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教育學生法律思維鍛煉
時間:2022-06-01 05:53:00
導語:法學教育學生法律思維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法律思維的基本內涵
法律思維是按照法律的邏輯來觀察、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法律思維是一種特殊的思維,主要是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也有人認為,法律思維是根據法律的既有規定,通過推理、判斷、程序和自由心證,也即通過法律方法給爭議雙方一個解決問題的結論,注重的是對法律事件的處理。概言之,法律思維是諸多思維中的一種,它以法官或律師的思維為典型代表,是指根據法律進行的思維,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義。法律思維包含諸多方面,法學教學中主要是對法科生進行思辨能力、質疑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訓練,由此強化法律的理性判斷,打破對所謂“權威”觀念的崇拜,有質疑能力就有了創造性的能力,同時對于不符合法律價值判斷或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法律規則或錯誤思想要大膽地否定、揭露,進而提出新的規則,從而保證法律的適用性和革新性,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法律人”。
隨著依法治國方針的貫徹實施,法制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法律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民眾對法律的需求使得法律專業成為熱門的專業,因此,我國的法學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很快就出現了法學畢業生人滿為患的表面現象,但另一方面卻是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仍有很大缺口。出現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現有的法學教育的產品沒辦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法學教育與法制社會的需求嚴重脫節,法學教育水平總體不高,教學方法不得當,并由此導致了法科學生的素質總體不高。筆者認為,就現狀而言,法學界中的不少同仁對于法學教育中存在的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并不夠,甚至是沒有意識,法學界對于法學教育水平不高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及近些年來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對于部門法學的研究和探索時所具有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很多專家學者忙于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事科研活動,研究具體問題,研究制度建設,并且著書立說形成成果,這些學術研究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相對于教師長期在課堂上“深耕”而去完成提高學生法學素養的基本任務,難免顯得急功近利。目前,多數法學專家、學者對法學教育的研究現狀是限于教學方法上的改進,例如“模擬法庭教學研究”、“法律診所研究”、“某某課程案例教學研究”、“財經類(或其他類)院校法學課程設置研究”等等。同時,法學界一些從事一線教學的法學教師,即使是有重視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水平的愿望,但是也不一定教的得法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知識教學的傳授一項“顯性”的目標,比較容易考量和實現,因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課程計劃、教科書、課堂講授等外在的客觀條件作為保障,還有方便的檢測手段;但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是一項“隱性”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者的主觀努力,特別是教師的積極態度、教學藝術和克服困難的精神。法律思維方式培養困難的這一特點直接影響了從事法學教育的院校、從事法學教學的教育者更傾向于顯性目標的選擇,從而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就成為法學教育中被人忽略的價值目標。正如鄭成良教授的精辟闡述:“法治固然取決于一系列復雜的條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條件而言,必須存在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想方式,即只有當人們能夠自覺地而不是被動地、經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來思考問題時,才會有與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的行為方式?!币虼耍绻覀兣囵B出的法律人才都只知道法律規定,卻不能按照正確的法律思維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也難以在實踐中真正得以實現。
三、培養學生法律思維的重要意義
從價值主義而言,法學教育應當體現人文關懷,敢于擔當,有歷史責任感,無論是亂世還是太平盛世,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推動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福祉。就工具主義而言,法學教育應該傳道、授業和解惑,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培養優秀的法律人才,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建設法制社會、和諧社會。重視培養學生法律思維,不僅是法律職業者對自身工作方法的反思,更是凸顯法治自身張力的積極嘗試。從目前法學教育中教學研究的趨勢來看,法學教學方法是法學教育中亟待研究解決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有助于法學教育水平的提升。第一,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激活、啟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系統,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情感和創新能力。第二,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第三,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內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第四,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有助于樹立學生的法律信仰,培養學生遵循法律思維方式之思路去解決、分析、判斷問題的世界觀,法律信仰的確立有助于對學生法律主動認同,并以法律為生活行為準則,以實現法治為理想,客觀上使學生對法律產生尊重和信仰。總之,借助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來構建法學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模式,既是深化素質教育的迫切呼喚,也必將為提高法科學生的素質做出積極的貢獻。固然通過良好的教學方法傳授知識是重要的,然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并且從根本上提升法科學生的法律認知水平和理論水平,才是法學教育的真諦,才能根本上達到法學教育的目的。因此,這一問題雖有學者論述,但是我們仍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并不斷實踐,從而明確法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方法。
四、培養學生法律思維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第一,重新探究正確的法學教育目的。要實現對學生法律思維方式的教育,就必須從僅注重于知識傳授的誤區中走出來,將思維能力的訓練作為法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當前的法學教育帶有極大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學生選擇法律專業常常缺乏有效指導,對法學缺乏興趣;即使是積極進取的學生也忙于跟隨老師研習法律條文,為應付司法考試而背誦法條、搞“題海戰術”,結果是眾多的法科畢業生只掌握了法律條文和基本的法律常識(基礎知識),而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的、先進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思維模式。筆者認為,這一目的指引下的法學教育是失敗的,大學法學教育傳授的應當是一種法律的藝術,而不是一種純粹的法律技術,要注重培養學生公平正義的理念、崇尚法律和獻身法治的精神、清正廉潔的職業道德、忠于法律和維護法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合作能力與團隊精神。
第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法律思維素質的培養內容在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的比重。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依賴于合理的知識結構這一硬件系統。所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方式,還必須從課程設置方面入手,只有課程設置合理、科學才可能為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奠定基礎。在課程設置方面,多注重基礎知識學習,既缺少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法學思想、法律精神的理論研究,也缺少富有意義的法律實踐教學。因此,課程設置上,應當注重專業與非專業知識的合理配置、國內法知識與國外法知識的合理配置、規則知識與方法知識的合理配置、事實知識與價值知識的合理配置、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合理配置。
第三,提高對法學教師的要求。法律這種實踐理性決定了教師既要精通專業理論又要具有實踐經驗,法學教師擔當著為法治事業造就高素質法律人才、繁榮法學學術和推進社會進步的社會職責。在當代社會,隨著教師作用重心的轉變,作為法學教師還應具備創新品質,在制度創新、科技和教育創新中,教育創新是處于基礎的地位,因為教育擔負著為其他方面的創新提供知識和人才的重任,而教育的創新關鍵在于教師。此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對于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亦非常重要,課堂教學形式中的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對法律思維能力的影響最直接,這兩種教學法形成于不同的法律傳統,因而導致了這兩種教學法對于法律思維能力培養的不同路徑,講授法通過系統地講授法律原理,培養學生清晰的理論洞察力,從而較容易地運用邏輯來推定法律,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判例教學把律師職業中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思維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有機地融合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了能力的訓練,通過學生對判例法知識的深化處理,最大限度地使知識本身轉化為一種認識法律的能力,這種能力賦予了知識的無限創造性,能夠使知識本身不斷地增殖。
第四,注重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法律思維能力訓練的本質要求學生必須主動的進行自我訓練,教師應該引導、催化和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法律思維訓練的規律,法學教育應該實行案例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制定學習方案,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和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這些學習材料,撰寫案例報告,熟悉法律規則體系,然后通過課堂討論、辯駁,將自己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法律適用的觀點表達出來。
此外,除了傳統的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之外,筆者認為應加強法學教育中學生與社會的交流,重視學生法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人文關懷情懷,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向社會提供法律咨詢和服務。鼓勵學生把眼光投向社會,有針對性地做一些社會調查,并作出自己的分析意見。逐漸使學生了解公眾法律意識狀況和現實生活中法律觀念的生成和演變歷程,理順法律思維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方式,強化學生的法律專業意識和職業使命感。
- 上一篇:農開辦強基惠民工作報告
- 下一篇:農開辦產業化項目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