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與學校法律關系
時間:2022-01-29 09:22:59
導語:高校教師與學校法律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改革,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轉型。特別是對教師人事制度的調整,讓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更加的模糊。基于此,下文主要以我國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的發展和變遷為出發點,闡述了我國現行聘任制度下的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法律關系
現階段,高校教師與高校因為聘任關系發生沖突的事件不斷增多,不僅使教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還進一步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健康平穩發展。民辦學校在聘任教師時,會與教師簽訂勞動合同,教師一旦受到不公平對待,將按照《勞動合同法》對高校進行追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而公立學校在處理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時,由于過多的法律文件和法規制約,很容易造成高校和教師之間的困擾,也就違背了平等、自愿為基礎的法律關系,從而威脅著雙方的合法權益。
一、我國高校與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的發展和變遷
(一)教師聘任制度的建立。新中國成立之后,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各個高校基本上實行了教師職務任命性和職務工資等級制度。由于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各大高校不得不進行管理制度和高校機制的改革。并由傳統的教師職務任命制度轉變為現在的教師聘任制度,公立學校在進行聘任制度時,由行政部門根據高校的教學工作需求,向高校派遣教師,自此這些教師又多了一個特殊的“稱號”即國家公職人員。高等學校作為教育行政機關的附屬機構,對教師的管理主要受國家相關法律政策和條例約束。也就是教師想要在高校工作或者任職需要經過我國行政部門的審批和備案。同時,1978年教育部《關于高等院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以及提升的方法暫停規定》的請示報告,經過國務院的同意之后,對教師職務名稱進行了確定以及整合,并對教師的考核和獎懲提出了統一的對待標準。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教師與行政機關的行政隸屬關系。(二)行政隸屬關系的存在。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落后的教師職責任命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這就加速了教師制度的改革之路,構成了現在高校與教師之間所形成的行政隸屬關系,這種關系自然被納入行政法中。而這種關系的存在,與其他企業或者組織所形成的行政關系不同,這是時代變遷的產物,對我國教育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0-1990年期間,我國實施了教師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盡量減少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管理,讓更多的高校擁有管理的權力,并對教師的職責和職稱等給予了一定的考核標準,促進了高校與教師的關系向平等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許多民辦學校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不再受行政部門法律條文的限制,從而逐漸轉變為現在的教師聘任制度。(三)教師聘任制度內容的確立。教師聘任制度于1986年正式實施和執行。《教師法》和《教育法》分別在1993年和1995年相繼推行了教師聘任制度。并在1998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中頒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實行教師聘任制,內容包括:任聘的時間、職責、條件等,同時需要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則,由高校最高管理人員向任職的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四)增加高校自主辦學權利。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事部門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規范高等學校和政府之間的職責權限,對存在的政事關系進行深化。積極擴展管理范圍,讓更多的高校享受到自主辦學的權益,有效的推動了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的改革,為高校校園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教學秩序。同時也為更多民辦學校自主辦校、自主聘用教師等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這種制度的產生雖然減少了行政部門的管理,但是仍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督。因此,現行的聘用制度需要在政府的依法監督的原則之上,通過雙方簽訂的合同,正式確立人事關系,且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聘任制度下的高等學校和教師之間的法律關系
現行的高校聘任制度,教師與高校簽訂的合同與企業簽訂的民事合同有很大的差別。雙方簽訂的合同需要滿足平等、自愿的原則,只有經過教師的自愿才能正式與高校簽訂合同,這種新的制度將逐漸代替以往的任命制度,讓高校和教師在聘任過程中無論是對待薪資還是職責都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可見,這種制度更容易讓高校根據自身的情況挑選出更優秀的人才。但是,公立學校與民辦學校性質不同之處就在于:公立高校絕大部分的流動資金則由國家政府撥款,特別是教師的工資則需要由政府發放。這就也決定了公立教師與外企的雇員存在較大的差距,即公立教師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因此,在處理高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時,教師的聘任合同與其他民事合同存在明顯的不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聘任合同的建立。高校與教師在訂立合同時,占據著主要的位置,對合同享有主動權,同時,還可以對合同中制定的內容進行變更,如:教師需要履行的義務,教師應該具備職業道德等范圍,逐漸使得合同不斷完善,最終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首先,高校教師對于合同內的義務沒有進行履行時,校方可以依靠自身的職責和權利對教師采取多種的制裁和懲治;其次如果校方并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時,教師只能依照法律的手段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教師卻沒有直接行使制裁的權利。可見,高校與教師之間還是存在著不平等的法律關系,這種關系正是行政合同關系的主要特征。究其原因是行政合同關系中所提到的自由、平等的內容不同,它主要是在進行行政救濟,增加了校方的權利。(二)聘任內容和聘任程序的不同。聘任合同內容的不同主要表現在:豐富了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事務,這方面同時也屬于高校的公務,其也與民事合同存在差距;聘任程序上的不同,民事合同主要以私法自治為原則,只要當事人沒有違法行為就可以享受契約自由的權利。而公立高校在聘任過程中,會受到行政法治原則的約束,只能在法律的權限內進行聘任。(三)形成的行政關系。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教師聘任制度,并根據《勞動合同法》將民辦的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屬于勞動合同;而事業單位的公辦學校與教師在簽訂聘任合同時,應當采用專門的人事法律和法規性文件。這就為單純的勞動合同聘用關系增添了更多的復雜性。高校教師在簽訂合同后就形成了一種人事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具備了行政合同的特征。這也就使教師與高校之間所構成的一種特殊的行政關系。
三、總結
聘任制度的實施,拉近了高校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我國的聘任制度對于教師和學校來講,他們之間的聘任關系并不是簡單的聘用關系,主要是因為教師的身份存在著雙重性,即國家公務人員的性質和雇傭的性質。雙方在處理法律關系時,并不能依靠民事合同處理的辦法,也不再受行政部門的制約。而是二者的相互制約和牽制,從而構成一種復雜的法律關系。同時,在簽訂聘任合同過程中,需要遵循平等、契約自由的原則,讓二者的法律關系更具私法色彩;在簽訂聘任合同后,遵循公共優先的原則,讓二者的法律關系根據公法色彩。
[參考文獻]
[1]宋亞軍.論我國高校聘任制教師權益保障機制的完善[J].改革與開放,2018(07):51-52.
[2]朱兵強,曾妍,陳指揮.高校聘任制下教師解聘法律問題探析———由湖南大學教授解聘事件引發的討論[J].高教探索,2017(07):110-114.
[3]郭文哲.從聘任合同糾紛案例論高校教師的法律主體地位[D].湖南大學,2017.
[4]王琳.教育法律關系變遷下的教育法律糾紛發生機制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5]吳洪亮,孫小晨.公立高校與教師的法律關系及其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6):57-59.
作者:吳 軒 廖曉虎 單位:天門職業學院
- 上一篇:法治理念與法律制度的構建
- 下一篇:校園霸凌現狀及法律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