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法律執行觀念的更新論文
時間:2022-12-28 02:24:00
導語:淺議法律執行觀念的更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行難”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執行難不僅弱化了司法權威,而且會導致該地區信用的喪失,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而執行難則動搖了這一基石,使該地區的作用水平降低,交易風險提高,從而使投資者望而卻步,形成外資引不進,內資激不活的尷尬局面。所以,執行難不僅是法院所要面臨的難題,而且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過去幾年來,各級法院采取了諸如“專項執行”、“集中執行”等各種措施來清理積案,雖然執結了一批案件,但是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執行難問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11月8日黨中央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為此,各級法院相繼設方了執行局,為解決執行難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載體。然而,從執行局的運行來看,執行難雖得到一定程序的緩解,但病根并未徹底根除,當事人仍將法院和法官作為執行不能的罪魁禍首,加以責難,究其原因,是當事人在思想深處不自覺地將交易風險通過審判轉嫁給執行法院。因此,樹立執行程序價值,改變錯誤執行觀念是解決執行難的重要突破口。
人民法院審理有給墳內容的法律文書生效后,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給付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強制執行,使案件進入了執行程序,但是無論從法律規定還是市場規律,都不能強求人民法院必須無條件實現其債權。首先,有的執行案件在審判環節就已知道難以執行或不能執行。但是人民法院必須依法立案受理,走完審判程序,絕不能因為不能執行或難以執行而不予受理。其次,人民法院執行工作面對新時期社會、經濟的諸多矛盾和不同主體的訟爭,尤其是執行工作普遍存在的被執行人難找、執行財產難尋、協助執行人難求、應執行財產難動,使得一些案件很難或無法執行。第三,經營者在市場經濟社會中進行商貿活動是要承擔一定風險的,絕不能說經法院裁決,其風險就轉嫁給法院,法院一旦執行不了,就被譴責“空詞自判”“法律白條”“執行不利”,債權能否最終實現,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債務人有無履行能力,而不是法院如何去執行,人民法院的執行工作是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行使強制措施,是法律賦予的權力,并不是義務。同時,這種權力的行使是有嚴格程序來加以限制的,不能無故隨當事人的意志而行之,更不能充當任何一方當事人的腳力。
解決執行難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是需要整個社會理解和支持才能完成的。當前,克服執行難,除了人民法院要加大執行力度和提高執行法官自身素質之外,重點還在于更新以往陳舊的執行觀念,樹立公正的執行程序意識,具體體現如下:
一、發揮審判程序職能作用,為執行程序提供有利的前提條件
審判程序是執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礎,執行程序是審判程序的繼續和完善。由此,看出二者是密切聯系的,充分運用審判程序的職能作用,正確引導債權人主張權利,及時采取保全措施先予執行,給以后的執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避免重復勞動,有效遏制各種逃債、躲債行為,有利于執行工作的順利開展,然而現實是:在審判階段,該做疏導工作的未做,該保全的未保全,而是就案辦案,沒有全局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弱化了司法權威,從而錯過了案件圓滿解決的時機。
二、調整思路,規范和改進執行方式
雖然執行機構名稱改變了,執行工作的觀念卻沒有轉變,執行工作的指導思想沒有調整,執行工作的管理方式,工作方法也沒有更新,形式與內容不統一,現象和本質相矛盾,執行機構的名稱雖然變成了執行局,但其運行模式仍然按照執行庭運行,執行工作沒有新的起色,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當前,在執行局內部運行上,應把強調公正執行,突出辦案效率作為主題思想。確定實現審執分離(執行的決定權和實施權分離),對案件進行流程管理。如對執行立案,執行排期,首次執行,集中執行,不能執行原因的告知,財產控制,財產處分,執行結案等不同執行階段進行跟蹤管理,以保障執行工作公正、公開、高效及時地完成。既能對案件從源頭進行監督管理,又能提高執行效率,從而創立“陽光執行”避免了“暗箱操作”,消除當事人對法院和個別執行法官產生合理性的懷疑。
三、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新的執行理念
人民法院要加強執行工作觀念更新的宣傳力度,使公民都能明白民事審判的執行不等同于刑事審判的執行。一些案件最終不能執行,從要本上講屬于市場交易風險的體現,那些認為民事裁判必須而且百分之百地執行的認識是有偏差的,是不切實際的,執行程序啟動時就應讓當事人樹立風險意識,從而逐漸引導當事人理解和承擔不能執行的風險責任,校正當事人不正常的心態。同時,在執行過程中,要增強程序公正意識,我國現行的強制執行程序帶有強烈的職權主義色彩,執行法院包攬太多,造成了許多誤解,費力而不討好,所以執行觀念的更新,是要淡化職權主義色彩,增強當事人主義色彩,案件當事人對發動,推進強制執行程序,對裁判能否執行到位要負相當的責任。以此減輕執行工作壓力,縮短執行周期。
四、客觀公正合理地評定執行工作標準
現行的評價執行工作標準,無論是在法院內部,還是針對社會公眾,都將執行能否到位,債權能否實現作為評判法院在執行工作中的法定職責。所謂強制執行,是指人民法院和其他有關機關按法定程序,運用國家的強制力量,將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其他法律文書,按其內容和要求加以實現的活動。它屬于訴訟延續的一種公力救濟程序,所以,公力救濟是有限度的,能否實現債權,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它只能為債權實現提供一種可能。可見,債權的實現與否不能作為評判法院執行工作的唯一標準,而應將法院是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公正、公開按步驟走完執行程序作為評判標準。
此外,要力克執行難,必須要下大力氣創造執行工作良好的輿論氛圍,加大改革力度,更新陳舊的執行觀念,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特別要加強執行法官的自身修養和業務素質,加大執行力度,提高執行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努力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 上一篇:無機動車駕駛證工傷認定問題透析論文
- 下一篇:中小學德育工作一年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