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污罪的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10:09:00
導語:貪污罪的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在我國,隨著在建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為目的社會改革的不斷向前推進,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而由經濟利益所驅動的貪污犯罪活動也越來越趨于嚴重。“世上沒有無源之水,沒有無本之木”,故從哲學的高度與層面上來探究貪污犯罪活動,顯得很有必要。
1人性思考
性善論。這種對于人性的觀點持有者如儒家學說的創立者孟子。性善論者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即是說人的本性在出生時是善良的,即人按照正常的狀態發展下去,都是可以為善的。
性惡論。這種對于人性的觀點持有者如春秋時期的荀子。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是說人本來是性惡的,人們樂于快而避于苦,情鐘于樂而憎惡于痛,人人皆是自私之徒,人人皆有行惡之本性;但是這種人的本性不利于人類整體的生存發展,于是,人們不但的通過教育教化來使人之性以惡至善。
性無論。這種對于人性的觀點持有者如告子。性無論者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即是說人性本無所謂善與不善,惡與非惡之分。但為什么作為組成社會基本元素的人會出現不同人性呢?這只是因為不同人所處于不同的后天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所造成的,于是不同的個人成長環境造就出了每個人不同的人性。總之,性無論者認為人性是環境的產物。
同樣基于人性哲學思考,人的人性的后天之性的另一面是人性的趨樂避苦性。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能夠運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與此同時,人類意識也在不斷的獨立,并隨著這種人類意識上的獨立,人們逐漸產生了精神的愉悅及痛苦。而這種愉悅比之于其對立面的痛苦所帶給人意識上的感受要更令人滿足。于是,人在其發展的過程之中,于客觀環境里產生了人性的后天之性的另一個方面即人性的趨樂避苦性。
2哲學探究
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們的意識只能是對于客觀存在的反映,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由上我們可以推知:作為個體的人要占有一定量的社會財富,正常情況下,便只有通過由所有社會成員所共同制定的社會物質總財富的分配規則來獲得。一方面,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通過這一分配方式所分得的社會財富事實上并不能滿足個體社會成員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其它在社會本身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對于社會財富分配制度的因素影響,這一分配規則本身的公正性也會因其制定者和其代表的利益不同而受到不同利益階層的社會成員們所爭議和置疑。
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跟他們的權利有關。于是,人們之間的平和狀態被打破,人們之間的紛爭由此而起。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文明推進到當代,人類改造自然與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相對于以前的時代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在現有人類發展的階段,仍然是受制于物的階段。物質財富相對于全體社會成員對于其的需求仍然是相對不足。同樣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建立了嚴密的現代社會制度。這種嚴密的社會制度設計不會允許人們以無政府狀態的自為方式對社會物質財富進行紛爭與搶奪;而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的意識上升為法律的形式來規定社會物質財富分配方式與手段;并進而由法律形成對于這些社會公共物質財富的管理體制和違反這些法律公意所可能要承擔的法律后果以示于人。
物質決定意識。由于物質財富的對于社會成員需求的相對不足,少數據有掌握公共權利具有分配上優勢地位的社會成員不再理會由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所共同制定的法律關于占有過多的社會物質財富的禁止性規定;也不再理會整個社會對于這種非法占有社會公共物質財富的遣責與由此可能遭受的法律嚴厲制裁。
綜上所述,可從以下二方面以為對策:
健全監督。權力來自于權利,權力為權利服務。正如阿克頓所說的那樣: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正是因為如此,從貪污犯罪行為可能發生的源頭上來抑制可能發生的貪污犯罪行為成為了控制貪污犯罪活動的最有效手段。
引導思潮。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發生法律上效果的核心要素,而意思表示則又是由人的思維意識來來產生的。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對作為個體的人的各種行為以及行為背后的思想意識以思潮引導變得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3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 上一篇:縣房地產和專業市場發展的意見
- 下一篇:單位行賄罪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