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立法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5:01:00
導語:我國刑法立法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中國的刑法立法經歷了孕育、誕生和發展的演進歷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頒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刑法典;逐步確立了保障人權的觀念;刑罰制度改革逐漸與國際化趨勢相協調;刑法修正案成為主要的修法模式;刑法立法解釋作為刑法的淵源開始受到重視。今后.我國刑法的改革,應當以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強化人權保障、有助于貫徹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為發展方向。刑法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死刑制度和有關人權保障的刑法制度上,并及時而合理地增設新型犯罪和國際犯罪的種類,在刑法中切實貫徹聯合國刑事法治的基本準則。我國刑法的局部修改、補充和完善主要應限于刑法修正案和刑法立法解釋兩種方式;國家立法機關要適時地進行刑法典的編纂工作.在適當的時機。國家立法機關還可以考慮將對刑法典集中而系統、全面的修改提上立法工作的日程,以修訂出更加科學、完備因而具有更長久的適應性的刑法典。
【關鍵詞】改革開放;刑法立法;立法成就;發展前瞻
【正文】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刑事法治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刑事法治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此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為總結我國刑法立法和刑事法學研究的新成就,本刊特邀我國刑事法學領域享有盛名的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刑法立法之發展、刑事政策以及社會危害性、罪數和刑事責任的理論研究進展進行述評,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刑法立法以及有關理論研究的發展作了前瞻。通過以下六篇專論,希冀讀者朋友能深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刑法立法及有關理論研究的發展變化,并從中獲得教益。
前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略的逐步確立,新中國的刑法立法活動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刑法保障人權的觀念不斷得到弘揚,刑事法治氣息日趨濃郁,刑事法治現代化建設得以快速發展。如果說事物螺旋式的發展是一個前進性和曲折性相并存的過程,那么,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的刑事法治建設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個直線式的發展進程。因此,值此改革開放30年之際,回顧晚近30年來我國刑法立法演進之歷程,梳理和展示30年來新中國刑法立法建設之成就,總結汲取經驗教訓,展望和探索未來的發展,對于認識、鞏固和促進我國的刑事法治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刑法立法的歷程
(一)1979年刑法典的誕生
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的30年曲折歷程之后,終于在1979年7月宣告誕生。
早在1950年,在前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主持下,就開始了刑法典的起草準備工作。先后寫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大綱草案》(1950年7月25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指導原則草案(初稿)》(1954年9月30日)。但這兩個稿本沒有被提上立法程序,更沒有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1}。1954年10月,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我國第一部憲法和五個組織法[1]這一良好法治開局的推動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法律室牽頭,正式開始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且進展順利。到1957年6月28日,已經草擬出刑法典草案第22稿{2}。這個稿本經過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中央書記處審查修改,又經過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審議,并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向全體代表征求意見。這次會議還曾作出決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人大代表和其他方面所提的意見,將第22稿進行修改后,作為刑法草案公布試行。但是,由于同年下半年開展“反右派”運動以后,“左”的思想傾向急劇抬頭,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甚囂塵上。受此影響,第22稿刑法典草案并沒有公布試行,刑法立法工作也因此足足停頓了三、四年時間。
1962年3月22日,同志針對立法工作指出:“不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現在是無法無天。沒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僅要制定法律,還要編案例。”{3}受這一講話精神的鼓舞和影響,同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室在有關部門的協同下,重新啟動了全面修改刑法典草案第22稿的工作,并且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很快擬出了1963年10月9日的第33稿草案{2}。后來,由于1964年開始的“四清”運動的影響以及接踵而至的1966至1976年長達10年的“”的大動亂局面,刑法立法工作被中斷,刑法典草案第33稿遂被束之高閣。
痛定思痛,1976年10月粉碎“”以后,我們黨和國家開始對歷史的教訓進行深刻的反思并逐步進行全面的撥亂反正,全社會談民主、談法制的氣氛日漸濃郁。在這種大背景下,從1978年10月下旬開始,專門組成了由陶希晉同志領導的刑法草案修訂班子,在對刑法第33稿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先后擬出刑法典草案修訂稿和修訂二稿兩個稿本[2]。尤其是1978年11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民主法制思想的確立,對刑法典起草工作無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和強有力的推動作用。1979年2月下旬,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宣告成立。在主任彭真同志的主持下,從1979年3月中旬開始,對刑法立法工作抓緊進行。刑法典草案以第33稿為基礎,結合新情況、新經驗和新問題,征求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意見,做了較大的修改。先后擬出3個稿本{2}。第二個稿本即第37稿于5月29日獲得中央政治局原則通過,接著又在法制委員會全體會議和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進行審議,審議中又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最終形成刑法典草案第38稿,并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于7月1日下午4時05分獲得一致通過。7月6日正式公布,并規定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中國1979年刑法典宣告誕生。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30年第一次有了刑法典。
(二)對1979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補充
總體而言,1979年刑法典的確是一部保護人民、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武器。但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立法經驗和立法指導思想的局限,這部刑法典無論在體系結構、規范內容,還是在立法技術上,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陷,加之改革開放逐步全面展開后社會發展和犯罪情況變化也給刑法立法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為此,自1981年至1997年刑法典通過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25部單行刑法。國家立法機關還在107個非刑事法律中設置了數量可觀的附屬刑法規范。這些單行刑法和非刑事法律中的附屬刑法規范,對1979年刑法典作了一系列的補充和修改。具體而言,主要是:
首先,在刑法總則中,增設了普遍管轄原則;有個別單行刑法文件采取了與1979年刑法典規定的從舊兼從輕原則不同的原則;增加了某些罪的單位犯罪主體的規定;對共同犯罪定罪和處罰原則作了一定的補充:規定身份犯與非身份犯共同犯某種犯罪時,按身份犯的犯罪性質定罪。在經濟性、財產性共同犯罪中,對犯罪總數額負責的,不僅是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還有其他情節嚴重的主犯;在罪數問題上,有些單行刑法明確規定某些情況要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從而排除了按一罪處理的可能;除了1979年刑法典規定的9個刑種外,還增設了剝奪勛章、獎章、榮譽稱號和軍銜作為新的刑罰種類;下放了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在量刑制度上,不僅增加規定了從重處罰、從輕處罰、減輕處罰和免除處罰情節,對個別情節還增加了加重處罰的規定,同時,增設了戰時緩刑制度{1}。
其次,關于刑法分則。在分則罪名上,1979年刑法典只有130個罪名,經過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的不斷補充,至1997年刑法典通過之前,已增加到了263個罪名;在罪狀上,對某些罪補充規定了概念、特征,使這些犯罪的構成要件更加明確、具體;在法定刑上,調整了不少罪的法定刑。其中,有些犯罪增設了死刑;某些犯罪規定了限額罰金或倍比罰金。此外,一些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規范,通過“比照”的立法方式,對1979年刑法典分則某些條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作了補充修改{1}。
(三)1997年刑法典的制定
我國立法機關醞釀準備刑法典本身的修改工作始于1982至1987年問。在這一時期,1979年刑法典和其后頒布的幾部單行刑法經過幾年的付諸實踐,從司法實踐中反饋回來不少屬于刑法立法方面的問題;我國刑法學界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基本完成了刑法學體系建構的基礎上,也開始關注我國刑事法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在犯罪的懲治與防范方面出現不少新的現象,其中相當一些問題運用現有刑法立法難以解決或者難以妥善解決,從而為刑法修改及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根據和條件{4}。在此背景和條件下,國家立法工作機關開始注意對刑法的完善意見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將其中一些刊載在其工作研究簡報上。司法部門還根據司法實踐經驗,針對其適用刑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進行了總結。例如,198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分別在全國范圍內向本系統征集了對刑法的修改補充意見{5}。刑法學界也開始關注刑法的修改工作,例如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1986年和1987年兩年的學術研討會上,對刑法的修改均給予了較多的關注{4}。立法工作機關、司法部門和刑法學界的這些工作,為后來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刑法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資料。
1988年3月,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刑法修改問題開始逐步在國家立法機關醞釀之中。立法工作機關隨之開始了積極的調研和資料的準備工作,在邀約部分地區政法機關和法學界一些專家就刑法的修改問題進行座談的基礎上,1988年6月22日整理出了《政法機關和政法院校、法學研究單位的一些同志對修改刑法的意見》{4}。1988年7月,我國刑法的全面修改工作被正式列入國家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按照《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要點》的部署和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根據刑法學界和司法部門針對完善刑法所提的建議,整理出了《關于修改刑法的初步設想(初稿)》,并于當年9月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就刑法的修改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在此基礎上擬出了第一個刑法修改草案稿本{2}。此后,又數次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座談討論,組織數位中青年專家參加刑法的具體修改工作,先后擬訂出了兩個刑法修改草案稿本。
之后,由于受1989年“六·四”風波的影響,刑法的立法工作停了近兩年{5}。1991年1月,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和指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開始重點準備修改反革命罪章。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立法工作機關起草了關于修改反革命罪的決定草案,準備提請當年3月召開的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但由于在一些問題上主要是修法時機上存在著不同意見,決定暫不提交此次會議。后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國際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刑法修訂工作也因此暫時停了下來{4}。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后,刑法的修改工作從1993年又開始進人全面的展開階段。為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了專門班子。199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并刑法室委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負責刑法典總則的起草。在接受該項委托任務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刑法專業成立了由高銘暄教授主持并由數位專家學者參加的刑法總則修改小組,至1994年9月該小組寫出了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則)大綱》和4個稿本{2}。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中央政法領導機關分別就刑法修改問題展開積極的調研和較為系統的研討,并提出修改的研究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這些基礎上,經過研究,于1995年8月8日擬出《刑法總則修改稿》{2}和作為刑法典分則修改稿基礎的《刑法分則條文匯集》{2}。
1996年4月以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加快了刑法修訂的研擬步伐。同年6月,在以往廣泛征求中央政法機關和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擬出了修訂草案的草稿。經過多次反復研討取舍,修改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并于同年10月初在全國范圍內印發給政法等有關機關和一些法律院校征求意見。同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要負責人攜刑法修訂草案參加當年在四川樂山召開的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的學術研討年會,廣泛聽取全國范圍內刑法專家的意見。同年11月11日至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還在北京召開了由中央政法機關和其他相關部門、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和地方公檢法部門及法律專家學者等近150人參加的刑法修訂工作大型座談會{4}。經過國家立法工作機關、司法部門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終于擬出了一部較為成熟的刑法修訂草案,并于同年12月和1997年2月兩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根據審議提出的修改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對刑法修訂草案又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并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從而形成了更加成熟的刑法修訂草案。
1997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對刑法進行審議。根據代表們提出的修訂意見,會議對刑法草案作必要的修改。同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并于同日以第83號國家主席令予以公布,同時規定這部新的刑法典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此,歷時15年的刑法典修訂醞釀和研擬工作圓滿結束。
(四)1997年刑法典之后的立法發展
1.對1997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補充
自1997年刑法典頒布以來十余年間,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單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對刑法典分則作了八次重要的立法修改補充: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1年8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第93條第2款的解釋》,2001年8月31日的《關于第228條、第342條、第410條的解釋》、2002年4月28日《關于第294條第1款的解釋》、2002年4月28日《關于第384條第1款的解釋》、2002年8月29日《關于第313條的解釋》、2002年12月28日《關于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2004年12月29日《關于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2005年12月29日《關于有關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以及2005年12月29日《關于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于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的解釋》。我國的刑法立法也由此形成了以1997年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為主體,以單行刑法和刑法立法解釋為補充的立法格局{1}。
這些刑法立法解釋文件涉及的內容有:(1)基層組織人員在何種情況下才屬于刑法典第93條第2款規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2)有關土地資源犯罪法條中“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和“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含義的界定;(3)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界定;(4)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理解;(5)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有關用語以及構成共犯和牽連犯情形的明確;(6)瀆職罪主體范圍的明確;(7)信用卡的界定;(8)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范圍的明確;(9)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是否屬于文物的解釋,等等。
二、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刑法立法的成就
刑法改革既是社會客觀物質生活條件的呼喚和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刑事法制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輝煌成就。舉其要者,這些成就可以歸納為如下五個方面:
(一)頒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刑法典
1979年刑法典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刑法典,它的頒布施行,是我國政治生活中一件值得慶賀的大事。它結束了新中國成立近30年來沒有頒行刑法典的歷史,它與同期頒布的1979年刑事訴訟法典結合起來,標志著我國刑事法治的基本具備,從而成為我國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方面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這部刑法典施行當月的一次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曾滿懷欣喜、感慨萬千地說:“在建國以來的二十九年中,我們連一個刑法都沒有,過去反反復復搞了多少次,三十幾稿,但是畢竟沒有拿出來。現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通過和公布了,開始實行了。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嚴格實行社會主義法制的希望。這不是一件小事情啊!”{6}
誠如此言。而且不僅如此,縱觀此后我國刑法立法發展的歷程,可以說,這部刑法典還基本上確立了我國刑法立法演進的框架,為以后我國刑法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奠定了基礎。
從刑法總則看,我國1997年刑法典總則共分五章,除了第一章的章名略有改變、第二章第四節單位犯罪和第四章第三節立功為新增的外,其余的章節與1979年刑法典總則沒有太大區別。從微觀上看,我國現行刑法有許多規定直接來源于1979年刑法典。例如,犯罪概念、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犯罪預備及刑事責任、犯罪未遂及其刑事責任、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共犯人的分類、刑罰體系、數罪并罰等等。我國現行刑法典還有一些規定雖然并非直接源于1979年刑法典,但卻是在后者立法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從刑法典分則看,1979年刑法典所采用的同類客體分類法為現行刑法典所采納,而且對照兩部刑法典的分則體系,不難發現,現行刑法典分則體系基本上是在1979年刑法典的基礎上主要通過進一步細化某類犯罪同類客體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從立法的內部觀察,1997年刑法典中規定的許多犯罪均直接來源于1979年刑法典。例如,關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章、侵犯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罪章、侵犯財產罪章中的許多犯罪。也有一些犯罪是在1979年刑法典的基礎上修改而來的,如危害國家安全罪章中的一些犯罪等等。
可見,無論是從刑法典體系上看,還是從微觀上考察,1979年刑法典都是我國現行刑法典的立法基礎。可以說,1979年刑法典當之無愧地是新中國刑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具有奠基性意義的里程碑。
(二)保障人權的觀念逐步確立
由保護利益的廣泛性、重要性和違法制裁的特殊嚴厲性特點所決定,在刑法中,貫徹并弘揚人權保障之理念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且,從當代法治發達國家的立法實踐看,都非常重視刑法人權保障機能的發揮。故可以說,人權保障是當代刑法的鮮明主題之一。
追蹤新中國刑法立法發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不難發現,這其實也是一個人權的觀念漸受尊重,并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逐步予以體現的過程。毋庸諱言,雖然1979年刑法奠定了我國刑事法治的基礎,在法治現代化的進程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但在公民的權利保障方面,這部刑法的一些規定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有些規范如類推制度、有條件從新的時間效力原則,其背后的指導思想即與人權保障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立法機關立足于保障人權的時代要求,經過10年的不斷努力和反復研擬,對刑法立法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完善。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現行刑法典廢除了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有罪類推制度,重申了從舊兼從輕的時間效力原則,分解了“口袋罪”,增強了刑法規范的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確立了以人權保障為價值底蘊的罪刑法定原則。這些制度設計,對于刑法規范預測和評價功能的發揮和實現,進而促進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現行刑法典確立了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完善了未成年人負刑事責任范圍的規定,在分則中依照保障人權的法治理念之要求設置了反對和禁止酷刑的罪刑條款等,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犯罪人的合法權益。
3.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是人權保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國現行刑法有許多規定都體現了這方面的基本要求,例如,刑法強化了正當防衛制度;為了防止司法舞弊,設置了追訴時效延長制度;在刑法典分則中,通過設置特定的犯罪,來保護未成年人和婦女的合法權益;在刑法典中,通過授權變通或補充規定的條款以及具體犯罪的規定,體現對少數民族公民合理的特殊處遇。
總之,隨著改革開放30年來的社會發展,我們已經逐步扭轉了刑法立法重社會保護而輕人權保障的觀念,人權保障的精神在我國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領域逐步得到重視并將不斷得到弘揚,充分彰顯了我國人權法律保障機制的日趨完備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
(三)刑罰制度改革逐漸與國際化趨勢相協調
縱觀長達數千年的世界刑罰演進史,可以發現刑罰之演進的明顯特征是趨向于輕緩化和人道化。在立法上的表現是:死刑的適用愈來愈受到嚴格的限制,不再適用死刑或者廢止死刑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重視罰金和資格刑的適用,以提高刑罰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受新的刑罰機能觀的影響,奠基于人身危險性理論之上的緩刑、假釋制度應運而生,并逐漸得到廣泛適用。以上的刑法立法改革現象自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越來越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
我國的刑罰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刑罰發展的國際化潮流和趨勢:
首先是我國刑罰種類的有關規定。(1)關于管制刑的存廢問題,在全面修訂刑法典的過程當中,存在著激烈的爭論[3],我國立法機關經過研究,堅決地保留管制刑,完善和嚴格其執行制度,并在分則中顯著地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從而順應了世界刑罰向開放性、人道化發展的潮流。(2)努力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雖然我國1979年刑法典之后的局部修改補充顯著地擴張了死刑的適用范圍,但在全面修訂刑法典時,我國立法機關在現階段社會治安形勢還比較嚴峻、自上而下倚重死刑的觀念還較為普遍因而還無法大幅度減少死刑的情況下,還是進行了嚴格限制和削減死刑的有目共睹的積極努力。尤其是,自2007年1月1日起,在近30年間一直下放至各高級人民法院行使的部分死刑案件的核準權被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就更彰顯了我國嚴格限制、減少死刑適用的決心和信心。(3)擴大罰金刑的適用范圍。我國1979年刑法典規定可以適用罰金的犯罪共有20條,不足刑法分則條文總數1/5,而且絕大多數屬貪財圖利和與財產有關的犯罪。隨后通過的一系列單行刑法雖然對罰金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大,但也僅有54個條文規定有罰金刑。然而,在現行刑法典中,國家立法機關針對修法過程中主張擴張罰金適用范圍的呼聲作了積極的回應,設置有罰金的條文多達148條,約占刑法典分則條文總數的1/2,超出1979年刑法典7倍之多{7}。
其次,關于刑罰的裁量和執行制度。我國現行刑法典在1979年刑法典的基礎上增補完善了以刑罰個別化為價值目標、人身危險性論為理論基礎的立功、自首、減刑和假釋等制度,這也與當今世界法治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刑罰特殊預防功能發揮的國際趨勢相協調。
(四)刑法修正案成為主要的修法模式
究竟應該采取何種方式完善刑法立法?對此,我們經歷了一個不斷研究、不斷探索的過程。1979年刑法典頒行之后,為了體現立法適應性的要求,我國立法機關采取了形式上獨立于刑法典而內容上又是專門規定犯罪、刑事責任的單行刑法和在大量的行政法律和經濟法律等非刑事法律中附設刑事責任條款即附屬刑法規范兩種模式,來修改和補充刑法立法。其中,單行刑法的修法模式一直延續到1997年刑法典頒行以后。直到我國立法機關通過第一個刑法修正案,才結束了長期以來單行刑法作為主要修法模式一統我國刑法立法實踐的局面,而主要表現為刑法修正案的修法模式。
其實,刑法修法模式的取舍,是對各種模式之利弊斟酌取舍的結果。單行刑法模式雖然具有簡便快捷、針對性強的優點,但卻容易對刑法典的統一性、完備性、穩定性和常態法治造成嚴重沖擊;附屬刑法模式雖然有利于實現刑法典相對穩定性的要求,但由于附屬刑法規范不具有刑法典的形式,其中的刑事責任條款的威懾力容易被社會所忽視,故不利于發揮刑法的一般預防作用。相對而言,刑法修正案的修法模式則具有明顯突出的優點,主要表現在:(1)刑法修正案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修改程序對刑法典進行的局部修改補充,因而具有靈活、及時、針對性強、立法程序相對簡便的特點。當然,這也是單行刑法方式所具有的特點。(2)刑法修正案在創制、通過的形式上類似于單行刑法,但在實質上又不同于單行刑法。在與刑法典的關系上,刑法修正案是對刑法典原有條文的修改、補充、替換或者在刑法典中增補新的條文,這樣,它不但可以直接促成刑法典的改進,而且它并不能像單行刑法那樣獨立于刑法典而存在和被適用,它頒行后就要被納入刑法典中而成為后者的組成部分,從而方便理解與適用。刑法修正案這種直接完善刑法典和便于理解與適用的優點,是單行刑法所不具備的。(3)刑法修正案不但直接被納入了刑法典,而且其立法技術使其并不打亂刑法典的條文次序,從而有利于維護刑法典的完整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有利于刑事法治的統一和協調。這一重大優點也是單行刑法所不具備的{8}。
總之,刑法修正案既有單行刑法的優點,又有單行刑法所不具備的其他突出優點,同時又避免了單行刑法的嚴重弊端,因而是現代法治語境下局部修改完善刑法典比較理想的模式。故從一定意義上講,刑法修正案這種修法模式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刑法立法方法日臻成熟,是立法技術的一大進步。
(五)刑法立法解釋作為刑法的淵源開始受到重視
2000年4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這是我國通過的首個刑法立法解釋,這個立法解釋不但是以立法解釋的形式解決了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司法適用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歧問題,而且是國家立法機關彌補刑法立法技術不足、明確刑法規范含義的一種良好的模式,是國家刑事法治化所邁出的重要步伐{9}。后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陸續通過了8個刑法解釋文件,對刑法典有關條文的含義及其適用問題作了闡釋。刑法立法解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有關規定對刑法立法規范的某些內容之含義所作的闡明。由于刑法立法總是相對概括、原則,刑法立法技術上也還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加之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這兩個擁有司法解釋權的最高司法機關也會發生對刑法法條理解上的分歧,這樣,在刑事法治實踐中就會不斷產生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刑法的需要,因而國家立法機關應當重視和充分運用刑法立法解釋這種明確刑法規范之含義、促進刑事法治的方式{8}。
需要附帶說明的是,據說是由于司法實踐的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1997年刑法典前后都曾就刑法的理解適用問題與中央有關政法機關聯合或單獨作出過關于刑法的某些解釋[4]。對此,有的認為是立法解釋文件,有的認為不是。我們認為,按照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只有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才有權解釋法律;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機構和法律起草部門,它并沒有解釋法律的權力。而有多家非立法機關參與的解釋當然更不是立法解釋,而且即便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獨家所作的解釋也不是立法解釋,它只能被看作是國家立法工作機關關于立法的工作性解釋性意見,這種意見可以為司法機關所參考,但卻不像立法解釋文件那樣具有法律效力。此外,作為國家立法工作機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由于其性質和職權所限,作出這種解釋性意見也應當非常慎重,一般不宜出臺此種解釋意見,以免引起理解與適用上的歧義,并有礙法治的統一性。
三、我國刑法立法發展的前瞻
如前所述,我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刑法立法的發展和改革可謂成就輝煌,但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著我國刑法立法可以終結改革和發展的道路,而是需要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和更高的法治水準上,進一步推動刑法立法改革,提出新的更大力度的刑法改革的任務。我們認為,我國未來刑法立法的發展,尤其需要著重研究和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于刑法改革的方向
刑法改革的方向決定于刑法改革的宗旨。我國刑法改革的宗旨,是為了實現刑事法治的科學化和現代化,以維護與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不斷進步。當今中國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國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項關涉政治、經濟、法治、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而和諧的刑事法治之構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放眼今日全球,人權保障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極為重視,也是現代刑事法治的鮮明主題,中國也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政原則并認識到了刑事法治中人權保障的重要意義;為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和人權保障事業,國家政治決策層提出要在刑事法治領域確立和貫徹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這一政策對于理性地懲治防范犯罪,實現刑事法治的科學化和現代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故此,我們認為,現階段我國刑法的改革,應當以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強化人權保障、有助于貫徹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為發展方向。凡有悖于、有礙于這個發展大方向的,均應予以堅決糾正或者斷然擯棄。
(二)關于刑法改革的重點
刑法與時俱進的應有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許多是內容與技術的改進,一些重要問題的重大改變才稱得上是改革。刑法發展當然要兼顧改革與改進,但涉及重點問題的改革無疑是需要著重抓好的。那么,我國現階段的刑法之立法改革涉及哪些方面的重要問題?舉其要者:(1)死刑制度的改革問題。首先是死刑罪名的大幅度削減,尤其是經濟犯罪、職務犯罪和其他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廢止問題;其次是嚴重暴力犯罪、犯罪等死刑適用“大戶”罪名的死刑立法限制問題;再次是與限制、減少死刑相配套的刑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問題;最后是立法上分階段逐步全面廢止死刑的問題。(2)人權保障方面的刑法改革問題。上述的死刑制度改革當然也是人權保障問題的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旨在強化人權保障的刑法改革之重要問題還有若干,諸如未成年人犯罪之特殊處遇應在刑法總則中設立專章的問題,保安處分制度尤其是勞動教養制度應納入刑法予以整合重構的問題,社區矯正制度立法化的問題,以及合理調整刑法典分則體系結構以突出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問題等等。(3)應對時展和犯罪新型化、全球化的挑戰,及時而合理地增設新型犯罪和國際犯罪的種類,并在刑法中切實貫徹聯合國刑事法治的基本準則。
(三)關于刑法改革的方式
關于我國今后刑法立法改革發展的方式,我們提出以下幾點認識和建言:(1)今后我國刑法的局部修改、補充和完善主要應限于刑法修正案和刑法立法解釋兩種方式,而擯棄單行刑法的方式,附屬刑法也宜限于呼應刑法典或刑法修正案的方式。但要嚴格區分和準確運用刑法修正案與刑法立法解釋;還要認真貫徹刑法基本原則和基本原理對這兩種方式的要求,提高其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明確性;并且要注意改變以往的刑法修正案僅關注刑法分則規范的局面,根據需要創制刑法總則方面的刑法修正案,以促進刑法基本規則和制度的發展完善。(2)國家立法機關要適時地進行刑法典的編纂工作,吸納已頒行的刑法修正案,并將刑法立法解釋文件編附在相應條文之后,以方便刑法的適用、研究和宣傳。(3)在適當的時機,國家立法機關還可以考慮將對刑法典集中而系統、全面的修改提上立法工作的日程,以修訂出更加科學、完備因而具有更長久的適應性的刑法典。
結語
刑法的改革完善決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個與時代共進的不斷發展過程;刑法學者對于刑法改革完善的追求和貢獻也應當是堅持不懈的。我們期待,在全球化背景的視野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我國的刑法立法必將會在揚棄本民族刑法文化傳統,兼收并蓄外國刑法先進合理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朝著更為科學、文明和人道的方向發展。
【注釋】
[1]這5個組織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
[2]即刑法典草案第34和35稿。參見高銘喧、趙秉志編:《新中國刑法立法文獻資料總覽》(上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434頁。
[3]一種觀點認為,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流動人口的增加,加之其他種種不利的因素,管制刑執行起來很困難。實踐中法院判處管制刑的已很少,故應當予以廢除。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管制刑是開放性、人道性的刑罰方法,它具有其他刑罰方法所無法取代的優越性,而且符合世界刑罰開放性發展的基本趨勢。因而管制刑應當予以保留并完善其執行制度。參見趙秉志等:《中國刑法修改若干問題研究》。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5期。
[4]這類解釋在1997刑法典之前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關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羈押的人的選舉權問題的聯合通知》(1984年3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于勞教工作干警適用刑法關于司法工作人員規定的通知》(1986年7月10日);1997刑法典頒行之后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對“隱匿、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薄、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主體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2002年1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2002年7月24日)。
【參考文獻】
{1}高銘喧,趙秉志.中國刑法立法之演進(M).法律出版社,2007.39—40,45—51,51—52,108.{2}高銘喧,趙秉志.新中國刑法立法文獻資料總覽(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252—281,337—365,435—490,496—524.829—903,2877—2961,1055—1070,1070—1127。
{3}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M).法律出版社,1981.3.
{4}趙秉志.新刑法典的創制(M).法律出版社,1997.7,7,8,1—13,18.
{5}趙秉志.刑法改革問題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43,110.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43.
{7}高銘暄,刑法專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46.
{8}趙秉志.積極促進刑法立法的改革與完善(J).法學,2007,(9).
{9}趙秉志,時延安.略論關于刑法典第93條第2款的立法解釋(N).法制日報。2000—05—28.
- 上一篇:水利工程防汛安全檢查工作總結
- 下一篇:水利系統學習教育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