月28日頒布實行了新婚姻法,規定了夫妻特有財產制度。夫妻特有財產制度是相對于夫妻共同財產制度而言的,與夫妻共同財產制度相互依存的一種財產制度,是對夫妻共同財產制度的限制和補充。所謂夫妻特有財產,又稱夫妻一方財產,是指夫妻在婚后實行共同財產制時,依照法律的規定或夫妻雙方的約定,夫妻保有個人財產所有權的財產。特有財產制,就是在夫妻婚后基于法律規定或夫妻約定,由夫妻各自保留一定個人所有財產的范圍,夫妻對該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以及相應的財產責任、特有財產的效力等內容組成的法律制度。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國夫妻特有財產制度,我們應該明確兩個問題:一是夫妻特有財產的范圍,這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二是特有財產制與分別財產制(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夫妻財產“AA制”)的區別。
一、特有財產的范圍
按照特有財產的概念我們會知道我國特有財產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法定的特有財產,一部分是約定的特有財產。
夫妻法定的特有財產是指夫妻一方婚前個人享有所有權的財產和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并依法應當歸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
我國婚姻法第18條對此作了明確的規定: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也就是說依物權法關于所有權取得的原理,夫妻一方在婚前取得的財產應屬個人財產。男女雙方的婚前財產,無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無論是其婚前通過勞動所得的財產,還是通過繼承、受贈和其他合法途徑而獲得的財產,在婚后均歸原財產所有人個人所有。夫妻一方婚前擁有的財產,與結婚的法律行為無關,更與配偶另一方無關。這是因為所有人在擁有該項財產時,夫妻的另一方尚未與財產所有人締結婚姻,所有人擁有的財產中不包含另一方的貢獻。如果該財產的取得權利發生在婚前,而財產的實際取得在婚后,也屬婚前個人財產,應屬夫或妻個人所有。如一方在婚前獲得預售房屋的產權,婚后才實際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該房屋屬于其個人財產。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6條:“一方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婚后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房屋和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4年,可視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按照2001年婚姻法的規定當然失去了原有的效力。即夫妻特有財產制度建立以后,婚前財產不因婚姻關系持續時間的長短而發生權屬改變,這是符合物權法的有關規定。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是致害人因其侵權行為而向受害人個人支付的費用,用于保障受害人的就醫和生活,屬于專供一方個人使用的財產,應歸一方個人所有。試想,如果夫妻一方以身體的傷害而獲得特定財產,當雙方離婚時,該項財產按夫妻共同財產被分割,那么,對受害的一方是何等的不公平;但如果醫療費用的支出在前,醫療費用的賠償在后,而醫療費的提前支出是用夫妻共同財產支出的,則應在醫療費獲得后,扣除預先支出的部分。
(三)遺贈或贈與合同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遺囑是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個人財產及與財產相關的其他事物進行預先的處分,并于其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按照遺囑產生的繼承即是遺囑繼承。每個公民都有權在生前訂立遺囑,決定自己遺產的繼承問題。這是財產所有權派生出來的財產處分權。遺贈是指自然人以遺囑的方式將遺產的一部或全部無償贈與給國家、集體組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于其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如果自然人愿意將自己的財產遺贈給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遺贈給和其沒有配偶關系和密切血緣聯系的人,說明遺贈人的愿望是想要接受遺贈的人獨立地占有該財產,對該財產行使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如果他的愿望實現不了,國家對公民合法有效遺囑的保護職能將是一紙空文。但按照1980年《婚姻法》的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都是夫妻共同財產,也包括繼承和受贈與所得的財產。這樣的規定顯然不盡合理合法。我國確立遺囑繼承制度和遺贈制度,目的就在于使公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其個人財產,選擇自己的遺產繼承人和接受遺贈的人。如果該項財產作為夫妻共同財產被分割,實質上是改變了遺囑的內容,不符合國家對公民財產所有權和處分權的保護。因此,2001年《婚姻法》第18條第3款明確規定,該項財產屬于夫妻特有財產。贈與是一種合同關系,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行為。在贈與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中,贈與人與受贈人都是確定的,是不可替代的。該贈與帶有特指性,不應當包括受贈與人的配偶。如果將夫妻一方受贈與的財產,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實際上就是對贈與人對自己所有的財產行使處分權的一種限制或否定,是違背贈與人意志的。
筆者認為,《婚姻法》第18條第3款的規定并不全面。因為按照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既包括遺囑繼承還包括法定繼承,現在我國還是以法定繼承為主,遺囑繼承作為必要的補充。所以,該法條中僅僅規定:“遺囑或贈與合同中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是夫妻的特有財產,顯然把法定繼承這種主要的繼承方式給忽略了,也就是說按照法定繼承所得到的財產仍然是夫妻共同財產。這樣規定就等于變相地擴大了法定繼承人的范圍,不符合繼承法的規定;且有違繼承法的初衷和本意。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如個人的衣物等,具有嚴格的人身屬性,應屬夫妻特有財產。司法實踐中,也一直將之視為夫妻個人財產,但筆者認為,對于哪些是“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在理論上規定的不明確,在實踐中容易引起混亂。例如,夫妻一方佩帶的金銀等首飾是否屬于個人財產?如果單純從字面去理解的話,應該屬于個人財產。因為它就是一方專門使用的。但從實際情況看,有的夫妻一方贈與給另一方的貴重首飾帶有明顯的家庭性。鑒于我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在離婚時貴重飾品的歸屬極易引起夫妻雙方的關注,如果將其認定為個人財產,容易導致夫妻雙方的激烈爭執,給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帶來難題。筆者認為應當進一步明確屬于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的范圍。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這是一個彈性的規定,以便更好地適應變化的形勢。例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享受本人工齡和已死亡配偶生前優惠后的所購公房是否屬夫妻共同財產的復函》(2000年2月17日)指出,夫妻一方死亡后,如果遺產已經繼承完畢,健在一方用自己的積蓄購買的公有房應視為個人財產,購買該房產時所享受的已死亡配偶的工齡優惠只是屬于一種政策性補貼,而非財產或財產權益。夫妻一方死亡后,如果遺產沒有分割,應予查明購房款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還是個人財產;如果購房款是夫妻雙方的共同積蓄,所購房屋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夫妻約定特有財產是指夫妻雙方以契約形式約定一定的財產為夫妻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
二、特有財產制與分別財產制的區別
(一)分別財產制的概念
分別財產制是指全部夫妻財產(包括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分別屬于夫妻各自所有,各自獨立行使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權;但不排斥妻以契約的形式將其個人財產的管理權交付丈夫行使,也不排斥雙方擁有一部分共同財產。英美法系的多數國家及大陸法系的某些國家如日本等,以此制為法定財產制;還有部分國家以此制為供選擇的約定財產制之一。分別財產制使夫妻婚前和婚后各自所得的財產均為各自所有,不因結婚而發生財產上的共有關系,各自保持經濟獨立。它尊重夫妻個人意愿,便于夫妻一方獨立行使財產權。在一定意義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奮斗,獲得財富,也可以避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婚姻不勞而獲。
(二)特有財產制的概念
特有財產制是指依法或依約定實行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前提下,夫妻各自保留一定范圍的個人財產。特有財產制是與共同財產制同時并存的,是對共同財產制的限制和補充。
我國實行的就是夫妻共同財產制前提下的特有財產制。不能將其稱為分別財產制。分別財產制和我們通常所稱的“AA制”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這種“AA制”特指夫妻財產之間,而非廣泛的所有人財產之間的“AA制”。特有財產實質上屬于部分的分別財產。
筆者認為,我國已經建立了夫妻特有財產制,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財富的進一步增加,人們思想觀念的進一步改變,涉外婚姻數量的進一步增加,我國將來也會實行分別財產制。而且,這種財產制會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成為我國夫妻財產制的主流。
- 上一篇:共同生活型后財產處理論文
- 下一篇:報社文明單位標兵申請申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